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文研究信息集 初中第2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540802251
  • 页数:562 页
图书介绍:

第一课《伊索寓言》二则 1

一、伊索及其寓言 1

二、《伊索寓言》的主要特点 2

三、两则寓言故事的含义 3

四、对课末结论的不同看法 4

五、不同的分层 5

六、关于《伊索寓言》版本 7

七、寓言童话·神话·小小说 8

八、“思考和练习”选答 9

九、板书设计 10

十、参考篇目索引 10

第二课古代英雄的石像 13

一、作者生平及其童话 13

二、写作背景探讨 15

三、对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 17

四、不同的分段 20

五、充满想象富于幻想 22

六、语言的特点 23

七、夹叙夹议,发人深省 25

八、词义辨析 25

九、板书设计 27

十、参考篇目索引 28

第三课美猴王 32

一、吴承恩和《西游记》 32

二、关于《西游记》主题和思想倾向研究 34

三、关于《西游记》的作者问题 35

四、不同的分段 36

五、抓住石猴特点,描写生动逼真 38

六、语言颇具特色 38

七、近义词辨析 40

八、词语补释 41

九、“美猴王”的“故乡”云台山 43

十、玄奘其人 45

十一、吴承恩的故居 46

十二、板书设计 47

十三、参考篇目索引 48

第四课两棵奇树 50

一、题解 50

二、中心的不同归纳 50

三、不同的分段与分层 51

四、从本文看民间故事的特点 53

五、民间童话及其它 59

六、课文与原文在用词上的比较 60

七、板书设计 62

八、参考篇目索引 62

一、作者介绍 64

第五课我的老师 64

二、作者谈课文写作 66

三、段落的不同划分 67

四、抒情的多种方式 69

五、传神的细节描写 71

六、真切的心理描写 71

七、小中见大,略中见细,言中有趣 72

八、熔记叙、抒情、议论于一体 73

九、对一句话的研讨 74

十、对一个复句的商榷 76

十一、关于蔡芸芝 77

十二、课文中引用的诗歌及其作者 77

十三、板书设计 79

十四、参考篇目索引 80

一、两位作者介绍 85

第六课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85

二、竺可桢简介 87

三、不同的分段分层 88

四、竺可桢形象的塑造 92

五、课文中提到的人物 95

六、板书设计 96

七、参考篇目索引 96

第七课任弼时同志二三事 99

一、作者简介 99

二、任弼时传略 99

三、课文作者读课文写作 100

四、不同的段落划分 102

五、文章的立意和结构 104

六、艺术特色 107

七、近义词语辨析 108

八、何谓“二三事” 111

九、有关资料几则 112

十、《任弼时同志二三事》与《我的老师》 115

十一、板书设计 117

十二、参考篇目索引 118

第八课小桔灯 122

一、作者简介 122

二、作者谈课文写作经过 123

三、不同的分段 125

四,白描艺术 126

五、描写的集中性 128

六、怜、爱、敬、念的感情 129

七、相互衬托,交相辉映 131

八、“小”字的运用 132

十、“思考和练习”选答 133

九、黄果树为何物 133

十一、板书设计 134

十二、参考篇目索引 134

第九课社戏 138

一、背景简介 138

二、段落的不同划分 139

三、成功的人物描写 140

四、出色的景物描写 141

五、真切的心理刻画 141

六、语言的特点 142

七、近义词辨析 143

八、谈本文中的“偷” 145

九、为什么“归省”必须在“扫墓”完毕之后 146

十、“社”、“社日”与“社戏” 148

十二、建议另找适当的课文 149

十一、“平桥”即安桥 149

十三、板书设计 150

十四、参考篇目索引 150

第一○课最后一课 154

一、都德简介 154

二、主人公是谁 155

三、《最后一课》的“课” 156

四、不同的分段 157

五、善于开掘、深化主题思想 158

六、高度的艺术概括 159

七、巧妙细致的描写 161

八、对比、烘托的运用 162

九、语言简洁、质朴平易 163

十、文中破折号的用法 164

十一、对课文译文的异议 164

十二、韩麦尔并非迂腐 166

