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
中国哲学史提纲 3
第一讲 封建社会胚胎期的哲学概观 3
(一)转型期的哲学趋势 3
(二)大一统的思想 3
(三)中国科学技木与外来文化的接触 4
第二讲 封建社会定型期的哲学之一:两汉唯物主义与方士化经学的斗争 5
(一)阴阳五行说影响下之两种世界观与两种历史哲学 5
(二)经今古文学的思想争论 6
(三)王充与张衡——汉代卓越的唯物主义者 7
第三讲 封建社会定型期的哲学之二:魏晋南北朝地主阶级内部之思想斗争 9
(一)《列子》书与魏晋清谈家之关系 10
(二)无论(唯名论)与有论(唯实论)的思想斗争 11
(三)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思想斗争 13
第四讲 封建社会定型期的哲学之三:隋唐三教斗争与中国哲学之定型化 15
(一)隋代佛教治国策与中国佛教之建立 16
(二)道教与佛教的思想斗争 18
(三)反二氏斗争中新儒学之形成 20
第五讲 封建社会发展期的哲学之一:新儒学运动、经制派与性理派的斗争 23
(一)经制学——周礼学与春秋学的斗争 24
(二)性理学——北宋五子 28
(三)南宋三派——经制学与性理学之分合 35
第六讲 封建社会发展期的哲学之二:初期市民性的启蒙思想 42
(一)气一元论思想家之一群 44
(二)王阳明与左派王学 49
(三)西学影响下哲学诸流派——天学派与东林学派 55
第七讲 封建社会发展期的哲学之三:民主与科学思想之先驱 60
(一)17世纪唯物主义与民主主义思潮 61
(二)18世纪考证学派之科学与哲学 67
(三)新经制派(今?家)——重商(魏原)与重农(龚自珍) 76
第八讲 维新改良派思想 80
(一)康有力 80
(二)梁启超 88
(三)谭嗣同 97
(四)张謇 107
李贽 119
一 李贽生平事略 119
二 李贽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128
三 世界观 136
四 社会观 142
五 历史观 146
六 反封建专制思想 151
七 反道学与主张思想解放 158
八 李贽思想的局限性及其影响 164
参考原始资料目录 170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175
第一讲 史料学 175
什么是史料学? 175
什么是哲学史史料学? 177
什么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178
第二讲 殷商哲学史料 190
中国哲学史起源考 190
甲骨文字中的哲学史料 197
第三讲 中国人的智慧——《易经》 203
《易经》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位置 203
《易经》的作者及年代问题 205
《易》学的流派 212
《老子》及其成书的年代 219
第四讲 《老子》史料学 219
《老子》的版本问题 226
《老子》音释 229
第五讲 《庄子》书之考证 232
版本与篇目 235
内外篇之关系 238
各篇著作时代 240
庄子三派 244
第六讲 桓谭与王充的著作考 250
桓谭的著作 250
王充的著作 255
第七讲 《列子》书与魏晋清谈家之关系 270
《列子》伪书考证 272
魏晋思想与杨朱的关系 275
魏晋思想家的类型 283
第八讲 《弘明集》之研究 288
《弘明集》之撰集及其背景 288
《弘明集》中所见三教思想斗争之一般内容 298
《弘明集》与《广弘明集》中三教斗争史料 303
第九讲 四朝“学案”批判 306
《宋元学案》批判 307
《明儒学案》批判 318
《学案小识》批判 327
第十讲 近代思想史料选题 331
鸦片战争时期的思想史料 333
太平天国思想史料 335
戊戌维新思想史料 341
辛亥革命思想史料 353
〔附录〕古典哲学著作要目 359
新辑本桓谭新论 385
校辑者案语 385
自序 386
本书所据校辑书目 388
卷一 本造篇 391
卷二 王霸篇 391
卷三 ?辅篇 393
卷四 ?体篇 396
卷五 见征篇 397
卷六 谴非篇 399
卷七 启寤篇 402
卷八 祛蔽篇 405
卷九 正经篇 408
卷十 识通篇 410
卷十一 离事篇 411
卷十二 道赋篇 414
卷十三 辨惑篇 415
卷十四 ?策篇 418
卷十五 闵友篇 419
卷十六 琴道篇 420
〔附录〕 424
后汉书桓谭传 424
孙冯翼桓子新论序 426
严可均桓子新论叙 428
黄以周桓子新论叙 429
王充哲学研究 张?年 朱谦之 周辅成 431
关于明末清初思想家的评价问题 450
谈谈有关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几个问题 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