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前言 世纪中国与百年拜伦 1
上篇 拜伦与清末民初的中国 3
第一章 清末民初的时代语境 3
第一节 “开眼看世界”与“西化”思潮的兴起 3
第二节 西方文学的东渐高潮 9
第三节 英国文学在中国近代的译介 15
第二章 拜伦进入中国的日本之桥 21
第一节 留日群体视野中的日式拜伦 22
第二节 日本桥梁之四维 27
第三章 近代中国式拜伦面面观 33
第一节 “革命”的拜伦 34
第二节 “文学”的拜伦 46
第三节 “私人”的拜伦 55
第四章 名家名译《哀希腊》 64
第一节 梁启超与《哀希腊》的首“秀” 66
第二节 马君武与《哀希腊》的命名及首次全译 70
第三节 苏曼殊“编译”《哀希腊》 73
第四节 胡适重译《哀希腊》 77
中篇 拜伦与五四前后的中国 85
第五章 新文学运动对外国文学的召唤 85
第一节 启蒙运动与外国文学 86
第二节 各具特色的外国文学译介 91
第三节 外国诗歌译介与中国对浪漫主义的接受 100
第六章 再向中国行 106
第一节 五四时期的“拜伦热” 107
第二节 走向非意识形态化的“五四后”拜伦译介 115
第七章 拜伦“遭遇”泰戈尔 121
第一节 经典诗人的百年祭与诺奖得主的中国行 121
第二节 文研会的“独角戏”与知识界的“四重唱” 126
第三节 西洋文豪的斗争姿态与东方诗哲的卫道形象 139
第八章 拜伦和他的现代知音们 146
第一节 蒋光慈与拜伦 147
第二节 王统照与拜伦 159
第三节 徐志摩与拜伦 165
下篇 拜伦与当代中国 177
第九章 在西方文学边缘化背景中 177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昙花一现 178
第二节 “文革”中的“地下”研究 185
第十章 近三十年拜伦研究之新气象 190
第一节 渐趋优质的译介 190
第二节 “诗性”正浓的阐释 194
第十一章 拜伦的五副中国面孔 206
第一节 最权威的面孔——莫洛亚《拜伦传》 207
第二节 最沧桑的面孔——鹤见祐辅《拜伦传》 209
第三节 最革命的面孔——叶利斯特拉托娃《拜伦》 212
第四节 最精致的面孔——马尚德《拜伦》 214
第五节 最正宗的面孔——伊丽莎白·朗福特《拜伦传》 216
第十二章 拜伦是这样炼成的 221
第一节 一幅被“误读”的画像 221
第二节 从白衣龙到拜伦 225
第三节 经典永远敞开 233
附录一 拜伦在中国和日本(译文) 237
附录二 《哀希腊》原诗及七个经典中译版本 264
主要参考书目 300
后记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