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类编》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梁运通主编
  • 出 版 社:内蒙古卫生干部进修学校
  • 出版年份:2222
  • ISBN:
  • 页数:351 页
图书介绍:

一、阴阳 1

(一)基本概念 1

阴阳五行 1

概述 1

1、对立依存 2

(二)主要内容 2

3、升降出入 3

2、消长转化 3

(二)归类 4

(一)基本概念 4

4、动态平衡 4

二、五行 4

3、制化 6

2、乘侮 6

(三)主要内容 6

1、生克 6

一、自然整体观 7

概述 7

人与自然 7

二、人与自然相应 8

三、自然对人体的影响 12

一、养生 14

概述 14

养生防病 14

(一)顺应自然 15

(二)恬愉乐俗 16

(四)积精全神 17

(三)调节饮食 17

(三)针刺 18

(二)药物 18

(五)导引吐纳 18

二、防病 18

(一)气功 18

(二)藏府协调关系 19

(一)心的主宰作用 19

藏象 19

概述 19

一、人体统一性 19

(四)气化一体作用 20

(三)经络整体联系 20

(一)藏府位置形态 21

二、藏府 21

(三)藏府功能 22

(二)藏府属性 22

1)心 23

1、五藏 23

2)肺 24

附:心包、膻中 24

4)肝 25

3)脾 25

5)肾 26

2)胃 27

1)胆 27

2、六府 27

6)三焦 28

5)膀胱 28

3)小肠 28

4)大肠 28

1)脑 29

3、奇恒之府 29

4)脉 30

3)骨 30

2)髓 30

(一)精 31

三、精神气血津液 31

5)胆 31

6)女子胞 31

(二)神 32

(三)气 33

(四)血 35

(五)津液 36

(二)胸背腰腹 37

(一)头面颈项 37

四、形体官窍 37

(三)四肢 38

(六)骨、脉 39

附:爪 39

(四)关节 39

(五)筋 39

(八)肉 40

附:腠理,汗孔 40

(七)皮 40

(十)齿发须眉 41

(九)乳 41

(十一)目 42

附:毫毛 42

(十二)舌 43

附:眦 43

(十四)鼻 44

(十三)口、唇 44

附:廉泉、 44

(十六)二阴 45

(十五)耳 45

附:颃颡、悬壅、会厌 46

(十七)咽喉 46

(二)生长阶段 47

(一)人体生成 47

五、生长发育 47

(四)个体差异 48

(三)寿天徵象 48

一、经络的概念及意义 53

概述 53

经络 53

2、网络周身沟通联系 54

1、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54

二、经络功能 54

(一)一般功能 54

(二)奇经八脉、络脉、经筋的特有功能 55

4、传导病邪反映病候 55

3、调节机体适应环境 55

(一)十二经 56

三、经络循行及分布 56

(二)奇经八脉 58

(三)十二经别 60

(五)十二经筋 61

附:胃络、胞络 61

(四)十五络 61

(六)十二皮部 62

四、经气 63

附:经脉长度 63

3、相互贯注 64

2、因息而行 64

(一)经气运行规律 64

1、顺应自然 64

2、营气 65

1、宗气与原气 65

(二)经气运行 65

3、卫气 66

附:营血的屈折逆行 66

4、溪谷 68

3、气街 68

(三)经气始发、流注及汇聚的部位 68

1、标本 68

2、根结与根、溜、注、入 68

五、经络病机 69

5、四海 69

1、虚实盛衰 70

3、经气终绝 72

2、经气厥逆 72

4、郁滞闭结 73

(一)十二经脉病候 74

六、经络病候 74

(二)奇经八脉病候 77

(三)络脉病候 79

(四)十二经筋病候 80

1、开合枢 82

(二)生理功能 82

附:六经 82

(一)六经命意 82

2、折关败枢 83

1、六经发病 83

2、气血多少 83

(三)六经病机病候 83

概述 84

病因 84

3、经气有余不足 84

4、经气偏盛 84

(一)风 86

一、六淫 86

(四)湿 87

(三)暑 87

(二)寒 87

二、疫疠 88

附:内生五邪 88

(五)燥 88

(六)火(热) 88

四、劳逸 89

三、情志 89

五、饮食 90

十一、瘀血 91

十、痰饮 91

六、外伤 91

七、虫兽伤 91

八、先天性病因 91

九、虫 91

二、体质与发病 92

一、正邪与发病 92

发病 92

概述 92

三、自然环境与发病 95

附:伏邪 97

四、社会因素与发病 97

(一)邪正盛衰 98

一、病机总则 98

病机 98

概述 98

