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概述 1
革命火种 15
党的建立时期(1926—1931.9) 15
东北抗日战争时期(1931.9—1943.9) 20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9) 27
最早的中共牡丹江支部 孟新舟 31
民族怒火 35
杨松与东北的抗日斗争 35
吉东地区的抗日斗争 李范五 43
夺取牡丹江市政权和剿匪工作回忆 李荆璞 69
历史见证 69
穷苦人翻身做主人——牡丹江的土地改革运动综述 郭成义 89
日本帝国主义对牡丹江的经济侵略 张兆庶等 99
日本法西斯自掘的坟墓:虎头要塞 张明一 108
抗日将领 114
驰骋疆场杀顽敌——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长兼政委周保中 何金文 114
威震敌胆的“平南洋”——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一师师长、牡丹江市第一任市长李荆璞 赵新华 125
英勇善战威震敌胆——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军长陈荣久 宁史办 134
一位智勇双全的抗日将领——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长柴世荣 李世胜 138
浴血奋战 142
燃烧的抗日烽火 何占东 王春发 142
民族的优秀女儿——抗联“八女投江”纪实 质慧 161
血洒黑土地——抗日烈士张传福 邢业祥 169
工矿史话 172
绥芬河啤酒厂八十年 周艾民 曹永顺 172
民国和日伪时期的东宁煤矿 黄青山 178
穆棱金矿的血泪 王广臣 188
宁安北火磨 王立本 张宝升 194
镜泊春秋——镜泊湖发电厂建厂始末 李庆儒 198
时代育人 222
站在为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提供组织保证的战略高度 扎扎实实地做好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 王维丰 222
李永军 232
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232
实行“一定三考” 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中共牡丹江市西安区委员会 246
市委副书记、市长宋恩华在全市第三批市级专业拔尖人才命名表彰会上的讲话 252
拔尖人才事迹选登 257
讲政治是提高干部素质的关键 王友谊 张世红 261
当代视野 264
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方针 沈玉成 264
关于发展边境经济贸易的对策与建议 房淑敏 271
试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张伋 276
加强文化事业建设的几点体会 白亚光 283
用拚搏精神发展生产力——谈“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赵倩 赵长杰 罗健 288
切实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 中共牡丹江市委 294
历史涛声 294
东安区委实施“增三力、强核心”工程 中共牡丹江市委组织部 299
开展“双带一创”活动 加快农村奔小康步伐 中共牡丹江市委组织部 304
实行村务公开 密切干群关系 充分调动农村干群奔小康的积极性 中共宁安市委 309
坚持“四个结合” 切实抓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 315
集中培训工作 田立军 315
围绕中心工作 发挥核心作用 聂伟 320
改革纵论 323
闯进大市场 天地无限宽 李丛先 323
练好内功 驾驭市场 创造辉煌 于忠涛 330
为搞好市场经营主体发挥职能作用 张海江 336
浅谈国有食品公司如何走出困境 于广仁 341
驾驭市场企业才能活起来 付瑞岩 346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 李国萍 352
浅谈公共关系在企业促销中的作用 马洪 辛宪才 357
乡镇企业要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崔相连 362
实业兴邦 366
社会保险基金收缴工作之管见 李秀奇 366
发展煤气事业为城市现代化做贡献 侯鸿雁 371
对失业及再就业问题思考 谢玉林 376
定额补贴与有偿使用相结合是建设城市排水工程的途径——兼论排水行业事转企应缓行 屈惠良 381
创优质工程 走质量效益型企业之路 王永德 385
为了建筑业的腾飞——论“百年大计 质量第一” 于国英 388
创省级文明单位要发奋升位争先 赵金辉 395
财贸金融 395
财政干部必须要正确地理解讲政治 金日勋 400
论审计工作的全面质量管理 訾华 403
围绕“富民强市”强化财政预算管理 付越凯 407
建行要加快向商业银行转轨步伐 吕春光 409
建立综合经营体系 实现为农业服务宗旨 徐文启 414
适应分税制要求 正确处理几大关系 冯卫东 420
外贸办实体 闯出新天地 王新堂 422
用新观念新姿态实施《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范丽君 427
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米占全 430
民风民俗 430
满族的跳家神 赵富有 438
纯朴的宁古塔民风 劳炀 443
今日报告 445
手持国门“金钥匙”的人 张春青 445
大写的人字 张鸿铭 崔天豪 460
五年,甩开膀子和时间赛跑 齐永林 474
商都警官 范垂政 487
会员之友 507
中国近代史史料学研究的方法 郑剑顺 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