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第一篇 前经济伦理批判时期(从“中学毕业作文”到《德法年鉴》) 36
第一章 青年马克思学生时代的生命追问——从新教价值观到自由本体论 38
一、人性自由与人类幸福:一个寻求与自然(基督)一致的少年新教徒 38
(一)自由与责任、权威与理性:人兽自然分野下的自由人性设定 40
(二)自由与决定、使命与痛苦:社会原则、肉体原则与精神原则 41
(三)完美境地:个人尊严、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 42
(四)救赎之路:世俗的德行(人道)与基督本人的道(天道) 44
(五)国家理想:开明元首政治——民主政治的德意志形态 47
二、青年马克思大学时代伦理价值观转变的三个来源或动力 48
(一)父母的箴言 49
1.良心、意志与尊严 50
2.为自己开辟道路,为神圣义务铺路 52
3.天赋理应受到酬劳,天赋应使自我完美 56
4.经济学课程与卡尔式账单:青年马克思对待经济学与经济问题的最初态度 59
(二)浪漫诗情和文艺活动:被爱情和诗歌唤醒的自我解放与自由个性 62
1.自我画像对基督圣像的排挤:青年马克思诗情活动中的自我中心转向 63
2.现有之物与应有之物的截然对立:青年马克思对自由概念的诗情阐释 66
3.幻灭的诗情结局:在灵魂深处寻觅生命的永恒之美与和谐之音 68
4.否定带来的讽刺狂热:自由的人道精神对现代科学的戏谑与挑战 73
(三)寻求“事物本身的理性”:法哲学思想试验中的“现代世界哲学”,背景 76
1.启蒙精神的德国思辨形式:青年马克思哲学活动中的德国古典哲学背景 77
2.应有之物与实有之物的对立:“没有哲学就无法前进” 78
3.形式必然从内容中产生:将新的神安放进尘世的中心 80
4.诱入敌人的怀抱:建立与现代世界哲学的密切联系 81
三、“博士论文”中的理性自然观:一种以自我意识立论的自由本体论 83
(一)怀疑方法与表象自由:哲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在世界创造过程中的情感与原则 85
(二)哲人形象与哲学态度:哲学体系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人格化生活历程所产生的自然伦理与知识伦理问题 92
(三)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比较:哲学—科学活动的伦理前提与青年马克思的原子概念 104
(四)原子形式规定(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的实现:原子偏斜的三个伦理结论 108
1.抽象的个别性与人的自由对立 109
2.先决条件悬置与人的幸福宁静 113
3.原子间性与自然法—契约正义 119
第二章 市场化初期社会贫困问题的制度伦理批判——有机理性对物质利益问题的初步回答 123
一、《莱茵报》时期:有机理性与契约正义 125
(一)自然法—契约论:“国家的有机理性” 125
1.真理与道德的基本关系:真理原则作为道德原则 127
2.理性主义的国家法哲学:“国家的有机理性”对自然法—契约论的新概括 131
3.国家制度构思与机构设计的伦理批判:多重国家原则的混合与政治异化问题 134
(二)社会贫困问题的制度伦理批判:作为经济伦理问题的社会贫困 139
1.习惯法与“开明的立法”:自然阶级的自然权利与习惯权利问题上的动物法与人类法 140
2.社会贫困问题的立法权批判:社会贫困是立法的贫困 146
3.社会贫困问题的行政权批判:社会贫困是治理的贫困 152
二、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至《德法年鉴》时期:《莱茵报》制度伦理批判的深化 157
(一)“应有的双重化的同一性”困境:社会本质的二元论中的盲目的自然必然性 158
1.黑格尔论述本质的逻辑学原理是偷换逻辑:与黑格尔哲学伦理学明确划界 159
2.“应有的双重化的同一性”:道德哲学探索中人道与历史双重批判视角的萌芽 163
3.国家制度的非理性政治契约本质:政治异化的历史进程与财产伦理的历史演进 167
(二)现代问题的经济批判:作为经济问题的现代问题及其人道结局 176
1.人的解放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制度—权利批判向经济批判的深入 177
2.人的解放就是共产主义:人道主义原则与经济学原则的潜在结合 180
第二篇 经济伦理的经济哲学批判时期(从《巴黎手稿》到《新莱茵报》) 185
第三章 伦理学批判与经济学批判的初步融合——“国民经济学的道德”与“道德的国民经济学” 191
一、黑格尔主义哲学伦理学的经济学批判:自由本体的劳动人性论的确立 193
(一)与黑格尔主义哲学伦理学再划界:“从自身开始的实证真理”的唯物确证 194
(二)黑格尔否定性辩证法的异化劳动解读:“人的劳动本质”的经济学确证 197
