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创作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杰著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307013282
  • 页数:282 页
图书介绍:

引论 1

第一节 读者:美学世界的新大陆 1

一 理解的历史性:先结构与期待视界 4

二 作品的非自足性:未定点与具体化 11

三 写作的目的:向读者的自由提出吁求 19

第二节 处女地上耕耘的第一道垄沟 27

第一章 重要的是方法 40

第一节 不要走向了极端 40

第二节 “人是万物的尺度” 44

一 主体性在人的一般认识活动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45

二 主体性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 48

第三节 “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 54

一 审美客体的存在是形成主体审美需求的前提 57

二 审美客体对审美效果的形成具有规范作用 58

第四节 “消费也媒介着生产” 61

一 阅读过程是原有创作过程的延续,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才获得最后完成 64

二 阅读过程是新的创作过程的起点,它为文学的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 67

第二章 作品观念的调整 70

第一节 从作品到文本 71

一 对语言特性的重新认识 71

二 从作品到文本 74

第二节 作品的存在方式 76

一 游戏的真正主体是游戏本身 77

二 游戏没有“第四堵墙” 78

三 观者的理解是游戏意义整体的组成部分,与游戏并存 80

第三节 作品的结构功能 83

一 对英加登观点的回顾 83

二 伊瑟尔的新发展 85

第三章 作品在召唤读者 91

第一节 召唤性是作品的价值体现 91

第二节 作品的结构模式 94

一 多层次结构理论为认识作品召唤性的产生机制提供了适合作品存在方式的理论方法 96

二 多层次结构理论为描述作品召唤性的产生机制提供了模式化的描述手段 98

第三节 作品召唤性的产生机制 101

一 语音—听觉层 102

二 语义—幻觉层 106

三 图式—填补层 112

四 意蕴—体验层 117

第四章 阅读的两个端点 123

第一节 “客观对象必须是一个适当的对象” 124

一 文学语言的组合功能 125

二 文学语言的描述功能 130

三 文学语言的情感功能 136

第二节 “主体也必须是准备就绪的主体” 139

一 鉴赏能力的一般构成因素 139

二 文学鉴赏的心理要素 142

第五章 理解从来就不是无前提的 153

第一节 不可回避的“解释学循环” 154

一 “解释学循环”概念的提出 155

二 理解的前提条件 159

三 “解释学循环”的开放性 162

第二节 鉴赏的主体性与阅读期待 166

一 主体性是文学鉴赏的根本特性 166

二 鉴赏关系的建立是主体选择的结果 169

三 惯例经验是沟通主体与作品的中介渠道 172

第六章 在文学作品与审美对象之间 178

第一节 超越现实存在的自由境界 180

一 审美态度与心理自由 180

二 人的需要层次 182

三 高峰体验:在忘我中实现自我 184

第二节 同化万物的情感世界 186

一 鉴赏是情感状态的自我实现 186

二 共鸣的实质在于情感的同化 187

三 情感体验与心理健康 191

第三节 意象生成的幻觉天地 195

一 为幻觉正名 195

二 鉴赏意象与完形趋向 196

三 鉴赏幻觉的综合性与个体性 198

第七章 重建审美对象的心理历程 203

第一节 角色调整:进入作品的召唤结构 206

一 重建审美对象的逻辑起点 206

二 阅读过程中的角色调整 209

三 连接作者与读者的心理桥梁 211

第二节 主体建构:在“自造的幻觉”中能够看见什么 214

一 作品“所献身的目的就是读者的自由” 214

二 言与象分离的客观原因 221

三 主体重建审美对象的心理机制 226

第三节 心领神会:只有理解才能创造 233

一 文学阅读中理解的两种形式 233

二 先结构与阅读中的理性因素 238

第八章 作品意义的诞生 243

第一节 怎样界定作品意义的“精神产权” 243

一 创作意图:引导与影响 245

二 阅读理解:美学的与历史的 251

第二节 “意义关联域”的解释学功能 260

一 什么是作品的“意义关联域” 260

二 “意义关联域”的解释学功能 263

三 “意义关联域”发挥作用的心理依据 265

四 “意义关联域”与文学史 267

第三节 视界融合与文学的社会作用 269

一 作品类型的美学分析 269

二 文学社会作用的两种类型学研究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