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二村百年记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锡才,梁炽谦主编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222
  • ISBN:
  • 页数:388 页
图书介绍:

清末时期1901~1911 3

万户侯古庙 3

古时的通讯点 3

官丈和民丈 4

官田转民田 4

晏公庙与古榕树 5

洪圣古庙及圣王氹 6

还经愿 7

辞旧岁过新年 8

民间娱乐玩千秋 11

河里建闸 以保安宁 12

防外患 挖长塘 13

董叶乡宝地—南坦基 13

民国初期1911~1939 17

民国成立 男人剪辫 17

三月二十三娘妈诞 17

五月十六龙船景 18

解囊砌石街 百年留美名 19

瘟疫流行 死人近百 20

乡村事务 轮流执政 21

自立福庆市 21

七月七 七姐诞 21

中秋节民间娱乐 23

鸦片烟馆 害人不浅 25

争夺禾埗 苦了乡民 26

贼仔胆包天 打劫上海船 27

联户筑围 单造变双 28

袁虾九围村 父老被捕 28

官兵围村 有惊无险 29

流行天花病 致死廿余人 30

董叶乡成立乡公所 31

首办初小学堂 32

祠堂饮灯霄 32

拉壮丁 当炮灰 33

昔日的妇女 33

蕉销上海 价高量大 34

无法无天 火烧戏棚 35

千方百计 充当草头王 36

捐款购买救火桶 36

购买枪支 增强实力 37

压价赊款 无可奈何 37

创立人寿会 38

重新办学 教书育人 39

烂仔互相火拼 政府不闻不问 39

投靠匪首 维护私利 40

明为建校 实饱私囊 40

弱肉强食的例证 41

国难当头 人人有责 41

物轻情重 以表寸心 42

日军间谍 刺探地形 43

屋漏逢暴雨 行船遇飓风 43

广东将沦陷 熟蕉满基 44

出钱出力 抗击日寇 44

逃难拾婴 取名“基坑” 45

沦陷时期1939~1945 49

军城沦陷日 49

沦陷时的维持会 49

日寇横行 村民受难 50

日寇打伤我村民 50

筑围保收 增加稻谷 51

跛周大难不 死雷松撤出军城 51

荒年灾害 黄肿病多 52

日寇强打“预防”针 52

日寇枉杀平民 53

“良民证”亡国奴 53

董叶乡第三次办学堂 54

日伪发行储备券 54

研柴锤研短 砂盆研穿 55

地下党人在我们身边活动 55

董叶乡第一小学校建成 56

日机开枪 伤我村民 57

重建福庆市门楼 57

奸商炒卖 米价暴涨 58

学校建篮球场 58

军城村最早参党的女青年 59

筑围失败 劳民伤财 61

末日来临 虚张声势 61

董叶乡第一小学首届毕业典礼 62

飞机投放照明弹 62

跛周统治 血债累累 63

高利贷在本村盛行 63

抗战胜利日 64

跛周逃走 弟弟继任 65

和平时期(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69

香蕉的黄金时期 69

董叶乡划归十五屯乡管辖 69

世好困难 借金相助 70

电波送来的声音 70

游枪会 表实力 71

蒋军战败 强拉壮丁 72

土匪得益 村民受害 72

协农社的始末 73

陈德偷枪潜逃 73

组织同学会 74

地下党暗访民情 74

离乡捕鼠度难关 75

罕见的货币贬值 75

村民逃荒 76

复杂的衡器 76

无田耕种 捞鱼为生 77

人不过千 钱不过两 78

男割草 女打绳 78

贫苦农民心向党 79

辛苦的戽坭工 80

昔日的文化生活 81

以强凌弱 有冤无路诉 82

地下党、团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82

进步青年 投身革命 84

逮捕跛周 后门逃走 85

新四区派人接管枪支 85

国民政府统治38年的董叶乡 85

1949年止军城村姓氏人口统计 87

1949年止军城村姓氏团体土地拥有量 8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10.1 91

军城村的解放日 91

麻涌乡人民政府的诞生 91

庆祝村政府成立 92

群众起来 成立农会 93

建立民兵中队 93

开垦荒地 发展生产 94

建立户籍册 土地要登记 95

查封周耀祥家产 95

禁烟禁赌 破除迷信 96

缴获黑枪一批 97

开展“八字运动” 97

废除打禾票 民兵睇禾埗 98

踊跃交爱国粮 99

农会追缴地主的公粮 100

首次青年应征入伍 100

成立妇女联合会 101

土地改革时期1951~1953 105

一切权力归农会 105

宣布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105

