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范围及方法 2
第二节 研究成果的回顾 3
第二章 旗人社会的形成 8
第一节 从辽沈到北京 8
第二节 “首崇满洲”与旗人特权 13
一 “首崇满洲” 13
二 旗人的特权 18
第三节 八旗制度的变化 24
一 分布格局的变化 24
二 管理制度的变化 26
三 兵制的变化 34
第四节 八旗内部关系的变化 36
一 上三旗与下五旗 36
二 内务府包衣三旗 39
第五节 旗人社会的形成 41
一 内城的建制 41
二 内城的建筑 52
三 寺庙与宗教 57
四 商业与店铺 67
五 风俗与文化 74
第三章 旗房与旗地 82
第一节 旗人间的房产交易 82
一 旗房的由来与私有化 83
二 旗房交易的主要形式 86
三 旗房交易的特点 104
第二节 旗人间的土地交易 118
一 旗地交易的主要形式 118
二 旗地交易的特点 124
第三节 旗人的茔地与祭田 132
一 茔地和祭田的来源 132
二 茔地和祭田制度 150
第四节 旗人的施舍地 162
一 旗人舍地的来源 162
二 旗人施主的身份 167
三 旗人舍地的对象 172
四 旗人舍地的影响 178
第四章 旗人与民人 193
第一节 内城居民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194
一 八旗的居址与消失 194
二 民人与旗人的混居 201
第二节 旗人与碓房 222
一 旗人的粮米与仓储 222
二 碓房的由来 227
三 碓房的经营 232
四 碓房的放债 240
五 名目繁多的偿债形式 247
第三节 内城中的民人 264
一 经商的民人 264
二 从事手工业的民人 277
三 水夫、粪夫、剃头匠 281
四 寺观中的僧道 285
第四节 旗人与香会 293
一 香会的名目 294
二 香会的组织 326
三 简短的结语 341
第五章 形形色色的旗人 352
第一节 “新满洲”入旗 352
第二节 “满化”的汉人 356
第三节 汉军出旗 375
第四节 俄罗斯旗人 379
一 俄罗斯佐领的形成 380
二 俄罗斯人到北京后的生活 385
三 俄罗斯人与东正教 389
四 俄罗斯人的到来与中俄关系 395
五 俄罗斯人的归宿 397
第六章 旗人的世家 406
第一节 内务府世家 406
一 世家的类型 407
二 世家的婚姻 448
第二节 满洲世家与汉军世家 458
一 满洲世家 458
二 汉军世家 463
第七章 旗人的文化与习俗 478
第一节 旗人的文教 478
一 八旗教育的兴起 478
二 重文轻武习气的养成 491
第二节 旗俗的演变 501
一 骑射习俗 503
二 旗家打扮 507
三 饮食习俗 511
四 礼仪习俗 514
五 婚葬习俗 516
第三节 语言与姓氏 524
一 满语满文的衰落 524
二 姓氏的汉化 535
第四节 信仰的递嬗 544
第五节 消闲之俗 555
第八章 晚清旗人社会 572
第一节 八旗生计的恶化 572
一 人口增长 575
二 财政危机 576
三 高利贷盘剥 579
四 旗制积弊 580
五 旗制束缚 583
六 不知撙节 586
第二节 八旗兵丁的荒怠 588
一 八旗军队不堪一战 588
二 对八旗军队的整饬 595
第三节 “化除旗民畛域” 597
第四节 筹办八旗生计 604
一 兴办实业 606
二 兴办学堂 607
三 编练新军 615
四 编练警察 620
五 民间的自救 623
第九章 旗人社会的瓦解 628
第一节 清朝的灭亡 628
第二节 辛亥革命后的北京 635
一 剪除辫发 638
二 冠姓改籍 644
第三节 维护旗人权益 655
一 组织旗人社团 656
二 创办旗人工厂 659
三 筹划八旗生计 664
四 旗族意识 669
第四节 八旗制度的终结 672
一 八旗制度的终结 672
二 旗人社会的瓦解 674
第五节 概括总结 679
一 关于旗人社会形成 679
二 关于旗人不动产 680
三 关于旗民关系 681
四 关于旗人类型 683
五 关于旗人世家 684
六 关于旗人文化 684
七 关于旗人社会瓦解 686
第十章 文献研究 687
第一节 基本史料 687
一 官书奏档 687
二 地方史志 691
三 笔记文集 693
四 外人记录 694
五 满文文献 698
六 舆图绘画 700
七 报纸杂志 706
八 回忆口述 708
九 目录索引 708
第二节 重点史料 708
一 契书 708
二 碑刻 722
三 谱书 743
四 词曲 764
五 小说 787
大事记 800
参考文献 807
后记 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