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重的天下——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起源 1
一「四海之内」与「九州」——理论上的「天下」与现实中的「天下」 2
二「内服」与「外服」——阶级制「天下」的成立 11
三「中国」与「四夷」——统一之「天下」的有机构成 17
结论 24
2文明论的华夷观——中国民族思想的起源 27
一「华夏」与蛮、夷、戎、狄——是民族还是文明共同体 28
二「四夷」与「礼」——民族歧视的构造 32
三 走向「中原」之路——以文化为渠道的民族膨胀 37
四「天下」与「德」——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 44
结论 49
3万里长城的内外——成立时期的中华帝国与夷狄 53
一 秦帝国的「属邦」 54
二 汉帝国的外臣与内属 58
三 从「兄弟之国」到「臣国」 64
四 儒教与夷狄 71
结论 76
4 分治与同化——五胡十六国时代胡人政权的中华王朝思想 79
一 从单于到皇帝——胡人社会在政治制度上的变化 79
二 从夷狄到华夏——胡人在文化与民族特征上的变化 87
三 从游牧到农耕——胡人社会经济模式的变化 95
结论 99
5多重的帝国和多元的帝国——唐、辽、元的国家与民族 103
一 羁縻与和亲——唐代的羁縻府州制度 104
二 一国两制与两国一家——辽代的南北面官制度 112
三 中国化与二都制——元代的政治构造 120
结论 128
6大一统帝国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元、明、清的土司制度 133
一 国家主权与土司、土官 134
二 土司地区的「中国化」 140
三「改土归流」与清王朝的「华夷」认识 145
结论 151
7在中华与「乌玛」之间——藩部体制与维吾尔社会统治体系 155
一从「招服」到征服——清王朝统治维吾尔社会的开始 156
二 维吾尔社会与伯克制——清王朝的间接统治 159
三 满人盟主之臣民——藩部体制下的维吾尔社会 162
四 和卓的「圣战」——民族隔离政策的危机 169
结论 174
8国际政治背景下的新疆建省——多民族近代国家建设的尝试 177
一 收复新疆的背景——19世纪后期英俄势力的入侵 178
二「塞防论」与「海防论」——近代国际政治与领土 185
三 废除间接统治政策——从藩部之民到国家之民 195
结论 204
9构筑「中华民族国家」——西方国民国家理论在近代中国的实践 207
一「驱除鞑虏」——「中华」在近代的再认识 208
二「五族共和」——向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回归 215
三「积极的民族主义」——大中华民族时代的开始 222
四「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国民国家思想的实践 229
结论 236
10从「民族自决」到「民族自治」——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诞生 239
一 共产国际指导的「民族自决」与「联邦制」(1922-37年) 240
二 帝国主义侵略与「民族自决论」的质变(1937-45年) 247
三 否定「联邦制」与「民族区域自治」的确立(1946-49年) 254
结论 261
结语 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 263
征引书目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