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概述 1
1 项目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 项目研究背景 1
1.2 意义 2
1.3 项目主要研究目标 3
1.4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4
1.5 研究的创新点 7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8
2 项目研究的工作基础 9
2.1 研究范畴的界定 9
2.2 主要环境污染要素的选择 11
2.3 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及处理 12
2.4 海洋环境资料及处理 12
2.5 污染普查资料及处理 13
2.6 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及处理 13
2.7 渤海环境治理相关政策法规 15
3 项目的组织与实施 17
3.1 项目的设计思路 17
3.2 项目研究的过程管理 18
3.3 结合管理需要调整研究重点 18
第二篇 创新性探索 19
4 沿海社会经济活动与海洋环境的关系研究 19
4.1 研究重点 19
4.2 主要拓展方向 19
4.3 主要探索 20
5 渤海环境污染主要原因 21
5.1 环渤海地区的社会经济要素高度聚集 22
5.2 偏重工业部门的产业结构加大了环境压力 23
5.3 农业面源污染是化学需氧量等传统污染物的重要来源 23
5.4 城镇生活污水也是重要的污染源 24
5.5 陆源污染贡献了绝大部分污染物 24
6 渤海环境承载力总体不足 24
6.1 确定水质管理目标 25
6.2 确定渤海环境承载力评价单元分区 25
6.3 控制性监测站位的设置 25
6.4 渤海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 26
7 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环境的压力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27
7.1 构建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环境的指标体系 27
7.2 各类社会经济活动污染物排放系数的系统提取 29
7.3 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污染物排放量的估算 30
8 自然—行政—管理分区的融合 30
8.1 平原地区的流域划分(自然分区)研究 30
8.2 社会经济活动空间不均匀分布分析(自然与行政分区融合) 32
8.3 陆海统筹的管理分区(自然—社会—管理分区的融合) 32
9 陆海统筹治理环境污染的“倒逼机制” 33
9.1 海域严重污染区与流域环境污染压力高度关联 33
9.2 重点流域的污染物来源构成存在明显的差异 34
9.3 科学划分渤海海洋环境治理的陆海统筹管理分区 35
9.4 逐步建立以海定陆的污染管理“倒逼机制” 36
9.5 渤海海洋环境和陆域环境统筹治理 37
10 农业面源污染有新认识 37
10.1 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对传统污染的贡献较大 38
10.2 农业面源污染是渤海近岸海域污染的主要根源 39
10.3 农业生产方式和结构调整是污染加剧的重要原因 40
10.4 环渤海地区农村污染治理面临三大困境 43
10.5 治理环渤海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建议 46
11 加快环渤海地区工业结构优化的建议 50
11.1 环渤海地区重工业结构特征明显 51
11.2 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发展趋势不利于区域环境改善 54
11.3 实施以化解产能过剩为核心的工业结构优化 58
第三篇 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活动特征 61
12 环渤海经济圈的总体经济特征 61
12.1 环渤海地区区域基本概况 61
12.2 经济总体实力评价 63
12.3 高速城市化过程 65
12.4 人口的迅速集中 68
13 农业生产影响渤海海洋环境的总体压力分析 69
13.1 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结构 69
13.2 化肥、农药施用量居高不下 71
13.3 畜牧业规模还在扩张 73
14 工业生产影响渤海海洋环境的总体压力分析 74
14.1 总体规模迅速增长 74
