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一、调查概况 2
二、自然条件与社会概况 4
(一)自然条件 4
1.地质地貌及海底沉积物类型 4
2.气候特征 5
3.水动力条件 5
(二)社会经济概况 9
(三)人群健康概况 10
三、本岸带环境污染基本特征 11
四、污染物质来源 14
(一)工业污染源 14
1.工业废水总量 14
2.工业污染物质总量 15
(二)城镇生活污染源 15
1.生活污水总量 15
2.生活污染物质总量 16
(三)港口和船舶污染源 16
1.含油污水总量 16
2.污水中含油总量 16
(四)农业污染源 17
1.农药的使用量 17
2.进入环境中的有机氯总量 17
(五)污染物来源总量及地区分布 17
1.污染物来源总量 17
2.污染物来源地区分布 17
(六)污染源综合评价 18
1,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量及负荷比 18
2.污染源等标污染负荷排放量及污染负荷比 20
(七)主要河流污染物入海通量 21
五、陆地环境质量 23
(一)地表水污染现状 23
1.地表水调查方法、内容和测试分析方法 23
2.地表水中污染物质含量状况 23
(二)沿海陆地 土壤 25
1.调查范围和分析方法 25
2.污染物质含量状况 26
六、潮间带环境质量 27
(一)潮间带调查内容、样品的采集及其测试分析方法 27
1.调查内容及方法 27
2.调查项目及分析方法 27
(二)潮间带水质污染现状 28
1.理化要素 28
2.潮间带水中污染物质含量状况 29
3.潮间带水中污染物质超标情况 30
(三)潮间带底质污染现状 31
1.底质粒度类型的组成 31
2.底质中污染物质含量状况 31
3.底质中污染物质超标状况 33
(四)潮间带生物污染现状 33
1.污染物质含量状况 34
2.污染物质超标状况 34
七、浅海海域环境质量 36
(一)浅海水 36
1.调查内容和测试分析方法 36
2.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36
3.海水理化要素 37
4.污染物质的含量及其分布状况 40
(二)浅海底质 45
1.物质来源 45
2.底质粒度类型的组成 45
3.底质污染物质水平分布分析 45
4.底质柱状样污染物质含量的垂向变化 51
(三)浅海底栖生物 51
1.调查内容、样品的采集、保存及其测试分析方法 51
2.浅海底栖生物量 52
3.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 54
4.底栖生物体中各种污染物质含量状况 56
5.底栖生物体内甲基汞与总汞的比例 60
6.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 60
7.生物体污染物质含量与环境的关系 62
(四)主要港湾的环境质量 63
1.水体理化性态分析和污染物含量状况 63
2.底质环境质量状况 65
3.生物体的污染状况 67
八、环境污染程度评价 68
(一)污染程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68
1.评价原则 68
2.评价方法 68
3.评价因子和超标污染物质的确定 68
4.评价类型的划分和命名 68
5.亚类的划分和命名 69
(二)陆地环境污染程度评价 69
1.地表水污染程度评价 69
2.陆地土壤污染程度评价 70
(三)潮间带环境污染程度评价 71
1.潮间带海水环境污染程度评价 71
2.潮间带底质污染程度评价 72
3.潮间带生物污染程度评价 75
4.潮间带污染程度综合评价 76
(四)浅海水域环境污染程度评价 79
1.浅海水污染程度评价 79
2.浅海底质污染程度评价 82
3.浅海底栖生物污染程度评价 82
4.重点港湾污染程度评价 83
5.海区综合评价 84
九、环境污染对本岸带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与防治对策 86
(一)环境污染对本岸带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86
(二)对海岸带环境保护的建议及对策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