军城民谣 106

访贫问苦 扎根串连 106

筹备成立大农会 107

召开清匪反霸的宣判会 108

麻涌乡贫下中农协会正式成立 109

培养骨干 学习斗争 109

斗地主 追余粮 110

农村实施婚姻法 111

坏人拢乱社会秩序 112

诉苦会上斗敌人 112

分得胜利果实 113

军工属挂光荣匾 114

南门角搭桥 114

追缴地主余粮 115

首庆“五一”劳动节 115

余粮送大盛 阶级情义长 116

划阶级 评成份 117

没收地主 征收富农的物业 118

土地登记 评定产量 118

第三次分余粮果实 119

分田分地 120

分家私家具 120

分配房屋 121

积极份子参党参团 122

整党整团 纯洁队伍 123

复查工作队进村 123

农民有土地 生产掀高潮 124

麻涌乡建立团总支部 125

丈量房屋地颁发土地证 126

供销合作社的建立 126

省果品公司设站收蕉 127

四分会成立信用合作社 128

第一次人口普查 128

粮食统购统销 129

农业丰收的效应 130

合作化时期1954~1958 133

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33

麻涌乡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33

港务站水运队迁到南坦基 134

四分会成立初级社 135

初级社筑篸檠围 136

第二次粮食统购统销 136

补充兵员 应征入伍 137

麻涌乡筑西贝沙围 138

两极分化的出现 139

开始使用票证 139

借用学校成立医院 140

带领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141

农业生产突击队 141

四分会实现农业合作化 142

筑四乡大联围 143

初级社显效力 144

新币换旧币 首次购公债 144

义务兵役制开始 145

四分会联社的建立 146

消灭“四害” 146

“破牛”水闸 挖闸址 147

推广良种“珍珠矮” 148

打灰沙地塘 149

麻涌初办中学 150

首次使用手摇电话 151

高二社建立党、团支部 152

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 152

开荒蟹山墩 建设养猪场 153

拖拉机首次进农田 154

雨水偏多 稻谷出芽 155

高级社出现的问题 155

闪电式筑围 156

大搞副业建砖窑 157

香蕉纳入二类商品 158

农业要高产 全民大积肥 158

高二社办高产示范点 159

大搞水利 扩大面积 160

区委在北塘口设指挥部 160

“八字”宪法有效果 161

提高工效 田头扎寨 162

开办幼儿班带儿组 163

宣传贯彻总路线 163

1958年早造大丰收 164

插秧船是革新农具 164

以粮为纲 全面发展 165

大跃进的奋斗目标 166

盲目指挥 大拆咸坭屋 166

人民公社时期1958~1966 171

人民公社成立 171

有名无实的“高产田” 172

中大师生下乡支农 172

大搞深耕改土 173

东江两岸大评比 174

高二社获东莞县先进单位奖 175

两社合并为麻二营 175

建细(背)涌水闸 176

瞎指挥的惨重教训 176

应付检查 制造假象 177

大刮共产风 178

出现逃港风 179

虚报高产 出现浮夸风 180

“食大锅饭”变“四两庄” 181

按级分配发工资 181

四乡联围开运河 182

堵塞麻涌口的始末 183

成潮影响 地塘育秧 184

以食为纲 补充杂粮 184

缺乏营养 出现水肿 185

粮食不足 出现偷风 185

麻二营分成两个大队 186

开展多种经营 187

反“五风”工作队到来 187

允许小规模的家庭副业 188

从沼气发电到机械发电 189

大队建立广播站 189

刻苦耐劳的麻二社员 190

拆咸坭屋户 重建新房 191

三年困难时的情况 191

放宽政策 农业丰收 192

集体饭堂结束 193

实施农村“六十条” 193

重新调整土地 194

重建麻二小学 195

三年推平确定超支结余户 196

双岗世好 借谷解困 196

建立入社农具推平帐 197

大围建木桥 198

各家各户有电灯 198

农业丰收 市场兴旺 199

九咀头建变电站 199

排灌梪的进化 200

突出政治 学习解放军 201

海口洛开河筑壆 202

开办碾米机 202

开展文化室活动 203

忆苦思甜的教育 204

农舟与龙舟 204

甘蔗丰收糖满仓 205

农村小四清运动 206

巩固堤围 砌斜坡石 206

推广良种 种植“大碌种” 207

围壆开荒 统一种蕉 208