十三、铁匠的话不是开玩笑 167

十四、关于课文的结尾 169

十五、关于这次普法战争 171

十六、词语补注 171

十七、板书设计 172

十八、参考篇目索引 172

第十一课夜走灵官峡 177

一、杜鹏程简介 177

二、课文作者谈课文的写作 178

三、构思与主题的探讨 180

四、不同的分段 181

五、在描写上颇具特色 183

六、“思考和练习”选答 187

七、板书设计 187

八、参考篇目索引 188

第一二课梅岭三章 191

一、作者简介 191

二、写作背景 191

三、解题 192

四、诗的小序和中心思想 193

五、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193

六、典故的活用 194

七、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194

八、构思新颖,想象奇特 195

九、结构严整,一气呵成 196

十、古典诗歌形式的灵活运用 197

十一、凝炼含蓄、形象生动的语言 197

十二、“此头须向国门悬”二说 198

十三、疑难词句注释 199

十四、张茜谈陈毅的诗 200

十五、板书设计 201

十六、参考篇目索引 201

第一三课回延安 204

一、作者及其《回延安》 204

二、诗的结构与分析 205

三、本诗激动人心的原因 209

四、浓厚的地方色彩 210

五、难句辨析 212

六、同一题材、主题的诗文比较 214

七、臧克家谈《回延安》 215

八,“思考和练习”选答 216

九、板书设计 217

十、参考篇目索引 218

一、柳青和《创业史》 220

第一四课梁生宝买稻种 220

二、雨景描写有什么作用 221

三、心理活动与细节描写 222

四、含蓄巧妙,耐人寻味的对比 223

五、插叙的作用 226

六、林默涵谈梁生宝 227

七、修改比较 228

八、梁生宝的生活原型 231

九、板书设计 235

十、参考篇目索引 237

第一五课分马 240

一、作者简介 240

二、时代背景及《暴风骤雨》 242

三、关于“分马”这个题目 243

四、情节分析 244

五、本文塑造的人物形象 245

六、生动真实的细节描写 248

七、对文中两句话的不同看法 250

八、本文近义词辨析 253

九、课文与原文在用词上的比较 254

十、板书设计 256

十一、参考篇目索引 257

第一六课求雨 260

一、作者简介 260

二、对标题的两种理解 261

三、段落的不同划分 262

四、中心思想二说 263

五、映衬对比,详略得当 264

六、围绕中心,故事按单线索发展 265

七、刻画人物,形象生动 266

九、传说和伏笔的巧妙运用 267

八、明白晓畅,幽默生动的语言风格 267

十、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 268

十一、这是一篇什么样的小说 269

十二、人物形象简析 269

十三、对课文的一点质疑 270

十四、对钟声的理解 271

十五、艺术上的缺陷 271

十六、疑难词句注释 272

十七、板书设计 273

十八、参考篇目索引 274

第一七课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77

一、写作背景 277

二、对中心论点的不同理解 278

三、不同的分段 280

四、从分析中引出中心论点 282

五、语言准确、生动、有力 282

六、补充注释 284

七、“思考和练习”选答 285

八、板书设计 286

九、参考篇目索引 287

第一八课想和做 289

一、有关中心论点 289

二、不同的段落划分 290

三、本文的论说艺术 291

四、例理结合的特点 292

五、文中一处病句 294

六、“思考和练习”选答 295

七、板书设计 296

八、参考篇目索引 297

一、杨朔的《荔枝蜜》 299

二、不同的分段 299

第一九课荔枝蜜 299

三、巧妙的构思 300

四、瑰丽的意境创造 302

五、深刻的主题,浓厚的抒情 303

六、独到的转笔运用 305

七、独特的风格 308

八、课文与原文在用词上的比较 309

九、谈编者对本文的修改 312

十、本文与《茶花赋》比较 314

十一、小知识 316

十二、“思考和练习”选答 317

十三、板书设计 318

十四、参考篇目索引 319

第二○课小麻雀 323

