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9
第一章 私塾 官学 书院 科举 23
第一节 私塾 23
第二节 官学 23
第三节 书院 24
第四节 科举 25
第二章 幼儿教育 27
第一节 发展概况 27
第二节 幼儿园简介 29
第三节 机构与管理 35
第四节 幼儿教育和教学 36
第五节 学前班教育 38
第三章 小学教育 41
第一节 概况 41
第二节 发展历程 46
一 清末时期 46
二 民国时期 50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57
第三节 小学选介 83
第四节 学校行政组织及领导管理 94
第五节 学制 课程 教材 96
第六节 教学工作 99
第七节 思想品德教育 105
第八节 体育卫生文娱及科技活动 109
第四章 中学教育 121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21
一 民国时期 121
二 新中国成立后 123
第二节 中学选介 159
第三节 中学的设置及管理 165
一 民国时期的中学设置 165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学设置 165
三 中学管理 166
第四节 学制与课程设置 167
一 学制 167
二 课程设置 167
第五节 思想政治教育 170
一 教育内容 170
二 组织形式 174
三 教育方法 175
第六节 教学工作 176
一 组织形式 176
二 教学计划 176
三 教学改革 176
四 学籍管理与成绩考核 178
五 教学设备 179
第七节 体育卫生课外活动 183
一 体育活动 183
二 卫生工作 186
三 课外活动 187
第八节 学生 190
第九节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简介 192
第五章 中职教育 194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94
一 民国时期 194
二 新中国成立后 196
第二节 中等职专的教学、实习与学生 200
一 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实习与学生 200
二 农业中学的教学、实习与学生 203
三 县职业中学的教学、实习与学生 204
四 县中等职业教育概况 204
第三节 师范教育 208
一 组织与管理 208
二 学制、课程与教学 210
三 思想教育与体育卫生 211
四 学生待遇与毕业分配 212
第六章 少数民族教育 213
第一节 概述 213
第二节 发展概况 217
一 明清时期 217
二 民国时期 217
三 新中国成立后 224
第三节 少数民族教育的管理及民族经费 228
一 管理体制 228
二 民族经费 230
第四节 教师与学生 233
一 少数民族师资的培训与发展 234
二 少数民族学生的待遇及招生工作 236
第五节 办学形式与教学工作 238
一 办学形式 238
二 教学工作 239
第七章 社会教育 251
第一节 发展概况 251
一 民国时期的公民教育 251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教育 254
三 基本无盲单位验收及扫盲工作 259
第二节 办学形式 262
一 社会教育 262
二 民众教育 262
三 农业广播电视教育 264
四 中共黄平县委党校和黄平县老年大学 270
第三节 组织机构与管理 274
一 社会教育组织机构 274
二 社会教育管理 274
三 电视大学工作站 275
第四节 课程 教材 教法 276
一 课程及学时 276
二 教材教法 279
第五节 学生 279
一 招生对象、制度及学习期限 279
二 学生待遇及成绩考核 280
三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281
第八章 行政机构 283
第一节 教育行政机构 283
一 机构沿革 283
二 县教育行政部门职责 287
三区、乡教育行政机构 290
第二节 教育视导 291
一 教育视导组织的设立及演变 291
二 教育视导区的划分及实施 294
第三节 专门委员会 294
一 民国时期的有关组织 294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组织 295
第四节 教育经费 302
一 经费来源及收支情况 302
二 财经制度 312
第五节 校舍及教学设备 315
一 校舍 315
二 教学设备 343
第六节 勤工俭学 344
第九章 教学研究 346
第一节 教研机构及活动 346
一 机构沿革 346
二 教研活动 348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349
一 概况 349
二 实施办法 350
第十章 教师 405
第一节 师资队伍 406
一 古代教师 406
二 幼儿教师 407
三 小学教师 408
四 中学教师 433
五 师范和职业教育教师 441
六 职工业余教育、扫盲教师 442
第二节 教师资格任用管理与考核 443
一 教师资格 443
二 教师的任用 452
三 教师考核 454
四 教师管理 456
第三节 教师培训 459
第四节 教师待遇 462
第十一章 党群组织 470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党群组织 470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党群组织 476
一 中国共产党 476
二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483
三中国少年先锋队 484
四 学生会 487
五 教育会及教育工会 488
六 黄平县育才基金会 492
第十二章“两基”“普实”“远程教育” 496
第一节“两基”工作 496
一 机构设置 497
二“两基”宣传 498
三 师资培训 499
四 校园建设 499
五 保学控辍 500
六 素质教育 500
七 扫盲工作 501
八“两基”攻坚专题会 501
九 资金筹措与投入 503
十 指标完成情况 503
第二节“普实”工作 510
一 工作历程 510
二 指标完成情况 511
第三节“远程教育”工作 520
一 工作历程 520
二 管理措施 520
第十三章 人物 529
第一节 传略 529
第二节 名录 546
一 民国时期教育界人士名录 546
二 新中国成立后30年以上教龄教师名录 551
三 博士硕士名录 559
总附录 562
一 黄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节录) 562
二 历史碑刻 564
新修县城女子高等小学校记并颁 564
创修重兴两级小学校碑叙 564
黄平县立康衢乡创设学校序 565
平溪义学碑文·永垂不朽 565
旧州中学创校纪念碑碑文 566
旧州中学鱼池重修记碑文 566
教泽毓后碑碑文 567
陈德礼之碑碑文 567
顾伯华教泽碑碑文 568
三 文物资料 568
旧州星山书院皇帝昭示生员八条准则 568
玉皇阁校址图(1960一1978年) 569
龙渊书院旧址图(1903—1960年) 569
旧州文庙简介 570
进步知识分子在旧州中学的活动 571
苗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572
四 校歌楹联 573
旧州一小校歌歌词 573
旧州三小校歌歌词 573
黄平中学校歌歌词 573
贵州私立中正中学校歌歌词 573
五 教育名联 574
六 为《黄平县教育志》提供资料人士名录 575
编后记 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