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1
第一类 地震观测方法与技术 1
射线方程偏移在宽角度反射资料解释中的应用 郑需要 1
地震波形反演的遗传算法 王夫运 3
利用地震测深资料反演岩石圈速度分布和界面位置 李松林 5
三维空间深地震测深方法研究 张先康 6
首都圈GPS地形变监测网 李延兴 7
我国GPS形变监测网优化研究 顾国华 9
地震开关的研制 陈俊良 10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任务设计研究 许绍燮 11
CDSN维修中心(NMC)二期改造配套 周公葳 12
GM-2磁通门磁力仪传感器改造研究 周勋 13
压磁全应力计的研制 李立球 14
大地电磁局部三维畸变的分离和一种新的三维模型技术 赵国泽 15
太平庄井技术改造与优化 李祥根 16
EDAS-3型数据采集器 薛兵 17
G-180型同步时钟 李大辉 18
数字地震台网数据处理系统 杨大克 19
FBS-3型宽频带地震计 沈善杰 20
JC-V100短周期地震计 沈善杰 21
高精度地电仪的研制 赵家骝 22
实用化水位传感器的研制和标定技术 宁立然 23
电子反馈长周期地震计模型实验和理论研究 沈梦培 24
连续自动测氡仪的研制及标定技术的研究 张平 25
连续测汞仪(传感器)的研制和标定技术的研究 申春生 26
地下水排放对精密重力观测的影响 刘鼎文 27
武汉人卫站常规观测与维护 郭唐永 28
石英伸缩议的完善 吕宠吾 29
强震观测台网的建设与管理 李沙白 30
固态存储智能地震记录分析系统 王家行 32
MTS-100T伺服试验机的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技术改造 李世愚 33
第二类 地震孕育环境和条件 35
延怀盆地大震危险对比研究 刘昌铨 35
晋冀蒙交界地区地壳深部异常特征与地震强化监测区 刘明清 36
华北北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研究和潜在震源区划分标志 刘昌铨 37
北京黄庄-高丽营断层、八宝山断层中段活动性综合研究 车兆宏 39
用地震波资料研究全球主要地震带上应力分布图像 陈培善 41
地震活动性图像的动力学模式研究 许绍燮 42
延怀盆地大震危险性的对比研究 王椿镛 43
工作区地壳上地幔构造及速度结构探测研究 王椿镛 44
工作区范围内潜在震源区危险性预测 王椿镛 45
玛纳斯大震区深地震反射剖面的探测和研究 王椿镛 46
中国大陆壳-幔结构比值R分布特征与潜在震源区分析 毛桐恩 47
利用钻孔崩落资料研究主应力大小 俞言祥 49
深部构造作用及其过程的地震学研究 高世玉 50
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地震震源过程的研究 林邦慧 51
强震孕育过程中地震学特征的动态演化和场源关系 蔡静观 52
北天山地学大断面人工地震探测与研究 张先康 53
青藏高原北东边界活动断裂相互作用机制和现代构造应力场 谢富仁 54
全球三大构造系统的特征及其现今动力学解释 马宗晋 56
不同构造单元内部及边界断裂CO2释放规律研究 林元武 57
华北东部强震孕育区物质组成及其转化特征与规律的研究 顾芷娟 58
云南普洱中强震群活动构造运动机制研究 计凤桔 59
剪切带应变不稳定与大陆浅源地震成因 张家声 60
中国东南部上地幔的热结构及其岩石圈动力学意义 林传勇 61
海源活动断裂主要活动段晚第四纪重复破裂特征的细研究 冉勇康 62
山西高原恒山和六棱山两北麓断裂作用的非线性特征研究 徐锡伟 63
中国东部上地幔富铝矿物相变及其意义 樊祺诚 64
断层泥的微结构特征及其在活断层研究中的意义 张秉良 65
河套北缘断裂活动习性的定量研究 马宝起 66
南北地震带孕震地球动力学过程及阶段性研究 王双绪 67
根据震后形变观测研究地球粘度和震源破裂特征 王庆良 68
走滑断裂的粘滑、蠕滑和分段性的初步研究 侯康明 69
走滑活动断裂的位移累积滑动亏损特征及其分段意义研究 袁道阳 70
鄂尔多斯西缘及西南缘深部结构与构造意义 李清河 72
祁连山活动断裂东段1∶5万地质填图和特征地震研究 刘百篪 74
长江三峡水库与毗邻的清江隔河岩水库诱发地震类比及预测研究 高士钧 75
以固体潮观测弹性参数作孕震力学过程的时空演化研究 张雁滨 76
地震学中非线性预测方法研究 石特临 77
第三类 地震预报研究 77
PARZEN窗估计法识别前兆异常的研究 吴静 78
地震演化过程中地壳连续形变前兆观测响应信息的提取与研究 蒋骏 79
前兆非均匀性异常特征及其在地震短临预报中的应用 石绍先 81
板内地震序列与板缘地震序列的地震特征差异 李钦祖 82
地震前兆判断方法与短临预报指标体系的研究 罗兰格 83
四川地区地震尾波Q值的研究 曾建 84
鲜水河断裂地壳形变时空动力学特征与中短期地震预报研究 杜方 85
大地测量中短期前兆识别方法、指标体系及预报方法研究 薄万举 86
电磁场动态图像与强震关系的研究 曾小平 87
孕震过程中地磁前兆场的物理模式研究 曾小平 88
用环境应力值方法的地震预报研究 白彤霞 90
近期强震危险区及其未来地震强度定量化判定新方法研究 王碧泉 91
