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综述 13
照片专页 18
第二章 图表 21
第一节 大事记 21
第二节 图 22
一、封丘县剧种流向图 23
二、封丘县戏曲机构分布图 25
三、封丘县戏楼戏院分布图 27
四、封丘县城戏楼戏院分布图 29
第三节 表 30
第三章 志略 33
第一节 剧种 33
一、豫剧 33
二、二夹弦 37
三、大平调 37
第二节 剧目 39
概述 39
1、刘邦与翟母 39
2、智取卧牛阵 40
3、大闹陈固集 40
剧目一览表 41
第三节 音乐 54
一、乐队体制及沿革 54
二、豫剧锣鼓经 56
(一)身段锣鼓 57
起霸 57
走边 58
趟马 58
【火雷炮】 59
【落台】 59
【出手】 59
【更衣点】 59
【水底鱼】 59
【扑灯蛾】 59
(二)唱腔锣鼓 60
飞板类 60
【小栽板】 60
【滚白头】【大起板头】 60
慢板类 60
【凡】 60
【倒四梆】 61
二八板类 61
【凤凰三点头】 61
【夜里偷桃】 61
【哭二脖】 61
流水类 62
【三锣】 62
【流水搓手】 62
【鬼推磨】 62
【朝天一柱香】 62
唢呐曲牌中的锣鼓 62
紧三枪 62
双枪 63
点绛 63
娃娃 64
三、豫剧文场曲牌 65
(一)弦乐曲牌 65
油葫芦 65
驴啃脖 65
五字压板 66
百鸟朝凤 66
小雀压蛋 66
老十八板 67
哭剑 67
(二)唢呐曲牌 68
朝阳歌 68
大凤入松 68
沽美酒 69
四、豫剧唱腔和板式 70
〔一〕慢板类 70
(一)【慢板】 70
(二)【中慢板】 71
(三)【快三眼】 71
〔二〕流水板类 71
(一)【流水板】 71
(二)【慢流水板】 72
(三)【快流水板】 72
(四)【流水连板】 72
〔三〕二八板类 72
(一)【二八板】与【慢二八板】 72
(二)【中二八板】 73
(三)【二八连板】 73
(四)【快二八板】 73
(五)【紧二八板】 74
(六)【紧打慢唱】 74
〔四〕飞板类 74
(一)【飞板】 74
(二)【滚白】 75
(三)【栽板】 75
(四)【叫板】 75
〔五〕其它板类 75
(一)慢板类派生板式 76
1、【导(倒)板头】 76
2、【七辙】 76
3、【五音】 76
4、【哭剑】 76
5、【反金钩挂】 76
6、【拐头钉】 76
7、【倒脱靴】 77
(二)二八板类派生板式 77
1、【二八乱弹】 77
2、【垛板】 77
3、【勾丝咬】 77
4、【呱哒咀】 77
5、【踢脚靠】 77
6、【搬板凳】 77
(三)流水板类派生板式 78
1、【两锣钻子】 78
2、【倒送板】 78
〔六〕吸收其它剧种的板式 78
1、【诗篇】 78
2、【扬调】 78
3、【道情】 78
4、【越调】 78
〔七〕学习运用新创作的板式 78
1、【慢三眼】 78
2、【二六板】 78
3、【两眼板】 78
4、【反调】 78
〔八〕豫剧唱腔选段 79
照片专页 85
第四节 表演 89
一、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 89
1、以虚拟为主,虚实相生 89
2、以表演为转移处理时间和空间 90
3、高度凝炼的程式 90
4、脚色 行当 91
二、戏曲表演艺术的手段是四功五法 92
1、“唱”功 92
(1)运气和发音 92
(2)字正 92
(3)腔圆 93
2、“念”功 93
(1)念白的节奏 93
(2)念白的旋律 93
(3)念白的重音、停顿和语调 93
3、“做”功 93
(1)动作的要点 93
虚拟动作,神似与形似 94
姿态动作,舒展挺拔 94
情绪动作,细腻贴切 94
特技动作,灵活别致 95
典型动作,个性鲜明 96
装饰动作,连贯流畅 96
生活动作,自然美化 96
(2)动作的一般特点、要求 96
4、“打”功 96
5、手、眼、身、步、法 96
(1)“手”法 96
(2)“眼”法 97
(3)“身”法 97
(4)“步”法 97
(5)“法” 97
三、创造脚色 97
1、人物性格 97
(1)从人物语言分析性格 97
(2)从人物行动中掌握性格 98
(3)从剧本提示中琢磨脚色性格 98
2、创造人物形象 98
(1)人物基调 98
(2)创造符合人物性格的典型动作 99
(3)戏曲表演程式为创造人物服务 99
3、体现人物感情 99
四、豫剧旦脚身段谱 99
基功训练 99
1、步法 100
2、起霸 100
3、身法 100
4、趟马 100
5、指法 100
6、眼法 101
7、水袖 101
8、翎子 101
9、扇子 101
10、云帚 102
11、手巾 102
12、把子 102
五、“整云手”“旦脚云手” 102
脸谱彩页 104
第五节 舞台美术 114
一、脸谱 114
勾脸 114
揉脸 114
三瓦块 114
三块窝 114
