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述 1
前 言 1
凡 例 4
目 录 6
大 事 记 19
第一编 教育行政机构与党群组织 19
第一章 教育行政机构 19
第一节 学署、劝学所 19
附主管人姓名表 20
第二节 教育局(科) 20
附主管人姓名表 25
第三节 局内设机构 25
第四节 乡(公社)教育组 28
附主管人姓名表 28
附主管人姓名表 32
第二章 建国后党团和群众组织 32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32
一、中共教育局委员会 36
附主管人姓名表 36
二、基层组织 36
附主管人姓名表 36
第二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36
一、共青团教育局委员会附主管人姓名表 36
二、基层组织第三节 教育工会 37
第四节 民兵 40
一、德州市教育工会附主管人姓名表 40
二、基层组织 40
一、局武装部 41
二、民兵组织 41
附武装部负责人姓名表 41
第三章 教学研究机构 41
第一节 教学研究室 41
附主管人姓名表 42
第二节 电化教学站 42
附主管人姓名表 42
第三节 教学研究会 42
第二编 教育宗旨、学制和管理体制 45
第一章 教育宗旨 45
各学科会长姓名表 45
附:1985年教育局组织系统表 45
附会长秘书长姓名表 45
第二章 学 制 47
第一节 学制沿革 47
第二节 学制系统图 48
一、1903年癸卯学制图 52
二、1922年壬戍学制图 52
三、1951年学制图 52
第三章 学校管理体制 52
第一节 小学 52
第二节 中学 52
第四节 高等学校 53
第三节 中等专业学校 53
第三编 私塾、州学、书院 54
第一章 私塾与义学 54
附私塾统计表 58
第二章 州 学 58
第三章 书 院 59
附科举考试制度 63
第四编 初等教育 63
第一章 幼儿教育 63
第一节 发展沿革 63
第二节 教育内容与要求 64
第三节 重点园(所)简介 67
作息时间表 67
附教学计划表 67
附1985年基本情况表 72
第二章 小学教育 72
第一节 发展沿革 72
附小学教育发展统计表 76
第二节 课程设置 76
附:1、1912年教学计划表 84
2、1954年教学计划表 84
3、1984年教学计划表 84
第三节 学校行政组织 84
第四节 考试、毕业制度 85
第五节 学生组织 86
一、教育部门办小学 88
第六节 各小学沿革 88
二、工厂企事业部门办小学 101
三、乡、村办小学 107
四、私立小学 118
附表: 127
1916年德县城区小学一览表 127
1935年(按今区划)小学一览表 127
1985年全市小学在校人数统计表 127
编 中等教育 127
第一章 普通中学 127
第一节 发展沿革 127
(2)1949年以来中学发展状况统计表 130
第二节 课程设置 130
附(1)民国时期中学统计表 130
附1929年课程计划表 137
1950年课程计划表 137
1981年课程计划表 137
第三节 学校行政组织 137
附:1935年中学组织系统表 141
1985年中学组织系统表 141
一校 长 141
二、教导处 141
三、总务处 141
第四节 学籍管理 141
一、教育部门办中学 142
第五节 各校沿革 142
四、毕 业 142
三、转学、退学和休学 142
二、升留级制度 142
一、学生成绩考核 142
二、工厂企业办中学 170
三、乡办中学 176
四、民办中学 189
五、私立中学 190
附:1985年普通中学情况统计表 192
第二章 职业技术中学 192
第一节 德州市第一农业技术中学 192
第二节 德州体育中学 195
第三章 师范学校 198
第一节 职业学校 206
第四章 中等专业技术学校 206
第二节 中等专业学校 207
第三节 技工学校 225
第四节 半工半读技术学校 237
附发展状况统计表 239
第六编 高等教育 239
第一章 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 239
第二章 德州师范专业学校 240
第三章 德州教育学院 249
第四章 山东农业大学德州专科班 253
第七编 成人教育 255
第三节 民众学校 256
第二节 民众教育实验区 256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 256
第一章 民众教育 256
第二章 业余文化教育 257
第一节 扫除文盲 257
第二节 职工业余文化教育 257
附1985年职工文化学校一览表 263
第三节 干部业余文化学校 263
第四节 社会青年业余文化学校 264
第三章 专业技术教育 265
第一节 职工中等专业教育 265
第二节 干部中等专业教育 269
第三节 社会业余技术教育 270
第一节 职工大学(班) 277
第四章 成人高等教育 277
第二节 “七·二一”大学 278
第三节 业余大学 278
第四节 电视大学 280
第五节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283
第六节 高等师范函授 284
第八编 教师队伍 286
第一章 教师队伍的沿革 286
附教师队伍结构表 289
第二章 中小学教师的鉴定和任用 289
附1983年中小学教师文化程度统计表 290
第二节 中学教师的培训 290
第一节 小学教师的培训 290
第三章 教师的培训 290
第四章 教师的地位 291
第一节 教师代表 292
一、出席中共市党代会代表名单 292
二、出席市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名单 293
三、政协委员名单 295
第二节 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 296
第三节 评定职称 299
第一节 清末时期的教育经费 301
第一章 教育经费 301
第九编 教育经费与教师工资 301
二、讲师 301
一、特级教师 301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教育经费 302
第三节 建国后的教育经费 304
第二章 教师工资 308
第一节小学教师工资 308
第二节 中学教师工资 310
第三节 高等学校教师工资 313
第四节 民办教师工资 313
第五节 辅助工资和补贴 314
第六节教师福利 314
第一章 人材培养 315
第一节 举贡 315
第十编 人材培养与学生爱国活动 315
第二节 中学以上毕业生 316
第三节 历年高考录取统计表 321
第四节 研究生、留学生 323
第五节 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者 325
第六节 特殊人材的培养 328
第二章 师生爱国活动 329
第一节 “五四”运动后学生罢课游行 329
第二节 博文中学学生的进步活动 330
第三节 师范讲习所的抗日爱国活动 330
第四节 十二中学学潮 331
第五节 德县中学的“民族抗日先锋队” 332
第七节 中共党员的地下活动 333
第六节 吕家街小学教师的抗日活动 333
第十一编 教育人物 334
第一章 人物传略 334
一、许达民 334
二、王士楷 335
三、刘淑度 337
一、吴振铣 338
二、马砚池 338
三、徐德芹 338
附记 校史选辑 338
一、吕家街小学 338
第二章 人物事略 339
二、德州市第一中学 343
三、博文中学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