地磁中短期前兆识别、标志体系及预报方法研究 林云芳 93
孕震过程中地震电磁效应的统一模式研究 林云芳 94
震磁和震电磁辐射效应的机理研究 林云芳 95
非线性科学的中长期前兆预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安镇文 96
建立联合概率模型的数据库和预测方法 俞言祥 97
中国近期强震活动与地震活动模型研究 黄玮琼 98
中长期前兆性地震预测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黄玮琼 99
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S)前兆特征及其机理研究 毛桐恩 100
各种非线性地震学预报指标与地震活动性指标的相互关系及中短期预报效能的研究 王林瑛 102
地震序列的分类和震后趋势的早期判断方法和指标的研究 吴开统 103
利用地方震尾波对震源、介质的场地的综合研究 张天中 105
震源介质参数准实时跟踪监测及短临前兆信息的提取 张天中 106
地震波预报指标筛选、优化及开发研究 张天中 107
利用数字化测震资料提取地震中短期预报指标的方法研究 马云生 108
地震序列的动态追踪和新的短临预报方法的研究 朱传镇 109
前震及前震序列特征的研究 朱传镇 111
分离局部测点地磁日变化内外源场的新方法研究 任熙宪 112
电磁波、大地电场等电磁方法在短临预报中的深入研究 任熙宪 113
地震电磁辐射前兆不同步现象的物理机制探讨 钱书清 114
从数字化地震记录提取孕震信息的研究 范洪顺 115
中期地震预报智能系统 王碧泉 116
山西交城断裂活动习性大震复发间隔及强震构造研究 许桂林 118
环太平洋地区地震活动的特征及其与我国强震活动的关系 马宗晋 119
北京地区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预报与研究 朱清钟 120
首都圈地区水化监测预报 张培仁 121
地震活动的信息有序过程研究及其应用 徐道一 122
华北第四纪火山作用与地震的关系 陈孝德 123
地下流体多测项动态的内在联系及其映震机制研究 车用太 124
首都圈地区断层气监测预报研究 王基华 125
晋冀蒙交界地区地震危险性地球化学判据的综合研究 高文学 126
全国地震形势跟踪和预测研究 张国民 127
卫星热红外异常监测分析与地震预报方法研究 罗灼礼 128
地温地色指标的时空演化特征、频谱结构及预报程式探索 陈兵 129
利用区域水准测量资料研究地震场和源的地壳形变前兆 张伯宏 130
南北地震带固体潮的响应参数的时空特征及地震前兆 唐九安 131
无量纲地震前兆信息的最佳提取方法和地震预报 陈有发 132
西北地区地震短临前兆标志体系及综合预报方法研究 王振亚 133
第四类 地震实验研究 134
中高层底框架砌体房屋抗震性能研究 夏敬谦 134
高耸结构探伤方法研究 尚久铨 135
高耸塔结构动力特性的监测与分析 于双久 136
人工地震采油技术研究 赵葳 137
震磁电模拟实验室系统技术改造 郝绵绮 138
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演化图像的研究 陆远忠 139
褶皱构造力学解析与控震过程研究 江娃利 141
高温高压三轴蠕变实验装置的自动化改造 张流 142
利用钻孔温度数据反演长期地表气温变化方法的研究 祖金华 143
太行-五台晚太古花岗岩类成因与陆壳演化 吴宗絮 144
北京地区中下地壳岩石组成速度结构的研究 张友南 145
断层磨擦滑动本构关系及地震成核的实验研究 马胜利 146
新年代学实验室技术改造 卢演俦 147
MDD模式及对西藏高原南部拾升的年代学制约 陈文寄 148
精密引潮位的计算机演绎展开研究 郗钦文 149
高含水土体骨架弹性参数的测试与分析 刘旭 150
第五类 地震理论研究 151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在处理地震波信号方面的应用研究 聂永安 151
渭河断陷地壳S波三维速度结构 丁韫玉 153
1989年四川省巴塘群震震源机制的变化过程 李旭 154
汉沽双桥井水位大幅度变化的机理研究 李朝弼 155
青藏高原东部及其边缘地区的地震波三维速度结构 丁志峰 157
大别造山带深部构造的探测和研究 王椿镛 158
大别造山带深部地球物理的综合研究 李学清 159
体波波形反演研究中国大陆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 吴建平 160
强地面运动衰减关系研究 陈培善 161
中国大陆上地幔各向异性的研究 丁志峰 162
震源成核与地震前兆研究 左兆荣 163
用遗传算法作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的三维非线性联合反演 李鸿吉 164
地震层析成像新方法及其在地震活动研究中的应用 崔力科 165
山间断陷盆地边界活动断裂分段界区类型及其持久性研究 于慎谔 166
区域重力变化的小波分析及震源过程的重力时—频域反演 张永志 167
中国东南陆缘和相邻海沟、岛弧系地壳运动及动力学特征 邵占英 168
