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1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4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 5
四、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观条件 6
五、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7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9
一、邓小平理论继承、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 9
二、邓小平理论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13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14
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4
二、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5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18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9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9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 20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21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22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22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 23
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26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7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27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31
三、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34
第三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8
第一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38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38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高度统一 40
第二节 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43
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43
二、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44
三、勇于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46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50
第一节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50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根本问题 50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内涵 53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重大意义 56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58
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58
二、发展是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62
三、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64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 68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 6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68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 73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 77
第二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78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78
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81
第三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83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83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85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89
第一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89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89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 91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95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97
第二节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99
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义和性质 99
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01
三、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106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第三产业 108
第三节 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110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原则 110
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12
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14
第四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15
一、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15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17
三、坚持教育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 121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4
第五节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26
一、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126
二、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128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31
第一节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2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132
二、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道路 133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3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39
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141
三、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143
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45
第三节 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48
一、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48
二、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结合起来 150
三、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51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54
第四节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56
一、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156
二、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158
三、以入世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160
四、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道路 162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64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164
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164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66
三、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67
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68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69
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169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71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 172
第三节 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75
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75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77
第四节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79
一、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79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 181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87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187
一、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187
二、坚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189
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192
第二节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94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194
二、坚持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发展先进文化 196
三、发展先进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200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202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02
二、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205
三、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07
第四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9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09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211
第十章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214
第一节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214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214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客观依据 219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221
第二节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23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 223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有利条件 225
三、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227
四、“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 229
第十一章 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233
第一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33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33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238
第二节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39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宗旨 239
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240
第三节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42
一、反对霸权主义和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242
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性 243
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原则和内容 245
四、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根本途径和保障机制 247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50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50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 250
二、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253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54
第二节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256
一、党的建设的总目标 256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要求 257
三、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261
第十三章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67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267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67
二、加强各民族的团结 270
三、发展新时期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272
第二节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276
一、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276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做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280
附录1 283
附录2 285
参考书目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