元宝脸 114
整脸 114
碎脸 114
老脸 114
破脸 114
油白脸 114
粉白脸 114
六分脸 114
歪脸 114
豆腐块 114
面具 114
加官脸 114
二、髭口 114
满髭 115
三髭 115
黑三 115
五绺 115
一字 115
二字 115
一戳 115
二涛 115
颏下涛 115
加嘴 115
丑三 115
四喜 115
五嘴 115
八字 115
二挑 115
扎 115
虬髭 115
吊搭 115
耳毛 115
灰髭 115
三、服饰 115
? 115
官衣 115
帔 116
褶子 116
靠 116
靠牌 116
靠旗 116
靠肚 116
大铠 116
富贵衣 116
八卦衣 116
海青 116
开氅 117
包衣包裤 117
夸衣 117
漏肚 117
箭衣 117
青袍 117
宫装 117
云肩 117
彩裤 117
罪衣裤 117
茶衣 117
水裙 117
腰包 117
龙套衣 117
团龙马卦 117
裙袄裤 117
斗蓬 117
胖袄 117
水衣 118
护领 118
水袖 118
狐尾 118
玉带 118
鸾带 118
腰巾 118
古装 118
上五色 118
下五色 118
靴 118
朝方 118
高方 118
彩鞋 118
尺寸子 118
四、道具 118
开门刀 118
长柄大刀 118
大头枪 118
双头枪 118
荷包枪 118
门旗枪 118
飞虎枪 118
大纛枪 119
方纛枪 119
姓字旗 119
令旗 119
风旗 119
水旗 119
月华旗 119
车旗 119
马鞭 119
船桨 119
守旧 119
彩头 119
布景 119
大幕 119
二道幕 119
底幕 119
天幕 119
边幕 120
沿幕 120
纱幕 120
门帐 120
灵帐 布帐 120
布城 120
云片 120
山片 120
山石片 120
龙凤掌扇 120
牙笏 120
云帚 120
鱼枷 120
小装置 120
一桌二椅 120
桌围椅帔 120
五、头饰 121
头面 121
点翠头面 121
水钻头面 121
银泡 121
包头 121
水纱 121
网子 121
片子 121
大头 121
线尾子 121
抓髻 121
蓬头 121
鬼发 121
甩发 121
孩儿发 121
盔头 121
凤冠 121
夫子盔 121
帅盔 122
鸡盔 122
紫金冠 122
金踏蹬 122
草王盔 122
堂帽 122
九龙冠 122
相貂 122
文阳 122
纱帽 122
驸马翅 122
草帽圈 122
罗帽 122
双龙达帽 122
鬃帽 122
中军盔 122
相巾 122
扎布 122
鸭尾巾 122
棒棰巾 122
大额子 122
七星额子 122
过桥 122
员外巾 122
八卦巾 123
小生巾 123
铲头 123
茨姑叶 123
面牌 123
翎子 123
六、灯光 123
照明灯 123
效果灯 123
投影灯 123
特制灯 123
七、扩音设备 123
第六节 机构 123
一、科班 123
1、清河集豫剧科班 123
2、梅口二夹弦班 124
3、宋所豫剧龙虎班 125
4、于林村豫剧民乐班 125
5、封丘县豫剧戏校 126
二、剧团 126
1、封丘县豫剧团 126
附:封丘县豫剧团负责人更迭表 127
2 南辛兴村大平调剧团 130
3 封丘县二夹弦剧团 130
4 豫剧板凳头戏班 130
5 南辛兴村豫剧团 130
三、班社、剧团一览表 130
四、制度 136
1、人事制度 136
2、经济制度 136
3、掌班制 136
4、会首计制 137
5、打炮制 137
6、吃饭制 137
7、管伙制 137
8、惩罚制 137
第七节 演出场所 137
一、概述 137
二、戏院 138
1、封丘县人民大会场 138
2、封丘县人民剧院 138
3、黄陵影剧院 138
4、冯村戏院 139
5、留光戏院 139
6、荆隆宫戏院 139
附:封丘县、乡村戏院一览表 140
第八节 演出习俗 141
一、概述 141
二、古庙会与戏曲活动 141
附:封丘县古庙会与戏曲活动一览表 142
三、行话、称谓、内规 152
四、封箱大反串 152
五、男女观众区 153
六、订戏 153
七、点戏 153
八、三天九挪十开箱 153
九、加官三出头 154
十、稳台 154
十一、请庄王 154
第九节 文物古迹 154
第十节 口诀谚语 轶闻传说 157
第十一节 考略 160
第四章 传记 162
高豁 162
孙延德 163
简客 164
贯台王 165
许长庆 166
杨金玉 167
张子林 168
筱火鞭 169
大鳖妮 170
陈克玉 171
阎立品 171
马琪 173
李景萼 174
封丘县名艺人一览表 176
照片专页 183
编后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