序 安志敏 1
目录 1
惊世发现 递进发掘 3
“仰韶文化”发现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张文彬 3
中华远古之文化(节选) 瑞典 安特生著 袁复礼译 7
安特生先生半个世纪前的一封信 陈星灿 19
仰韶文化发现记 石耘 22
袁复礼谈仰韶文化的首次发掘 常满仓 28
仰韶村与安特生 郭鹄群 31
仰韶村遗址的发现与三次发掘 曹静波 38
可笑的逻辑——从仰韶文化的渊源驳“中国文明西来说” 许顺湛 46
仰韶文化的发现彻底否定了“中国文明西来说” 董来运 52
补白: 59
盟台夕照 59
古渑八景/段屹 59
揭开中国考古学研究的第一页——仰韶文化发现之后 杨育彬 60
天地落雁 76
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段屹 77
韶峰叠翠 84
仰韶文化在全国的分布区系和特征 张居中 87
民族摇篮 华夏圣地 87
仰韶文化的分布和典型的河南仰韶文化遗址 杨肇清张怀银 105
周党隐居 116
江汉上游及丹江流域的仰韶文化 魏京武 117
星罗棋布的三门峡仰韶文化遗址 刘宇翔 129
利津古渡 138
仰韶文化研究简史 严文明 141
漫长时代 丰厚内涵 141
龟山游览区 陈留成 156
仰韶文化的社会性质与中国文明起源理论 田昌五 157
黄河第一索道桥 陈留成 166
再论仰韶时期的社会性质 许顺湛 167
桓陵秋草 181
仰韶文化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发展阶段 巩启明 182
仰韶文化的社会形态 李绍连 201
仰韶文化的内涵 赵会军 王蔚波 224
仰韶文化的类型 张松林 228
仰韶文化的源和流 侯铁军 杨海波 237
远古仰韶村人的风俗 郭鹄群 242
大地湾地区考古对仰韶文化研究的贡献 郎树德 246
仰韶文化的断代及同期其他文化 侯铁军 侯海杰 257
庙底沟遗址的发掘与仰韶文化的再认识 安志敏 262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发现与研究 樊温泉 269
仰韶文化学术讨论会获重大学术研究成果 赵平安 陈开印 280
仰韶文化的渊源是磁山和裴李岗文化 赵平安 陈开印 285
数千仰韶文化遗址河南等地陆续发现 香港《文汇报》 286
涧源春涌 287
文物地质旅游专家重聚古城渑池保护抢救开发仰韶文化建言献策——1993仰韶文化保护开发规划研讨会侧记 茹文贵 288
中外学者聚会仰韶村 纪念仰韶文化发现80周年 王莉 292
奇文八百年韶山新景观 陈留成 294
炎黄足迹 仰韶遗址 297
追溯铸鼎原的历史辉煌 许顺湛 297
渑水晴波 310
仰韶文化母权制倾覆的时限与炎黄时代 李友谋 311
灵宝铸鼎原聚落考古发掘对仰韶文化研究的新贡献 魏兴涛 324
“阳平”释古——从“阳平”真谛看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中心 张维华 335
从仰韶文化的一些考古现象看炎黄阪泉之战及迁移 丁清贤 339
黄帝铸鼎原与中华文明起源 许永生 350
黄帝铸鼎原及周围的仰韶文化遗存 张怀银 377
寻找文明之源——从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探中华文明的源头 侯俊杰 王景春 383
仰韶文化遗址——最理想的中华文明探源地——我国专家学者探讨中华文明起源侧记 王景春 387
三千年古柏昂岱嵋 陈留成 390
仰韶村大遗址的保护规划构思 许永生 393
精心保护 古为今用 393
渑池博物馆建设回顾 陈德成 许建刚 403
特殊的文化遗址 独特的保护设施 ——仰韶村遗址断壁保护陈列室的构建 许建刚 408
我从事仰韶文化遗址保护的经历 许建刚 412
附录:赞扬仰韶文化题词集锦 陈留成 420
国内外仰韶文化论著要目 渑池县史志办 423
丈八佛寺沟 段屹 430
秦赵会盟台沧桑 郜孟森 433
仰韶之光 沐浴万代 433
八路军渑池兵站与刘少奇旧居 郜孟森 434
仰韶文化故乡的仰韶品牌 郜孟森 435
后记 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