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地理环境 3
第一章 自然概况 3
第一节 社会经济 3
第二节 地形、土壤、植被 6
第三节 气候特点 8
第四节 河流水系 10
第二章 水旱灾害 18
第一节 水灾 18
第二节 旱灾 23
第三节 水旱灾害成因 26
第三章 水资源 29
第一节 水资源调查评价 29
第二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 33
第二篇 水利建设 39
第四章 综述 39
第一节 源远流长的安徽治水 39
第二节 辉煌的当代治水历程 42
第三节 巨大的成就 52
第五章 防洪 54
第一节 规模宏伟的淮河中游防洪工程体系 54
第二节 成效卓著的长江防洪工程 68
第三节 不断发展的城市防洪 80
第六章 除涝 89
第一节 淮北平原除涝 89
第二节 沿江圩区除涝 97
第三节 沿淮洼(湾)地除涝 102
第七章 灌溉 104
第一节 淠史杭灌区 106
第二节 驷马山引江灌区 109
第三节 花凉亭和青弋江灌区 111
第四节 炉桥和撮镇电灌区 114
第五节 茨淮新河上桥排灌区及永幸河灌区 116
第六节 中型灌区 117
第七节 塘坝灌区 120
第八节 淮北平原井灌 121
第八章 水库 125
第一节 水库建设的兴起(1950~1957年) 126
第二节 大别山区“四颗明珠” 126
第三节 水库建设的大发展 132
第四节 水库续建与巩固提高 134
第九章 城乡供水、水力发电、航运 136
第一节 城乡供水 136
第二节 水力发电 150
第三节 航运 155
第十章 水土保持 157
第一节 安徽的水土流失 157
第二节 水土流失的危害 162
第三节 水土保持 163
第四节 预防监督 166
第五节 小流域综合治理及成效 167
第十一章 水利综合经营 171
第一节 发展历程 171
第二节 经营成果 176
第三节 开拓前进 180
第三篇 水利管理与法制建设 185
第十二章 水政管理与法制建设 185
第一节 水政的历史沿革 185
第二节 水法规体系建设 187
第三节 水行政执法 191
第四节 水法规普及和法制宣传教育 195
第十三章 水资源管理 198
第一节 水资源管理的历史概况 198
第二节《水法》颁布以来的水资源管理工作 199
第十四章 农业节水 207
第一节 概述 207
第二节 水稻节水灌溉 209
第三节 淮北旱作农业节水灌溉 211
第四节 农业节水措施 213
第五节几点体会 214
第十五章 水工程管理 216
第一节 管理组织与考核评比 216
第二节 控制运用 219
第三节 新技术应用 224
第四节 更新改造 229
第五节 水费 232
第六节 水管单位的财务管理 235
第七节 土地确权和绿化 237
第八节 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 240
第十六章 防汛与抗旱 244
第一节 防汛抗旱组织 244
第二节 防汛抗洪 246
第三节 抗旱减灾 252
第四篇 水利科技与人才 259
第十七章 水利科技 259
第一节 政策与措施 260
第二节 科学研究 264
第三节 科技推广与应用 274
第十八章 水利人才 278
第一节 水利机构与职工队伍建设 278
第二节 水利人才培养与开发 281
第十九章 水文与勘测设计 291
第一节 水文 291
第二节 勘测 298
第三节 规划设计 301
第五篇 效益与经验 307
第二十章 水利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307
第一节 水利经济效益总述 307
第二节 各项水利工程经济效益 310
第三节 经济效果分析与评价 315
第二十一章 水利事业发展主要经验 318
第一节 科学规划是基础 318
第二节 尊重规律是关键 321
第三节 深化改革是动力 324
第六篇 形势与展望 333
第二十二章 主要问题与思考 333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333
第二节 水利的极端重要性与政策、措施不到位的矛盾 339
第二十三章 发展规划与展望 345
第一节 发展目标 345
第二节 战略布局 349
第三节 水利与环境 353
第四节 展望 357
参考文献 360
跋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