推广良种“溪南矮” 208

台风十二级损失严重 209

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210

书记到田头 解决两队水利矛盾 210

交售生猪、三鸟任务 211

婚事新办 211

开通北塘 改善水利 212

电影队下乡 213

自购东方红拖拉机 213

开办林场 大种果树 214

农业学大寨 214

开展四清运动 215

无偿支援大型水利工程 216

最高指示 217

转播台风消息 预防灾患 218

学习解放军行军三百里 218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223

文化大革命开始 223

造反派张贴大字报 223

红卫兵破“四旧”立“四新” 224

植树护围堤 224

学毛著 见成效 225

造反派夺权 干部靠边站 225

开展批判资本主义路线 226

建北塘水闸 226

红色时代 忠字海洋 227

广州知青下乡来 228

海口洛水闸建成通水 229

批判“黑线” 230

抓好防风 减少损失 230

预防派性冲击 收藏子弹枪支 231

大队有赤脚医生 231

刮“12级台风”清理“黑七类” 232

革委会成立 232

创办合作医疗 233

备战备荒 留储备粮 233

群众集会 庆祝“九大” 234

党支部恢复工作 234

除虫灭病 培育壮秧 235

硬性推广普通话 235

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236

重新建立文化室 236

壮大经济 建成轮窑 237

多种经营 挖塘养鱼 238

学大寨 评标兵工分 238

麻二01船的诞生 239

建立农科站 指导科学种田 239

尼龙育秧夺高产 240

提倡晚婚优育 240

收集家庭肥 241

全民动手 消灭鼠害 241

因地制宜 推广良种 242

交售三超粮 243

秋后种绿肥 243

参观里水 学种小麦 244

停止评分 实行按件计工 245

大种荔枝 有种无收 245

种植油菜 效果欠佳 246

三场台风 历史罕见 246

首次机动船出勤 247

林彪叛国事件 震惊村民 248

上级货款 新砌海堤 248

种秋植蔗 高产早收 249

解决食油 白地种花生 249

壮大经济 成立船队 250

严重缺肥 使用废铵水 250

水稻晒田 控制分蘖 251

做好测报 消灭螟虫 251

万家灯火诱螟蛾 252

田头肥池 堆沤使用 253

水泥船代替木船 253

支援太平防咸引淡工程 254

冬种小麦 作一造来抓 254

缺乏肥料 放养红萍 255

间种花生 解决食油 256

轮窑建高烟囱 257

农忙假 学生支农 257

种好荔枝 先育好苗 258

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259

使用农药的进化 259

种植桂塘夺高产 260

重建西贝沙水闸 261

全民积肥 扯旗收工 261

香蕉、甘蔗试包到户 262

建立修船厂 262

手扶拖拉机 首次耕田 263

没收自发工具 斩尾巴上“天堂” 263

食水讲卫生 创建河边井 264

大搞水利田园化 264

好处多的机动船 265

手拖的优点 266

放赤眼蜂 治甘蔗虫 266

水稻良种“科六” 267

稻谷增产 增建粮仓 267

县“社教”工作队进村 268

试验翻抽稻 269

友谊支援肥料 269

成立建房领导小组 270

夏种田青绿肥 270

购买机组 夜间发电 271

首创泵泥船 271

计划生育 开始执罚 272

新建机耕路 273

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73

拨乱反正时期1976~1978 277

户户养猪 圈猪积肥 277

组织农田基本建设突击队 277

新建水泥桥 278

香蕉高产示范点 279

书记带头男结扎 280

深入批判“四人帮” 280

征“鱼长沙”海滩 281

新建新村桥 282

首批分屋地 282

分配牌价砖 283

开挖马元市河 美化两岸 283

会堂竣工 演戏庆贺 284

梦想麻涌有公路 284

牛肥重奖 牛瘦受罚 285

东下坊新装龙船 286

盲目种花 徒劳无功 287

第一台彩电 287

停办合作医疗 288

最后一次种小麦 289

鼓励养猪 分饲料地 289

为刘少奇同志平反昭雪 290

改革开放时期1978~2000 293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村 293

实践按劳取酬 294

计划生育定为国策 295

罕见的冰雹 295

机械化除虫 296

大搞水稻高产示范田 297