(二)阴阳失调 99

(三)升降失常 100

二、藏府病机 101

(一)五藏病机 102

(二)六府病机 103

(三)奇恒之府病机 104

三、气血病机 105

五、传变 106

四、津液病机 106

概述 109

诊法 109

1、望神志 110

(一)全身望诊 110

一、望诊 110

3、望形态 111

2、望色泽 111

4、望动态 113

1、颜面 115

(二)分部望诊 115

3、舌 117

2、目 117

6、耳 118

5、齿、龈 118

4、口、唇 118

8、皮肤 119

7、鼻 119

11、排泄物 121

10、爪甲 121

9、毛、发 121

12、络脉 122

(一)声音 123

二、闻诊 123

三、问诊 124

(二)气味 124

2、诊脉意义 125

1、脉动机理 125

四、切诊 125

(一)脉诊 125

4、诊脉方法和要求 126

3)人迎寸口对照法 126

3、诊脉部位及配合藏府 126

1)三部九候遍诊法 126

2)独取寸口法 126

5、辩脉 127

1)平脉 129

2)病脉 130

1、按肌肤 138

(二)按诊 138

2、按胸腹 139

4、按经脉 140

3、按四肢 140

概述 141

辨证 141

(一)阴阳 144

一、八纲辨证 144

(三)寒热 145

(二)表里、外内 145

(四)虚实 146

(一)五藏辨证 147

二、藏府辨证 147

(二)六府辨证 151

(三)奇恒之府辨证 153

附:痰饮 157

四、六经辨证 157

(一)六淫 158

五、病因辨证 158

(二)疫疠 159

(四)饮食 160

(五)劳伤 160

(三)七情 160

六、辨病传 161

(一)表里传 161

(八)先天病因 161

(六)虫 161

(七)外伤 161

七、辨予后 162

(一)断轻重 162

(三)六经传 162

(二)藏府传 162

(二)辨逆从 163

(三)测天寿 164

论治 166

概述 166

一、论治特点 167

(一)早治防变 167

(二)辨证施治 167

(二)调理阴阳 168

二、治则 168

(一)治病求本 168

(三)补虚泻实 169

(四)标本缓急 169

(五)正反逆从 170

(六)同病异治 170

(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71

三、治法 172

(一)用药诸法 172

(二)饮食疗法 173

(三)情志疗法 174

(四)其它疗法 174

四、宜忌 174

2、药物禀赋 175

一、药物 175

1、药分三品 175

概述 175

方药 175

3、药物性能 176

4、药物应用 177

1、组方原则与要求 178

2、方剂分类及应用 178

二、方剂 178

三、十三方 179

一、护理常法 181

(一)调衣食 181

(二)节情志 181

概述 181

护理 181

(四)适劳逸 182

二、因病将息 182

(一)藏病 182

(三)顺时宜 182

(五)热中消中 183

病证 183

概述 183

(四)痈证 183

(二)热病 183

(三)水肿病 183

2、劳风 184

3、漏风(酒风) 184

4、内风 184

1、首风 184

一、内儿科 184

(一)风证 184

6、目风 185

7、泄风 185

8、藏府风 185

5、脑风 185

(二)偏枯 186

附:痱风、偏风 186

(三)伤寒 186

(四)温病 188

附:阴阳交 188

(五)疫疠 188

(七)寒热 190

附:疠风 190

(六)暑证 190

(八)五藏热 191

(九)寒中、热中 192

(十一)血证 193

1、血虚 193

2、出血 193

(十)少气 193

(十二)咳证 194

(四)别生死 194

三、神、气、血、精、津液辨证 194

3、瘀血 194

(十三)喘证 195

2、六府咳 195

1、五藏咳 195

(十四)水证 196

3、涌水 197

2、石水 197

1、风水(肾水) 197

(十六)胀证 198

(十五)饮证 198

4,藏府胀 199

3,肤胀 199

1,鼓胀 199

2,脉胀 199

(十八)积聚 200

(十七)痞证 200

5)奔豚 201

4)息积 201

1、五积 201

1)肥气 201

2)伏梁 201

3)息贲 201

1、胃脘痈 202

(十九)内痈 202

2、瘤 202

1)肠瘤 202

2)昔瘤 202

3、瘕 202

1)水瘕 202

2)虙瘕 202

3)疝瘕(蛊) 202

4)虫瘕(见虫证) 202

附:哕、洞 203

(二○)呕 203

2、肠痈 203

3、虫痈 203

