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综述 1
第二篇 图表 5
一、大事年表 5
附孟县剧种分布图 8
二、外来演出剧种剧团一览表 9
三、建国后各时期农村剧团状况表 10
四、剧种表 11
第三篇 剧种 12
一、剧种概述 12
二、各剧种介绍 12
1、二黄 12
2、花鼓 13
3、怀梆 16
4、豫剧 17
5、曲剧 19
附 孟县曲剧团寅变图解 22
三、农村历代各剧种剧团兴衰情况表 23
第四篇 剧目 28
一、概述 28
二、创作剧目《夜医》 29
三、各剧种代表剧目 29
1、花鼓 29
《张良卖布》 29
《豁子休妻》 30
2、二黄《五鼠闹东京》 30
3、怀梆《张春醉酒》 30
4、豫剧《大战十一国》《何巧娘担水》、《沙河店》 30
5、曲剧《两封信》 31
四、剧目表 32
第五篇 音乐 44
一、基本情况概述 44
二、曲剧音乐在孟县的沿革 44
(一)纯粹洛阳派时期 44
(二)南阳唱法的渗入 46
(三)音乐设计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对曲剧音乐的改革 48
(四)“文革”时期的京剧化倾向 52
(五)1977年以后的曲剧音乐 52
三、曲剧锣鼓经的运用与发展 55
四、孟县曲剧团乐队编制及沿革 56
(一)打击乐器(武场) 56
(二)管弦乐器(文场) 56
五、演员与演奏员识谱状况 57
六、花鼓戏音乐的收集 57
(一)曲牌谱例 58
(二)锣鼓点谱例 62
第六篇 表演 65
一、概述 65
二、曲剧的身段和基本功 65
三、豫剧《刀劈杨藩》杨藩的架子功表演 66
四、曲剧《桃李梅》“报喜讯”一场三妹的“手帕功”表演 66
五、二黄《三气周瑜》周郎的“额红印”特技表演 67
六、曲剧《红心朝阳》潘金财“筛草”的特技表演 67
七、曲剧《铡美案》包公见皇姑的唱段表演 68
八、导演制的建立 68
第七篇 舞台美术 69
一、概述 69
二、曲剧婆旦(丑旦)的扮相 69
三、传统戏砌末 70
四、现代戏砌末 70
五、传统戏舞台陈设 70
六、曲剧舞台装置 70
七、灯光 71
第八篇 机构 72
一、概述 72
二、大马沟花鼓班 72
三、苏庄业余曲剧团 72
四、缑村半职业曲剧团(缑村海燕曲剧团) 73
五、孟县曲剧团 74
附表一 孟县曲剧团领导和演职员工变化情况表 75
六、孟县豫剧团 76
附表二 孟县豫剧团领导和演职员工的变化情况表 76
七、孟县戏曲学校 77
孟县历届戏校培育人材情况表 78
八、孟县聚文书局 78
九、研究机构(孟县剧目组) 79
第九篇 演出场所 81
一、概述 81
二、土台 81
三、高台 81
四、舞楼(戏楼) 82
附 孟县古舞楼一览表 84
五、露天剧场 85
附 孙村露天剧场结构示意图 86
六、影剧院 87
七、人民剧院及广场舞台表 91
附 孟县人民剧院俯视图 91
第十篇 演出习俗 92
一、概述 92
二、建国前的演出习俗 92
1、连台戏 92
2、贺雨戏 92
3、庙会戏 93
4、冶墙岱岳庙“二仙会戏”及庙会薄 93
附 1950年孟县庙会统计 94
三、建国后的演出习俗 97
1、调演戏 97
2、丰年戏 97
3、起会戏 97
四、八十年代习俗 97
1、发奖大会戏 97
2、贺年戏 97
3、慰问戏 97
4、致富戏 97
第十一篇 文物 古迹 98
一、古迹 98
1、清代堤北头村古舞楼 98
2、袁圪套古戏楼 98
3、马脊岭戏楼 98
4、顺涧村和张凹村戏楼(图照) 99
二、古文物 99
1、旧剧本一册 99
2、创建和重建古戏楼“石碑”四通 99
3、有关戏碑影印件附下 100
三、当代文物 100
1、孟县剧团公章五枚 100
2、锦旗一面 101
3、玻璃匾一面 101
4、锦旗、玻璃匾各一面 101
5、报刊选登照及剧评影印件 101
第十二篇 轶闻传说 103
一、“青牛观庙”创建戏楼的传说 103
二、演出失误的笑话 103
三、真人实事登台 103
四、老弦迷取药 103
五、白发红头绳,作琴悼母恩 103
六、恩爱夫妻悄悄话 104
七、剃了胡子永不留 104
八、舸河渡境进鲁山 104
九、挤倒戏台始放还 104
第十三篇 谚语 口诀 105
一、谚语 105
二、戏曲道白口诀 105
三、舞台动作口诀 105
第十四篇 其它 106
一、行话 术语 106
二、戏串 107
三、舞台对联 108
四、《张良卖布》中唱词琐段 108
五、大马沟同乐会“祭鼓”议式 110
第十五篇 传记 111
一、人物小传 111
张素柱小传 111
张怀保小传 111
汤兰香小传 111
二、主要演职员简介 112
屈花仙 112
屈花桂 112
张玉琴 112
韩绍温 112
乔桂枝 112
王启民 113
张清富 113
赵云正 113
杜霞玲 113
杨月芹 113
姚巧玲 114
附 孟县历代各剧种剧团主要演员一览表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