(三)“实践的人道主义”:人的真正生命和生命表现是自主活动和自由活动 202
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哲学伦理学批判:对劳动价值论的实践的人道主义反思 208
(一)劳动价值论的实践悖论:“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209
(二)劳动价值论的异化本质:“国民经济学只不过表述了异化劳动的规律罢了” 214
(三)劳动价值论的历史结语:“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 220
三、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国民经济学不过是以自己的方式表现道德规律” 226
(一)“国民经济学的道德”:以“生产性”伦理为中心展开的古典经济学的德性 226
(二)“道德的国民经济学”:以“德性”伦理为中心展开的古典经济伦理悖论 231
(三)人的本质活动领域的学科异化:经济学与伦理学分离问题的解决 237
第四章 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中的经济伦理问题——经济分析的伦理基础与伦理问题的经济分析 249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性论基础:以实践人性论为基础的经济伦理体系的确立 251
(一)历史唯物主义人性论的基础假设:实践人性论的知识伦理学前提 252
(二)历史唯物主义人性论的基本结构:实践人性论关于价值问题的经济判据 258
(三)历史唯物主义人性论的价值归宿:实践人性论关于经济问题的人道判据 264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微观基础:以自由契约论为基础的经济伦理体系的确立 271
(一)唯物史观契约论机制的经济界限:作为市民生活内容表现的古典功利主义 272
(二)唯物史观契约论机制的经济界限:作为市民生活意志表现的古典自由主义 281
(三)唯物史观契约论机制的经济界限:作为市民交往方式表现的古典社会契约论 290
三、唯物史观框架中的三大基础经济伦理问题:私有财产、社会贫困和共产主义 299
(一)私有财产的本质与德性:作为现代经济伦理批判学理基础的私有财产 300
(二)社会贫困的道义本质:作为现代经济伦理批判问题中心的社会贫困 310
(三)共产主义的人道本质:作为现代经济伦理批判价值归宿的共产主义 320
第三篇 经济伦理的经济学批判时期(《资本论》及其手稿) 334
第五章 “天赋人权的伊甸园”——劳动价值论与商品—货币伦理 342
一、市场的伦理境界:自由、平等、所有权、边沁与前定和谐 344
(一)商品交换的法权关系:市场伦理的契约论框架 345
(二)商品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德性:商品世界契约结构的基本要件 347
1.商品交换价值的德性要求:等价、平等、抹杀个性和互不关心 348
2.商品使用价值的德性要求:自由、人格、个性和互利的关心 351
(三)劳动正义与市场和谐:商品世界中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354
1.商品监护人的自利本性:共同利益不过是自私利益的一般性 355
2.商品生产的社会性问题:自利追求自动实现为社会公益的经济学机制 359
二、交换价值的独立化及其职能形态的分化:货币本质与货币伦理 363
(一)货币的本质与货币发生学中的伦理问题 364
(二)货币的职能分化与货币各职能形态的德性:商品德性的货币升华 378
(三)货币贮藏与资本欲望:市场运转的形而上动力与致富欲中的新教精神 382
三、人格介入商品—货币交换关系:交换的信用契约与市场的信任基础 391
(一)商业信用的自然基础和商品交割的信用契约: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的德性 391
(二)信用制度与信用危机(从信用主义到货币主义):信用问题的本体论约定 397
第六章 资本的失乐园——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伦理问题 409
一、价值的秘密:生产性伦理问题 412
(一)生产性货币:野蛮致富与勤劳致富的争论 413
(二)生产性劳动:价值增值与劳动正义论 418
(三)资本的生产性:资本的道德合法性与剩余价值理论 425
二、生产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434
(一)契约伦理与工厂立法:市场原则的法律实现 435
(二)资本效率的伦理批判:非人化与人道化双重趋势 444
结束语 458
参考文 476
附件一 489
附件二 490
后记 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