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
第二节 哲学史上的两军对战 14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上的革命变革 18
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26
上篇 辩证唯物主义 30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30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30
第二节 运动、时间和空间——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41
第三节 物质运动有它自己的规律性 53
第三章 物质和意识 58
第一节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58
第二节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反映 69
第三节 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作用 78
第四章 对立统一规律 83
第一节 两种宇宙观 83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94
第三节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103
第四节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07
第五节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113
第五章 质量互变规律 117
第一节 质和量 117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 123
第三节 量变和质变的互相渗透 131
第六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135
第一节 辩证的否定观 137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144
第三节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49
第七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54
第一节 本质和现象 156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 161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 166
第四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172
第五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79
第八章 认识和实践 18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86
第二节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196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210
第九章 真理 225
第一节 客观真理 225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235
第三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47
第四节 真理和谬误 255
下篇 历史唯物主义 266
第十章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266
第十一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91
第一节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91
第二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301
第三节 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15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18
第十二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323
第一节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324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30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339
第四节 家庭、民族 343
第十三章 阶级和国家 348
第一节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349
第二节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361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368
第四节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372
第十四章 社会革命 378
第一节 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通过革命的变革 378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390
第十五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404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405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418
第十六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432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33
第二节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443
第三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