14.2 重化工业突出的产业结构 76
14.3 影响海洋环境的重点行业分析 79
14.4 环渤海地区工业污染特征分析 86
15 环渤海社会经济影响趋势研究 87
15.1 社会经济活动仍然是影响渤海环境的主要压力 87
15.2 农业污染可能成为最重要的因素 89
15.3 工业结构调整趋势不利于环境改善 90
15.4 城镇化加剧环境压力 90
15.5 调整产业发展方式是重要出路 91
第四篇 渤海海洋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 93
16 海洋环境承载力及内涵 93
17 海洋环境承载力评估单元的划分 94
17.1 评价单元划分原则 94
17.2 陆源排污缓冲区划分 94
17.3 渤海海洋功能区划及重要生态功能单元 99
17.4 渤海海洋环境水交换能力评估 106
17.5 渤海海域评价单元划分结果 108
18 海洋环境质量控制目标的确定 114
18.1 水质管理目标确定原则 114
18.2 渤海海洋功能区划水质分类 115
18.3 临海产业环境影响识别 126
18.4 渤海海域评价单元水质管理目标的确定 128
19 海洋环境承载力监测评估技术研究 153
19.1 渤海水质控制性监测方案设计 153
19.2 评价单元环境承载力等级评估 165
19.3 渤海沿岸汇水单元入海污染物负荷等级评估 171
19.4 渤海环境承载力趋势性预警评价 172
第五篇 社会经济活动环境影响压力机制研究 175
20 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 175
20.1 社会经济活动与海洋环境关系研究现状 175
20.2 相关基础理论 180
20.3 影响海洋环境的主要社会经济要素的甄选 181
20.4 构建社会经济影响海洋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 186
21 社会经济要素的空间分析研究 189
21.1 社会经济要素空间分析研究现状 189
21.2 流域分区方法 191
21.3 环渤海流域的划分结果 192
21.4 社会经济不均匀分布的空间处理 195
22 陆海环境统筹分区研究 198
22.1 陆海统筹分区的研究现状 198
22.2 陆域环境分区研究 199
22.3 海域环境分区研究 207
22.4 陆海环境统筹分区研究 211
第六篇 环渤海地区重要污染物压力研究 231
23 总氮污染排放的社会经济来源与结构研究 231
23.1 影响氮污染排放的社会经济指标选择 231
23.2 总氮污染的估算方法 232
23.3 氮污染排放总量与结构分析 234
23.4 氮污染排放的空间特征分析 236
23.5 氮污染排放源的诊断 240
24 化学需氧量排放的社会经济来源与结构研究 243
24.1 影响化学需氧量污染排放的社会经济指标选择 243
24.2 化学需氧量污染的估算方法 244
24.3 化学需氧量污染排放总量与结构分析 246
24.4 化学需氧量污染排放量的空间分析 248
24.5 化学需氧量污染排放源诊断 250
25 磷排放的社会经济来源与结构研究 254
25.1 影响磷污染排放的社会经济指标选择 254
25.2 磷污染的估算方法 255
25.3 磷污染排放总量与结构分析 255
25.4 磷污染排放量的空间分析 256
25.5 磷污染源的诊断 259
第七篇 辽东湾环境承载力监测与工业污染调控研究 262
26 概述 262
26.1 研究范围 262
26.2 辽东湾海洋环境特征 263
26.3 沿岸水系特征 264
26.4 主要环境问题 265
27 辽东湾海洋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266
27.1 陆源排污响应关系 266
27.2 陆源入海污染负荷与环境承载力评估 266
28 辽东湾沿岸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 276
28.1 社会经济资料的统计处理 276
28.2 辽东湾沿岸社会经济强度分析 276
28.3 辽东湾沿岸农业特点及对环境影响 279
28.4 辽东湾沿岸城市化及污染压力 284
29 辽东湾沿岸传统污染物压力特点研究 286
29.1 辽东湾沿岸氮污染压力分析 287
29.2 辽东湾沿岸磷污染压力分析 291
29.3 辽东湾沿岸化学需氧量污染压力分析 294
30 辽东湾沿岸工业污染调控研究 297
30.1 辽东湾沿岸工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97
30.2 辽东湾工业污染压力研究 304
30.3 辽东湾沿岸工业的重金属污染风险研究 308
30.4 辽东湾工业污染的调控对策建议 335
第八篇 渤海湾环境承载力监测与城镇污染调控研究 353
31 研究范围及内容 353
31.1 渤海湾海洋环境特征 353
