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心脏标志物概述 1
1.1 心脏标志物临床应用的意义 1
1.2 心脏标志物新分类概述 2
第2章 心脏标志物检测的质量管理 8
2.1 临床标本的采集与管理 8
2.2 临床检验项目选择原则 14
2.3 常见心血管疾病检验项目的选择 16
第3章 血清脂质标志物 19
3.1 总胆固醇 19
3.2 三酰甘油 22
3.3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26
3.4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29
3.5 载脂蛋白A Ⅰ和B 32
3.6 脂蛋白(a) 34
3.7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36
第4章 血清酶学传统心肌梗死标志物 38
4.1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38
4.2 α-羟丁酸脱氢酶 40
4.3 乳酸脱氢酶及同工酶 41
4.4 肌酸激酶及同工酶 45
第5章 急性时相蛋白标志物 51
5.1 高敏C反应蛋白 51
5.2 ⅡA分泌型磷脂酶A2 58
5.3 其他急性时相蛋白 59
第6章 炎症及ACS斑块形成标志物 63
6.1 白细胞介素1 63
6.2 白细胞介素-6 66
6.3 白细胞介素-8 71
6.4 白细胞介素-10 73
6.5 白细胞介素-18 75
6.6 肿瘤坏死因子-α 76
6.7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79
第7章 ACS斑块不稳定标志物 82
7.1 基质金属蛋白酶 82
7.2 髓过氧化物酶 86
7.3 细胞间黏附分子 89
7.4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92
7.5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93
第8章 ACS斑块破裂标志物 98
8.1 可溶性CD40配体 98
8.2 胎盘生长因子 101
8.3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 102
8.4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104
8.5 血清淀粉样蛋白A 106
8.6 热休克蛋白 108
8.7 内脂素 110
第9章 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 113
9.1 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 113
9.2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114
9.3 纤维蛋白原 116
9.4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118
9.5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TFPI-2) 119
9.6 von Willebrand因子 122
9.7 D-二聚体 123
第10章 血栓形成标志物 128
10.1 P-选择素 128
10.2 血栓前体蛋白 130
10.3 溶血磷脂酸 132
10.4 血栓烷B2 134
第11章 心肌缺血标志物 137
11.1 肌红蛋白 137
11.2 碳酸酐酶Ⅲ 142
11.3 脂肪酸结合蛋白 143
11.4 缺血修饰白蛋白 146
11.5 脱氧核糖核酸酶Ⅰ 151
第12章 心肌缺血坏死标志物 154
12.1 肌钙蛋白 154
12.2 肌球蛋白 169
12.3 糖原磷酸化酶BB 171
12.4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73
12.5 循环microRNA 175
第13章 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标志物 178
13.1 同型半胱胺酸 178
13.2 转化生长因子β1 182
13.3 血红素加氧酶1 184
13.4 糖基化终末产物 186
13.5 核因子KB 191
13.6 骨保护素 194
13.7 羧基端糖肽 196
13.8 瘦素 197
第14章 心力衰竭标志物 201
14.1 心钠素 201
14.2 脑钠肽 204
14.3 氨基端脑钠肽前体 211
14.4 C型利钠肽 215
14.5 钠氢交换体1 217
14.6 尾加压素Ⅱ 219
14.7 心血管活性肽 222
14.8 肾上腺髓质素 225
14.9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228
14.10 Periostion蛋白 233
第15章 先天性心脏病标志物 236
15.1 转录因子Nkx2.5 236
15.2 GATA-4基因 239
15.3 TBX5基因 241
第16章 其他蛋白类心脏标志物 245
16.1 P27蛋白质 245
16.2 钙网蛋白 247
16.3 骨桥蛋白 250
16.4 小凹蛋白 254
第17章 血管内皮功能标志物 258
17.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258
17.2 肝细胞生长因子 261
17.3 脂联素 265
17.4 血清抗心磷脂抗体 269
17.5 异构前列腺素 272
17.6 内皮素 275
17.7 血管紧张素(1-7) 277
17.8 血栓调节蛋白 280
第18章 造血生长因子标志物 284
18.1 促红细胞生成素 284
18.2 血小板生成素 286
18.3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288
索引 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