一、作者简介 323

三、两种分段 324

二、写作背景简介 324

四、中心思想异说 325

五、心理描写,细致入微 326

六、悬念的巧妙使用 326

七、寓情于物,借物传情 327

八、拟人手法的运用 327

九、关于象征的争议 328

十、作品的局限性 329

十一、选材的方法和线索 329

十二、关于文中的“我” 329

十三、对课文结尾的理解 330

十四、关于“黑眼珠”的描写 334

十五、对两个词句的理解 335

十六、小麻雀形态及奋飞能力的描写与主题的关系 336

十八、作者女儿舒乙谈《小麻雀》 337

十七、五个“不动”的含义 337

十九、板书设计 339

二十、参考篇目索引 340

第二一课猫 343

一、作者介绍 343

二、背景知识 345

三、对本文的寓意和主题的不同看法 346

四、分段分层的分歧 350

五、结构与描写 351

六、《猫》是怎样抒情的 353

七、写四只猫的技法 355

八、本文的描写对象 357

九、疑难词语 358

十、板书设计 359

十一、参考篇目索引 360

第二二课挖荠菜 363

一、张洁和她的散文 363

二、对主题的不同理解 364

三、不同的分段 365

四、开阖巧妙,结构谨严 366

五、鲜明的对比 367

六、巧妙的映衬 370

七、借景写情,情景交融 371

八、夹叙夹议 372

九、语言凝炼、生动 373

十、应理解的几个问题 374

十一、词语补释 378

十二、“思考和练习”选答 380

十四、参考篇目索引 381

十三、板书设计 381

第二三课大自然的语言 385

一、本文体裁 385

二、关于本文的标题 385

三、清晰、精巧的结构 386

四、不同的分段 388

五、准确洗练、精采传神的语言 389

六、运用举例的方法 391

七、运用对比的方法 392

八、古书中关于物候的记载 393

九、物侯谚语举例 393

十、关于二十四节气 395

十一、生物名词解释 397

十二、板书设计 398

十三、参考篇目索引 399

一、内容结构 401

第二四课看云识天气 401

二、抓住事物的特征,分类安排材料 403

三、多种说明方法 403

四、语言准确、周密 405

五、说明文的种类 406

六、“思考和练习”选答 407

七、板书三则 408

八、参考篇目索引 409

第二五课《论语》六则 412

一、孔子与《论语》简介 412

二、第一则分析 413

三、第二则分析 415

四、第三则分析 415

五、第四则分析 416

六、第五则分析 417

七、第六则分析 418

八、关于学习态度的论述 419

九、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 420

十、关于学与教的论述 422

十一、语言特点 422

十二、词语补释 423

十三、“论”和“语” 425

十四、孔子姓什么 425

十五、《论语》并非研究孔子唯一可信材料 426

十六、孔子在政治上并不守旧 427

十七、“思考和练习”选答 428

十八、板书设计 428

十九、参考篇目索引 429

第二六课扁鹊见蔡桓公 431

一、扁鹊其人 431

二、“蔡桓公”、“蔡桓侯”、“齐桓公” 433

三、对主题的不同理解 435

四、不同的分段 438

五、以时间为顺序,层次井然 440

六、善于刻画人物形象 440

七、对比手法的成功应用 441

八、语言准确简洁,质朴无华 441

九、对本文讹误辨析 442

十、疑难词语辨析 443

十一、“思考和练习”中的一处差错 445

十二、板书设计 446

十三、参考篇目索引 446

第二七课周处 450

一、刘义庆与《世说新语》 450

二、关于周处 450

三、不同的分段 453

四、词语补释 454

五、“凶强侠气”辨释 457

六、“并皆”与“又”注释小议 458

七、难句翻译 459

八、“思考和练习”选答 460

九、板书设计两种 461

十、参考篇目索引 462

第二八课口技 465

一、林嗣环和《虞初新志》 465

二、本文与《秋声诗自序》 466

三、善于剪裁,结构巧妙 468

四、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69

五、动静相照,创造气氛 470

六、文字简练,语言形象而富有节奏感 471

七、两个声响场景之间的联系 472

八、词语异释及补注 473

九、关于口技 476

