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方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国》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凡著
  • 出 版 社: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216050290
  • 页数:29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国外交政策方略的理论探讨与研究。

序 1

引言 1

第一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概论 11

一、形成与提出 12

二、科学内涵 31

(一)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32

(二)互不侵犯 35

(三)互不干涉内政 36

(四)平等互利 38

(五)和平共处 40

三、整体特征 43

(一)广泛性 44

(二)对等性 45

(三)辩证性 45

(四)法律性 48

(五)道义性 49

(六)严整性 49

第二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 51

一、理论基础 52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 52

(二)西方政治学说 60

二、法律基础 67

三、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基础 71

(一)崇尚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和传统 73

(二)“和为贵”的思想和传统 75

(三)“多样性统一”的思想和传统 80

(四)崇尚和重视道德评价的思想和传统 87

第三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利益目标 95

一、国家主权利益 102

二、世界共同利益 112

第四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16

一、丰富发展了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 117

二、丰富发展了世界和平理论 119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先进理论 120

(二)对当代西方若干“和平”理论的批判 124

三、为当代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基本准则 141

四、丰富发展了当代国际法 150

第五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石 159

一、中国对外政策目标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59

(一)从新中国成立前夕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在对外关系中,首倡并正式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外交工作初开局面 160

(二)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末期,中国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功地运用于建立和发展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的实践之中。但是,对外政策的某些变化,曾经一度导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出现了偏差 165

(三)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中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67

(四)20世纪80年代,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从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处理一切国际问题,并提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目标和口号 169

(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更加坚定地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实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对外方针 172

二、中国对外政策与外交的特点 183

(一)坚持独立自主 183

(二)主持国际正义,反对霸权主义 197

(三)开展全方位外交 199

(四)具有务实性 201

(五)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203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对外政策不可动摇的基石 205

(一)中国的外交实践与它所体现的中国对外政策特点,充分证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是中国的对外宣传,而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石 205

(二)中国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对外政策的基石,是由其发展国家利益和忠实履行国际义务所决定的 206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和作用不断增强,中国将继续坚持以它为对外政策的基石 207

第六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 209

一、坚持与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1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运用 221

(一)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21

(二)“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与实践 226

(三)坚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234

(四)正确处理中美关系问题 236

第七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社会的必然选择 242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时代的需要 243

(一)世界各国人民都希望和平,保持一个稳定、持久的国际和平环境 245

(二)南北矛盾突出,建立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关系是世界各国的普遍要求 248

(三)国际互赖日深,全球问题增多,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形重要 250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新秩序基础的前提 252

(一)求同存异,尊重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254

(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显著缩小,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爱好世界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重大变化 256

(三)世界经济高度互赖,国际合作日益重要 261

(四)各国人民必须团结斗争,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62

三、现实条件分析与前景展望 264

(一)有利条件 264

(二)不利条件 272

(三)前景展望 276

参考书目 278

一、中文参考书目 278

二、英文参考书目 288

后记 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