1、濡泄 204

(二二)泄泻 204

(二一)黄疸 204

5、飧泄 205

4、洞泄 205

2、溏泄 205

3、热泄 205

(二四)便闭 206

(二三)肠澼 206

(二七)关格 207

(二六)隔 207

(二五)霍乱 207

(二八)消渴 208

1、头痛 209

(二九)痛证 209

2、心痛 210

3、胁痛 211

附:心悬 211

附:胕髓病、蹠跛 212

7、骨痛 212

4、胃痛 212

5、腹痛 212

6、腰痛 212

3、大厥 213

2、尸厥 213

(三○)厥证 213

1、暴厥 213

附:阴厥 214

9、寒厥 214

4、煎厥 214

5、薄厥 214

6、躁厥 214

7、四厥 214

8、少气厥 214

(三一)厥逆 215

11、风厥 215

10、热厥 215

附:阳厥 215

(三三)痹 216

附:痓、瘈 216

(三二)痉 216

2、寒痹(痛痹) 217

1、风痹(行痹) 217

5、藏府痹 218

4、热痹 218

3、湿痹(着痹) 218

6、形体痹 219

(三四)痿证 221

4、骨痿 222

3、肉痿 222

1、脉痿 222

2、筋痿 222

附:骨繇 222

3、冲疝 223

2、狐疝 223

(三五)疝证 223

1、?疝 223

(三六)疟 224

6、五藏疝 224

4、厥疝 224

5、疝瘕 224

1、日作疟 225

6、温疟 226

5、寒疟 226

2、间日疟 226

3、多日疟 226

4、风疟 226

8、六经疟 227

7、瘅疟 227

9、藏府疟 228

4、筋癫疾 229

3、骨癫疾 229

(三七)癫痫 229

1、癫疾 229

2、癫疾 229

(三八)狂 230

附:惑 231

(三九)眩晕 231

附:惊 231

(四三)肉苛 232

附:体惰渎、四肢不用 232

(四○)善忘 232

(四一)脱营、失精 232

(四二)解? 232

(四七)遗尿 233

(四六)淋 233

附:皮?、不仁 233

(四四)肉烁 233

(四五)癃 233

附:囊缩 234

(五二)阴缩 234

附:漏病 234

(四八)遗精 234

(四九)白淫 234

(五○)阴痿 234

(五一)阴纵 234

附:伛 235

(五七)大偻 235

(五三)阴痒 235

(五四)阴疮 235

(五五)阴痛 235

(五六)虫证 235

(五九)嗜睡 236

附:津脱、液脱 236

(五八)汗 236

(六一)梦 237

(六○)失眠 237

(六八)啮舌、唇、颊、 238

(六七)嚏 238

(六二)振寒 238

(六三)欠 238

(六四)太息 238

(六五)唏 238

(六六)噫 238

(一)痈疽 239

二、外科 239

(六九)婴儿病 239

8)脱痈 240

7)厉痈 240

1、痈 240

1)颈痈 240

2)掖痈 240

3)疵痈 240

4)败疵 240

5)走缓 240

6)四淫 240

12)肉疽 241

11)免啮 241

9)暴痈 241

2、疽 241

1)猛疽 241

2)夭疽 241

3)脑烁 241

4)米疽 241

5)井疽 241

6)甘疽 241

7)赤施 241

8)锐疽 241

9)股颈疽 241

10)疵痈 241

(二)疮疡 242

13)骨疽 242

(七)瘃 243

(六)丹慓 243

(三)疔 243

(四)瘰疬(鼠瘘) 243

(五)肿根蚀 243

(十四)筋瘤 244

(十三)痔瘘 244

(八)痤疿、查皮、苛轸鼻 244

(九)疹 244

(十)胧 244

(十一)浸淫 244

(十二)皮肤痒痛 244

(四)产后病 245

(三)妊娠病 245

(十五)丹瘤 245

三、妇科 245

(一)月经病 245

(二)带下病 245

1、目不明 246

(一)目病 246

(五)杂病 246

1、少腹痛 246

2、肠覃 246

3、石瘕 246

附;血瘕 246

4、不孕 246

5、怚 246

四、五官科 246

3、鼻息肉 247

2、鼻渊 247

2、泪出 247

3、目眦痛 247

4、目翳 247

5、目瘈 247

(二)鼻病 247

1、鼽嚏 247

1、喉痹 248

(七)喉病 248

(三)耳病 248

1、耳鸣 248

2、耳聋 248

(四)口病 248

(五)齿病 248

(六)舌病 248

一、总则 249

概述 249

2、嗌塞 249

3、瘖 249

针灸 249

1、气穴三百六十五 250

(一)俞穴的分类 250

二、俞穴 250

2、气府三百六十五 251

1)五俞穴 252

4、特定穴 252

3、孙络、溪谷 252

3)络穴 254

