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基础知识全表》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章伟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海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801388629
  • 页数:19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包括高中政治的知识重点总结概括,再分表讲述高中个阶段的政治基础知识,并附有相应练习。

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 2

第一章 生活与消费 2

1商品与其他非劳动产品的物品的比较 3

2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的比较 3

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3

4货币的产生过程 4

5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的比较 5

6货币的职能 6

7物物交换和商品流通 6

8货币和纸币的关系 7

9商品、货币与纸币的关系 7

10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关系 8

11结算常用的信用工具 9

12外汇与外币的关系 9

13影响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 10

14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 11

15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2

16等价交换原则 12

17价值规律的作用 13

18价格的变化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14

19替代品与互补商品 14

20影响消费的因素 14

21消费的类型 15

22消费的心理 16

2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7

第二章 生产、劳动与经营 18

1全面把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9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20

3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内容 20

4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前后的比较 21

5国有经济的作用 21

6集体经济的作用(优越性) 21

7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22

8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22

9我国的所有制结构 23

10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客观必然性 23

11企业与市场主体 24

12法人与自然人的区别 25

13法人及法人代表等的区别 25

14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26

15公司的组织机构(法人治理结构) 26

16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支柱作用 27

17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问题及对策 27

18企业经济效益 28

19企业的兼并、联合和破产 29

20企业与国家和职工的关系 30

21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30

22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 31

2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31

24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2

25订立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32

26劳动合同的内容与订立原则的关系 33

27劳动合同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 33

28公民的储蓄 34

29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 34

30五大国家级商业银行 35

31债券与股票比较 36

32商业保险 37

33商业保险与储蓄比较 38

34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比较 38

3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比较 39

第三章 收入与分配 40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 41

2非按劳分配方式 41

3现阶段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41

4劳动收入方式比较 42

5效率和公平 43

6财政的收入和支出 44

7财政的作用 45

8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46

9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 47

10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48

11我国的主要税种 49

12树立和增强纳税人意识 51

13几种违反税法的表现 52

14国民收入、财政收入、税收收入比较 52

第四章 面对市场经济 53

1资源及其配置方式 54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54

3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55

4宏观调控 56

5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57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57

7科学发展观 58

8坚持“五个统筹”,实现协调发展 59

9经济全球化 61

10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62

11主要国际性贸易和金融组织 62

12对外贸易 63

13我国的对外贸易 64

14坚持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65

15进口与出口 66

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 68

第五章 公民的政治生活 68

1国家 69

2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70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71

4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 71

5公民与人民两个概念的异同 72

6民主与专制的异同 72

7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73

8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74

9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 75

10权力和权利的不同 76

11有序参与与无序参与政治生活 77

12直接选举、间接选举及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特点 77

13各种民主决策方式比较 78

14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 79

15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 80

16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分类 81

第六章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82

1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83

2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84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85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比较 85

第七章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86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7

2人民代表 88

3国体与政体 88

4政党的概念 89

5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90

6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 91

7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91

8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92

9邓小平理论 93

10“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94

11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95

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96

13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 97

14人大监督与政协监督的区别 98

15民族的基本特征 99

1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99

17民族关系原则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关系 100

1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1

19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 101

20民族区域自治与联邦制的区别 102

21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 102

22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03

23宗教与封建迷信 104

24我国的民族、宗教概况 105

第八章 当代国际社会 106

1国际关系 107

2联合国 108

3人权与主权 109

4全面理解主权国家 109

5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比较 110

6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的区别与联系 111

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联合国的原则的关系 112

8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13

9当代国际竞争 113

10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14

第三部分文化生活 116

第九章 文化与生活 116

1文化“万花筒” 117

2文化是什么 117

3文化的含义 118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18

5文化素养和文化氛围 119

6文化对人的影响 119

7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 119

8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20

9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120

第十章 文化传承与创新 121

1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 122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22

3商业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 122

4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23

5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123

6传统文化的特点 124

7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24

8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24

9继承传统文化 125

10“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关系 125

11文化创新的途径 125

第十一章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26

1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 127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27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28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28

5爱国主义 129

6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129

7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30

第十二章 发展先进文化 131

1发展大众文化 132

2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32

3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 133

4克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响 133

5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意义和关键 134

6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34

7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134

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135

9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136

10“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关系 136

11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37

12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138

13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要求 138

14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性 139

15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139

16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 140

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 142

第十三章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42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43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44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145

4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45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46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47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148

第十四章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49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50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51

3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的关系 152

4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153

5自然科学物质概念同哲学物质概念的关系 153

6运动的观点 154

7按客观规律办事 155

8规律与定律的比较 156

9规律与规则的比较 156

10正确理解意识概念 157

11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58

12意识的反作用与能动作用 160

13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161

14实践 162

15真理 163

16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64

17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165

第十五章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66

1联系的观点 167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168

3发展的观点 169

4前进性与曲折性 170

5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71

6矛盾概念 172

7联系、发展、矛盾的关系 173

8矛盾普遍性 173

9矛盾特殊性原理 174

1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4

1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75

12主、次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176

13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177

14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 178

15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 179

16两点论和重点论 180

17两分法和两点论 180

18矛盾分析法 181

19辩证的否定观 182

20辩证的否定的特点 182

第十六章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83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84

2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185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85

4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86

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87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88

7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 188

8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89

9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 189

10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 190

11价值观 191

12世界观、人生观、人生价值观的关系 192

13集体主义价值观 192

14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 193

15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区别 194

16个人正当利益与个人主义 195

17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的关系 196

18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 196

19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97

20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