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
第二节 有关研究概念和范围的界定 4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思路和逻辑框架 6
第四节 本书的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12
第二章 资本市场不完美、不确定性与公司投资:文献综述 15
第一节 资本市场不完美与公司投资:理论综述 15
第二节 不确定性、不可逆性与公司投资 28
第三节 结论及本书的研究 39
第三章 资本市场不完美、信贷配给与公司投资:一个理论模型 43
第一节 引言 43
第二节 基准模型 46
第三节 完美信息条件下的信贷市场均衡 48
第四节 信贷配给和公司投资决策 49
第五节 最优贷款契约 53
第六节 结论 54
第四章 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Ⅰ):基于简化型Q模型的实证分析 57
第一节 引言 57
第二节 包含资本市场不完美的实证投资模型 60
第三节 数据与估计分析:以股权结构为分类标准 63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66
第五节 进一步的研究:基于红利支付政策和资产规模的分类指标 70
第六节 结论及政策含义 73
附录 76
第五章 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Ⅱ):来自营运资本投资的新证据 81
第一节 引言 81
第二节 融资约束条件下企业固定投资和营运资本投资 83
第三节 数据、计量模型与估计分析 87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91
第五节 结论 94
第六章 不确定性、资本市场不完美与不可逆投资 97
第一节 引言 97
第二节 部分不可逆性和部分可扩张性 99
第三节 一个完全不可逆投资模型 106
第四节 不确定性与不可逆投资 108
第五节 资本市场不完美、不确定性与投资不可逆性 111
第六节 结论 116
附录 118
第七章 资本市场不完美、不确定性与公司投资: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 121
第一节 引言 121
第二节 数据及统计描述 123
第三节 融资约束与不确定性:Hansen(1999)估计法 124
第四节 进一步的分析:Arellano - Bond( 1991)GMM估计法 127
第五节 结论及政策含义 130
参考文献 133
后记 147
图1-1我国固定投资增长率与经济波动的关系(1953~2005) 2
图1-2全书的研究路径及逻辑结构 7
图3-1信贷配给与投资削减 52
图3-2贷款歧视与投资削减 52
图7-1单一阈值模型的置信区间 126
表4-1描述性统计 64
表4-2基准模型分析:基于国有股比例分类 66
表4-3稳健性检查Ⅰ:工具变量法(基于国有股比例分类) 67
表4-4稳健性检验Ⅱ:包含滞后CF和Q的实证模型(基于国有股比例分类) 68
表4-5稳健性检验Ⅲ:动态投资模型(基于国有股比例分类) 69
表4-6基准模型分析:基于红利支付比率分类 71
表4-7基准模型分析:基于资产规模分类 72
表4-8稳健性检验Ⅰ:工具变量法(基于红利支付比率分类) 76
表4-9稳健性检验Ⅱ:包含滞后CF和Q的实证模型(基于红利支付比率分类) 77
表4-10稳健性检验Ⅲ:动态投资模型(基于红利支付比率分类) 78
表4-11稳健性检验Ⅰ:工具变量法(基于资产规模分类) 79
表4-12稳健性检验Ⅱ:包含滞后CF和Q的实证模型(基于资产规模分类) 79
表4-13稳健性检验Ⅲ:动态投资模型(基于资产规模分类) 80
表5-1描述性统计 87
表5-2托宾Q和现金流对总投资不同组成部分的影响 88
表5-3基准模型估计分析 90
表5-4固定资本投资与营运资本投资各个部分的相关系数矩阵:第一组样本 91
表5-5固定资本投资与营运资本投资各个部分的相关系数矩阵:第二组样本 92
表5-6稳健性检验Ⅰ:基于营运资本投资不同组成部分的分析 92
表5-7稳健性检验Ⅱ:第一组样本(国有股比例>50%) 93
表5-8稳健性检验Ⅱ:第二组样本(国有股比例≤50%) 93
表7-1变量的统计摘要(全部样本) 124
表7-2 Hansen阈值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127
表7-3 Arellano-Bond(1991)GMM估计结果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