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一、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研究 3
七十年学术经历纪程——《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自序 钟敬文 3
鲁班传说的产生和发展 许钰 10
民间小戏的形成与民间固有艺术的关系 张紫晨 19
神界是人间的映象 潜明兹 23
当代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与功能 陈子艾 27
村落集体仪式性文艺表演活动与村民的社会组织观念 刘铁梁 39
民间文学体裁学的学术史 董晓萍 46
何谓“女娲之肠” 王增勇 53
岁时与传统社会的时间观 萧放 57
祖婚型神话传说中禁忌母题的文化人类学阐释 万建中 63
伏羲女娲与兄妹婚神话的粘连与复合 杨利慧 71
二、现代汉语与语言学研究 81
中国近代语研究法 黎锦熙 81
汉语构词的特点和方法 葛信益 84
语言的演变反映人民的历史 黄智显 91
中日简体字比较研究 李大魁 94
论语言中所反映的价值形态的演变——比较词源四探 伍铁平 97
名词比喻造词 史锡尧 106
谈否定句 张晞奕 111
语音学的一种研究方法 周同春 118
论言语的语言学之由来、实质及意义 岑运强 122
北京方言亲属称谓中的特殊现象 骆曾秀 130
“金、银”也可以是名词 周一民 132
汉语语法构词的困惑 荣晶 136
关于词的结构和词的理据 赵敏 142
《红楼梦》的亲属称谓系统及其使用原则(节选) 孙炜 145
藏缅语的a音节 傅爱兰 150
现代汉语的数名结构 孙银新 156
王石臞先生《韵谱》合《韵谱遗》稿跋与后记 陆宗达 163
三、古代汉语与文字学研究 163
谈毛传解说诗句 萧璋 191
汉藏同源字谱稿 俞敏 223
钱玄同的古韵说——关于《古韵廿八部音读之假定》 曹述敬 265
二十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 王宁 279
论许慎的哲学思想及其在《说文解字》中的表现 邹晓丽 292
论同步引申 许嘉璐 303
说文旁见说解论析 林银生 312
汉语语法史上一个有争议的例句——论“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的语法和语义 周之朗 319
蒋骥古韵学述评 谢纪锋 326
?铭文释读 秦永龙 333
《尔雅义疏》王删说献疑 崔枢华 338
论古今字的定称与定义 杨润陆 345
在对译与比较中观察汉语词义系统 易敏 351
《尚书》“于”字用法分析 朱小健 357
论汉字形声字的义符系统 李国英 361
论意域项的赘举、偏举与复举 李运富 368
《古代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初探 周晓文李国英 376
从《国语》的用例看先秦汉语的“可以” 刘利 380
《说文》小篆构形系统相关数据的测查 齐元涛 387
元代哲学思想的各流派 谭丕模 395
四、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395
《白居易选集》前言 王汝弼 405
文学史家的鲁迅 李长之 417
“百代词曲之祖”——李白词《菩萨蛮》、《忆秦娥》 杨敏如 441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两个问题 郭预衡 445
屈原赋的历史意义 聂石樵 451
《邹忌讽齐王纳谏》浅议 李元太 462
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略论 韩兆琦 466
桥国老和孙刘联姻故事的衍变 王立言 476
红注刍议 张俊 482
浅论岑参边塞诗中的功名心 李道英 496
宋词结构的发展 赵仁珪 502
唐代小说的发达与行卷无关涉 于天池 511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谈李清照词的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刘翠霄 518
汉代士的地位变化和司马迁的不遇心态 尚学锋 524
论自传诗人杜甫——兼论中国和西方的自传诗传统 谢思炜 531
传奇戏曲的兴起与文化权力的下移 郭英德 539
明清吴江沈氏文学世家略论 李真瑜 550
从北宋时代特征论秦观的生活道路 于翠玲 560
关于初唐文学思想的几个问题 张海明 567
论《红楼梦》叙事结构的三重奏 陈惠琴 575
试论楚国文化的形成及特征 安东 582
“上下求索”:一个祭祀的模式 过常宝 591
乱世悲歌与政治童话——试论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的创作心态 莎日娜 599
五、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 611
《天问》校笺 刘盼遂 611
读《论语》献疑 启功 618
《左传》地名考辨 辛志贤 628
杜甫的穷儒意识与诗歌创作 邓魁荚 636
曹植《登台赋》、《名都篇》作年探索 祝鼎民 643
《诗·大雅》若干诗篇图赞说及由此发现的雅·颂间部分对应 李山 649
“求奇”与“求味”——论贾姚五律的异同及其在唐末五代的流变 刘宁 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