十、板书设计 478

十一、参考篇目索引 478

第二九课观巴黎油画记 482

一、薛福成和《观巴黎油画记》简介 482

二、主题的不同归纳 483

三、不同的分段 484

四、写作特点 485

五、一词多义解释 488

六、先写蜡人馆的用意在哪里 488

七、关于普法战争 489

八、板书设计 491

九、参考篇目索引 492

一、作者简介 495

第三○课诗八首卖炭翁 495

二、解题 496

三、内容简析 497

四、短小精悍,叙事完整的结构 497

五、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 498

六、浓重的抒情色彩 498

七、逐层深入,步步推进的描写手法 499

八、映衬对比,深化主题 499

九、言简意赅的诗歌语言 500

十、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 500

十一、诗眼何在 500

十二、卖炭翁有反抗精神吗 501

十三、关于“宫市” 502

十四、“回车”异说 503

十五、疑难词句简析 505

十六、“市南门外”并非“宫市的南门外” 506

十八、白居易《新乐府·序》 507

十九、关于“自号” 507

十七、关于乐府诗 507

二十、板书设计 508

二十一、参考篇目索引 508

长歌行 511

一、背景简介 511

二、题解 512

三、内容简析 513

四、比兴手法的妙用 513

五、转折多变的结构 514

六、丰富、自然的想象 514

八、诗歌语言的口语化 515

九、卒章显志,篇末点题 515

七、博喻的妙用 515

十、关于“对比手法”的争议 516

十一、首句并非起兴说 516

十二、关于“葵”的争议 517

十三、疑难词句注释 518

十四、板书设计 518

十五、参考资科篇目索引 518

芙蓉楼送辛渐 520

一、作者简介 520

二、写作背景 520

三、中心思想的不同概括 521

四、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521

五、奇特的构思 522

六、凝炼、含蓄的诗歌艺术 522

七、精妙的结尾 523

八、诗句析疑 524

九、词语注释 525

十、板书设计 526

十一、参考篇目索引 526

秋浦歌 528

一、李白和他的诗 528

二、题解 530

三、诗句简析 530

四、夸张、比喻的浪漫主义手法 531

五、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531

六、诗眼何在 532

七、《秋浦歌》中写到愁、泪的诗 532

八、板书设计 533

九、参考篇目索引 533

江南春绝句 534

一、作者简介 534

二、中心思想 535

三、诗句简析 536

四、尺幅千里,情景交融 536

五、浓郁的乡土气息 537

六、清新流畅的语言 537

七、对比的妙用 538

八、关于“千里”和“十里” 538

九、“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含义 539

十、词语补注 539

十一、板书设计 539

十二、参考篇目索引 540

惠崇《春江晚景》 541

一、作者简介 541

二、题解 542

三、诗句解析 543

四、奇特的构思 544

六、观察细致,虚实相彰 545

五、新颖动人的想象 545

七、明快的语言,绚丽的色彩 546

八、映衬烘托,生动和谐 547

九、关于“河豚欲上时” 547

十、关于“晚景”和“晓景” 547

十一、板书设计 548

十二、参考篇目索引 548

江南逢李龟年 550

一、写作背景 550

二、诗句简析 551

三、含蓄蕴藉的手法,真挚深沉的情感 552

五、朴实无华的语言 553

六、蒙太奇式的表现手法 553

四、对比、反衬,以乐景衬哀景 553

七、新颖的结构 554

八、词语补注 554

九、板书设计 555

十、参考篇目索引 555

舟夜书所见 556

一、作者简介 556

二、题解 557

三、诗句分析 557

四、结构紧凑,对比鲜明 558

五、生动、逼真的“速写” 559

六、观察细致入微,语言准确洗炼 559

七、优美的结尾 560

八、一点破绽 561

九、板书设计 561

十、参考篇目索引 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