2)原穴 254

1、骨度取穴法 255

(二)取穴方法 255

4)募穴 255

5)背输 255

三、针刺 256

(一)针具(九针、官针) 256

2、人体自然标志取穴法 256

1、刺必辨证 258

(二)刺则 258

2、进针姿势 260

2、顺应自然 261

3、补虚泻实 263

4、调气治神 265

5、行针候气 266

6、因人而异 267

7、深浅适宜 268

1、持针之道 269

(三)刺法 269

3、补泻手法 270

1)刺络泻血 271

2)缪刺 272

3)三刺 273

7)十二节刺 274

4、具体刺法 274

6)九刺 274

4)三变刺 274

5)五刺 274

(四)刺禁刺害 275

9)异位刺 275

8)五节刺 275

1、风病 278

(五)刺病 278

4、热病 279

3、痱 279

2、偏枯 279

6、疟疾 280

5、寒热病 280

7、邪在藏府 281

8、咳喘上气 282

12、臌胀、 283

11、霍乱 283

9、泄泻 283

13、水肿 283

19、腹痛 284

18、胁痈 284

17、胸痛 284

14、癃闭 284

15、虫瘕 284

16、头痛 284

20、腰痛 285

21、四肢病 286

22、痹 286

24、体惰 287

25、狂、痫、癫 287

23、痿 287

27、痉 288

10、胆瘅 288

26、厥逆 288

30、五乱、五节、五邪病 289

29、奇邪卫病 289

28、转筋 289

34、疝 290

33、下血 290

31、卫气失常 290

32、衄血 290

36、痈 291

35、五官病 291

(二)灸禁灸害 292

(一)灸法的来源及原则 292

37、鼠瘘 292

四、灸法 292

五、温针、药熨 293

7、厥 293

(三)灸病 293

1、犬啮 293

2、伤食 293

3、失枕 293

4、大风汗出 293

5、寒热病 293

6、癫狂 293

概述 294

五运六气类 294

六、指摩推散 294

一、历法与干支甲子 296

(一)十干与五运 297

二、五运 297

(一)十二支与六气 298

三、六气 298

(二)大运 298

(三)主运 298

(四)五音建运太少相生 298

2、六气终始时刻 299

1、六步主时及其承制关系 299

(二)主气 299

(四)客主加临 300

2、六步环转次序 300

(三)客气 300

1、司天、在泉、左右间气 300

四、运气合治 301

(六)标本中气(见运气为病的治疗) 301

(五)六气施化及六化分治 301

(一)太过不及与平气(五运三气) 302

2、岁会(岁直、岁位) 303

1、天符 303

(二)运气同化 303

2、六气胜复 304

1、五运胜复 304

3、同天符 304

4、同岁会 304

5、太乙天符(三合) 304

(三)胜复气 304

(四)升降迁退失常 305

五、运气与气候物候及发病 306

(五)刚柔失守(见运气与气候物候及发病) 306

(一)六十年运气概况及药食所宜 307

(二)五运三气之纪气物之应及民病 314

(三)五运德化政令灾变及其与五星的关系 316

(五)六气正纪十二变 317

(四)南北政与脉象 317

(六)六气五类生化盛衰 318

(七)六气淫胜的气候物候及发病 319

(九)客主相胜与发病 320

(八)运同司化的气候物候及发病 320

1、五运胜复 321

(十)胜复气与气候物候及发病 321

2、六气胜复 323

1、升降失常 324

(十一)升降迁退失常与气候物候及发病 324

2、迁退失常 325

(十二)刚柔失守及其所致的疫疠 326

六、运气为病的治疗 327

(一)标本中气治则 328

(四)邪气反胜为病的用药原则 329

(三)六气淫胜为病的用药原则 329

(二)岁主藏害治则及用药原则 329

2、六气胜复为病的治则及用药原则 330

1、五郁治则 330

(五)客主相胜为病的治则及用药原则 330

(六)胜复气为病的治则及用药原则 330

1、升降失常的予防刺法 331

(一)予防刺法 331

(七)疫疠的刺法 331

七、运气为病的予防 331

3、刚柔失守的予防刺法 332

2、迁退失常的予防刺法 332

4、十二藏全神养真刺法 333

一、医德 334

概述 334

(二)其它予防方法 334

医德与治学类 334

(一)学习精神 336

二、治学 336

(二)学习方法 337

附:《内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法 338

(三)授业 340

附:体表部位名称简释表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