32 渤海湾主要海洋环境问题 358
32.1 海域污染面积 358
32.2 化学需氧量、营养盐 359
32.3 重金属 361
32.4 石油类 361
32.5 突发性溢油 362
32.6 赤潮 363
32.7 渔业资源 364
33 渤海湾海洋环境承载力评估 365
33.1 渤海湾海洋环境现状调查 365
33.2 承载力评估单元的划分 372
33.3 评估方法与标准 381
33.4 承载力评估结果 381
34 渤海湾陆源入海污染负荷评估 401
34.1 入海河流现状 402
34.2 陆源排污响应关系 404
34.3 陆源入海污染负荷评估 421
35 渤海湾沿岸社会经济活动发展及其环境压力分析 429
35.1 渤海湾沿岸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总体特征 429
35.2 渤海湾沿岸城镇化发展及环境压力分析 432
35.3 渤海湾沿岸工业发展及环境压力分析 437
35.4 渤海湾沿岸农业发展及环境压力分析 443
36 渤海湾沿岸传统污染物压力特点研究 449
36.1 渤海湾沿岸氮污染压力分析 449
36.2 渤海湾沿岸磷污染压力分析 452
36.3 渤海湾沿岸化学需氧量污染压力分析 455
37 渤海湾沿岸城镇污染调控对策研究 459
37.1 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机制 459
37.2 建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机制 459
37.3 实行对流域的综合规划与管理 459
37.4 开展“三高两低”企业的治理整顿 460
37.5 海陆统筹改善渤海湾海洋环境 460
第九篇 莱州湾环境承载力监测与农业污染调控研究 461
38 概述 461
38.1 研究范围 461
38.2 莱州湾海洋环境特征 461
38.3 沿岸水系特征 462
38.4 海域水交换特征模拟分析 462
38.5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463
39 莱州湾陆源入海污染负荷评估 464
39.1 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质量 464
39.2 河流入海污染负荷 464
39.3 入海排污口分布情况 465
39.4 农业非点源入海污染负荷估算 466
40 莱州湾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研究 469
40.1 莱州湾生态环境监测结果 469
40.2 莱州湾生态健康评价 469
40.3 莱州湾生态脆弱性评价 470
41 莱州湾沿岸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 473
41.1 社会经济资料的统计处理 473
41.2 莱州湾沿岸社会经济强度分析 474
41.3 莱州湾沿岸工业特点及对环境影响 475
41.4 莱州湾沿岸城镇化特点及污染压力 476
42 莱州湾沿岸传统污染物压力特点研究 477
42.1 莱州湾沿岸氮污染压力分析 477
42.2 莱州湾沿岸磷污染压力分析 478
42.3 莱州湾沿岸化学需氧量污染压力分析 478
43 莱州湾沿岸农业特点及其污染压力研究 479
43.1 莱州湾沿岸农业的基本特点 479
43.2 莱州湾农业污染压力研究 486
44 莱州湾污染调控研究与对策建议 489
44.1 陆源排污响应关系 489
44.2 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分配 490
44.3 入海污染减排优化方案情景模拟 491
44.4 莱州湾污染调控对策建议 492
第十篇 渤海海洋环境管理的陆海统筹机制与产业调控研究 498
45 优化产业结构,降低渤海污染压力 498
45.1 环渤海地区各省市产业结构情况 498
45.2 优化第二产业结构,削减过剩产能 499
45.3 继续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源头上减轻污染压力 502
45.4 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应按照区域一体化的要求开展 503
46 渤海环境管理模式现状评估 519
46.1 渤海环境管理体制 519
47 国外模式及启示 526
47.1 切萨皮克湾的环境管理机制 527
47.2 黑海的环境管理机制 528
47.3 相关经验与启示 530
48 渤海环境管理模式建议及陆海统筹对策 531
48.1 渤海环境管理模式建议 531
48.2 渤海海洋环境陆海统筹管理对策 532
参考文献 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