使用单车代步行 297

工分制的结束 298

生产队核算时期的劳动报酬与粮食分配 299

蕉、蔗、稻按劳承包 300

解放思想 干部带头致富 301

大队经商办货栈 302

香蕉统购政策解封 303

手表的兴起 303

旧砖厂开办化工厂 304

建第二座轮窑 305

红砖获殊荣 306

摘地主、富农分子帽子 307

到农科院取经 选种“七桂早” 307

群众盼望饮用自来水 308

机耕路面铺石粉 方便单车和行人 309

首次使用除草剂 309

手拖发包到个人 310

支委成员新老交替 311

计划生育政策 农民准生两孩 311

台风袭海堤 农业受损失 312

使用“薄膜袋”套蕉 313

重砌标准海堤 抵御特大台风 313

香蕉包产到户 扩大商品流通 314

改革农业结构 再次大种果树 315

食上自来水 家家喜洋洋 316

乡人民政府成立 316

首订乡规民约 317

水泥机动艇的普及 317

结束牛耕田的历史 318

改革开放 发展经济 318

过海渡的变迁 319

五边地围壆蕉重新分配 320

设高产奖 鼓励农民创高产 321

卫生先进获殊荣 321

经济改革 砖厂承包 322

成立香蕉收购站 323

国家征西贝沙海滩 323

殡葬改革 324

香蕉种植试管苗 324

勇夺县级龙舟赛第三名 325

发放居民身份证 326

承包到户 每人一份 326

实施香蕉保险 327

乡政府改为管理区 327

新沙港征用农田 328

农村城市化 村前建马路 328

水泥路面 增设下水道 329

生产队改为经济合作小组 330

千年河分隔 麻涌桥相通 330

满足用电 全村明亮 331

新沙公路、铁路建在我村地域 332

振兴储蓄所开张 332

重建小学 竣工剪彩 333

开辟工业区 引资招商 334

建立幼儿园 培养下一代 334

重建敬老院 老人享晚年 335

搞好卫生 建立公厕 336

办公事 首次使用汽车 336

北塘水闸 掩门改吊门 337

减轻负担 免除上缴 337

一河两岸 砌上石堤 338

颁发房屋土地证 338

新沙输送电 从此永光明 339

改食镇自来水厂的水 339

最后一次分房屋地 340

用改革成就 自我教育 340

填塘造地 改善环境 341

发展经济 集地经营 342

绿化村前 修筑马路 342

三大作物 第三次承包到户 343

建房用地 公开出售 343

麻二“七·四事件”的始末 344

党支部重新开展工作 345

时代特色的BP机 345

安全用电 更换街巷线 346

汽车有了停车场 346

环村公路通车 347

麻二市场 开张启市 347

企业利润 留成分村民 348

桐祖建老人宿舍 348

安装路灯 大放光明 348

兴建陶瓷厂 349

河边安上栏河扶手 349

经济发展公司成立 350

区农科站培植试验管苗 350

醒狮队逢场助庆 351

学习《新三字经》 351

村有铁路、货场 352

新沙城大楼建成 353

路有名称 户有门牌 353

工业区再建宿舍 354

三大作物第四次承包到户 354

新沙制桶厂建成 355

合资兴建进厂路 355

用电增多 电缆加大 356

“做冬” 356

安全文明 小区挂牌 357

计划生育合格村挂牌 358

落实侨房政策 359

光纤线路 收视清晰 359

基头筑壆 一举两得 360

重视体育 建标准球场 360

设点收水电费 361

奖教奖学 鼓励学习 361

奖教奖学表格 362

建立外工住宅中心 363

村办“老人中心” 364

住院医疗保险 三级负责 364

新村建花圃 365

治安队日夜巡哨 365

村民直选村干部 366

新沙警备区成立 367

重建水管 供水畅通 367

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大典 368

水乡风貌的凉亭 369

挖深河道 便利交通 369

增建电化教学楼 370

罕见的冰冻 370

新沙外工村开张 371

庆贺千禧龙舟景 372

新沙市场建成 372

评出文明户 373

获东莞市文明村称号 374

麻二“人瑞” 374

老人协会成立 375

农民也有养老金 376

解放后的麻二小学 377

三大作物 年代统计 384

麻二村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发展对比 385

2000年止麻二村各村民小组人口状况 385

麻二村主要党政干部任职表 386

麻二村小学校教育发展情况统计 387

麻二村民2000年止主要生产生活资料统计表 388

1949年止军城村地理图 388

1999年止麻二村地理图后记 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