潮汐观测序列的动态稳健预测模型及时变参数谱特征研究 李辉 169
长周期设计地震动研究 谢礼立 170
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基本理论研究 韩林海 171
结构矩阵分析中摄动理论在抗震计算中的应用 张其浩 172
复阻尼理论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 朱镜清 173
沉积盆地弹性波散射的理论研究 袁晓铭 174
基础结构系统问题的研究 谢礼立 175
断层对地震动影响的分析方法研究 孙平善 176
钢筋砼枢架剪力墙结构三维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江近仁 177
砖混结构基底限位滑移隔震 王前信 178
海底淤泥流变性质对海洋工程地震作用环境的影响 朱镜清 179
桩基贯入过程力学机理与仿真研究 赵振东 180
自由表面任意圆弧不规则边界SH波散射问题解析研究 袁晓铭 181
液化对桩承建筑物体系地震反应影响的研究 陈国兴 182
房屋地下传热传质机理研究 门福录 183
时域局部人工边界的完善及稳定性分析 关慧敏 184
高层建筑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的新方法研究 张令心 185
人工振型的力学特征及其在抗震分析中的应用 王前信 186
核电站辅助设备的抗震性能、破坏机理研究 孙柏涛 187
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人工智能(AI)为基础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谢礼立 188
大陆壳幔交代与成烃机理 杜建国 189
大别山榴辉岩气体地球化学研究 杜建国 190
第六类 地震灾害预测与评估 191
鲜水河断裂古地震与破裂分段研究 韩渭宾 191
地震标准化 邹其嘉 192
地震标准化技术协调 冯义钧 194
纳西族东巴经典中的自然科学成就及自然灾害研究 和景昊 196
中国大陆地震灾害范围的统计研究 王链 198
川滇菱形块体边界活动断裂分段与未来地震危险性 杨智娴 199
长白山天池火山公元520~1000年间大喷发的火山学研究 刘若新 200
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调查评估与减灾辅助决策 陈鑫连 201
灾害预测与评估研究 傅征祥 202
青藏高原北部潜在震源区判定方法研究 杨斌 203
地震作用下黄土斜坡失稳的类型、主导机理及稳定性预测 黄雅虹 205
北祁连山东段地震滑坡及灾害预测研究 邹谨敞 207
城市灾害预测和综合防御对策及其在示范城市应用研究 杨玉成 209
地震动衰减关系模型研究 俞育祥 211
生命线系统设施易损性、功能损失和功能恢复过程研究 邹其嘉 212
第七类 工程地震与地震工程 213
长周期地震动的地震学与工程学的综合分析研究 汪素云 213
断层的韧脆转换机制及剪切动力作用形成的金矿研究 杨主恩 215
大型水电站地震可靠性分析 朱葳 216
三向地震模拟振动台研制 胡宝生 217
多层砌体房屋抗倒计算研究 夏敬谦 218
塌陷灾害与塌陷工程学研究 杨升田 219
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及其危害性评估 张克绪 220
修建地铁与开挖基坑对土体稳定性与相邻建筑物的影响 谢君斐 221
第八类 地震服务和资料服务 222
国家防震减灾中心地震应急信息快速响应系统总体技术设计 成小平 222
基础资料及历史地震目录的编制 汪素云 223
数字化地震数据应用研究 牟惟莉 224
CDSN数据网及管理系统建设 周公威 225
地震矩张量反演在地震报告中的应用 刘瑞丰 226
地震速报图集的出版 张少泉 227
CDSN软件解析 牟其铎 228
《中国震例》缩写 张肇诚 229
地震会商软件系统研制 李闽峰 230
分析预报标准图形公用库的研制 李闽峰 231
地震预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周胜奎 232
国内外破坏性地震的应急反应和快速信息服务 崔秋文 233
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 赵勇 234
中国地震科技文献数据库(英文版)数据转换 高树心 235
简明牛津英汉汉英地球科学辞典 陈有发 236
国家地震局GPS成果公报 游新兆 237
地震重力测量规范的制定 贾民育 238
强震观测数据库 李沙白 239
强震记录数据处理与出版 胡成祥 240
地震烈度定量标准 陈达生 241
建筑物震害检测方法的测定 杨玉成 242
工程抗震场地划分等级标准 谢礼立 243
《唐山大地震震害》英文版 谢礼立 244
地震数据中心总体设计及其网络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赵仲和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