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光全书 册20 士林哲学 理论篇》PDF下载

  • 购买积分:2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
  • 出 版 社:台湾学生书局
  • 出版年份:2222
  • ISBN:
  • 页数:954 页
图书介绍:

理则学 1

通论 1

一、哲学的定义 1

1.哲学的译名 1

2.哲学的定义 3

二、哲学的特性和方法 7

1.哲学的特性 7

2.哲学的方法 12

三、哲学与科学美术宗教 19

1.哲学与科学 19

2.哲学与宗教 23

3.哲学与美术 25

四、哲学与人生 26

1.哲学为人生动中之静 26

2.哲学乃是人的最高理智生活 28

3.哲学讨论人生的重大问题 31

五、哲学的区分 33

第一编 理则学 39

绪论 39

一、理则学的意义 39

1.定义 39

2.理则学的区分 42

二、理则学的沿革 43

1.印度因明学 43

2.中国名学 44

3.西洋理则学 47

第一章 名 53

一、名的意义 53

1.认识 53

2.观念 55

3.名 57

4.字 59

二、名和名的关系 60

1.名的种类 61

2.名和名的从属和相反的关系 62

3.名和名互相解释(表诠) 66

第二章 辞或句 79

一、辞的意义 79

1.辞是什么 79

2.辞的成分 81

3.辞的区分 84

二、主词和宾词的关系 89

1.选择宾词的原则 89

2.宾词和主词相合的关系 91

3.宾词和主词相反的关系 95

三、句和句的关系 99

1.句和句相对立 100

2.句和句的换位法 103

3.句和句的相等 107

4.复句间彼此的关系 109

第三章 推论 113

一、推论 113

1.推论的意义 113

2.推论的方法 115

3.推论的方式 117

二、演绎法 119

1.演绎法的意义 119

2.演绎法的原则 121

3.演绎法的价值 123

三、归纳法 128

1.归纳法的意义 128

2.归纳法的原则 130

3.归纳法的效用 134

四、数学的推论 137

第四章 推论的三段式 141

一、三段推论式 141

1.意义 141

2.三段式的原理 148

3.三段式的规则 151

二、三段论式的体格 155

1.第一体格——规则 156

2.第二体格——规则 158

3.第三体格——规则 160

三、三段论式的方式 162

四、三段论式的错误 177

1.要素上的错误 178

2.形式上的错误 181

3.归纳式的错误 184

第五章 新方式理则学 187

一、新“方式理则学”的公式 189

1.符号 189

2.定律 190

3.简单公式 191

4.双重证据的公式 192

5.复杂公式 199

二、定律 201

三、方式的解释 204

四、结论 207

第六章 研究学术的方法 211

一、辩论 212

1.辩论的意义 213

2.论证 216

3.论证的选择 221

4.辩论法 223

二、学术的研究法 226

1.学术 226

2.治学方法 231

自然哲学 245

第二编 宇宙论 245

自然界哲学 245

宇宙论和心理学 245

第一章 论物 249

一、物体构成的学说 250

1.物质体和精神体的区分 250

2.机械论 252

3.原子论 253

4.力学 255

5.儒家理气论 257

6.士林哲学二元论 258

二、气(质料) 262

1.本然之气(天然质料)的意义 262

2.本然之气(天然质料)为阴为潜能 264

3.本然之气(天然质料)为实有的 266

三、理——本形 268

1.理的意义 268

2.理为阳为现实 270

3.“理”无增损、无多少 271

4.理只有一个 272

5.理是否可以分裂 274

6.理与气合成物性 276

四、复杂物体 277

1.化合物 279

2.天然无机体 282

3.有机体的单体 285

第二章 论物性与质量 289

一、物性 289

1.物之所以为物 290

2.物之动静之理 292

3.物性的功用 295

二、质量 297

1.质量的定义 297

2.质量的精髓 300

3.质量和量的分别 302

4.体积—连续的质量 304

5.数目的意义 307

第三章 空间与时间 313

一、空间 313

1.位置 314

2.空间 319

3.空间的意义 326

4.内在空间的意义 328

二、时间 330

1.哲学家的意见 330

2.时间的意义 333

第四章 论变化 349

一、变化的意义 349

1.变化是什么 349

2.变化的种类 352

二、运动 355

1.运动是什么 355

2.运动的原则 358

三、生灭 361

1.生灭的意义 361

2.生灭的原则 362

四、变更 364

1.变更的意义 364

2.变更的种类 365

五、自然界的变化 367

1.物体的变化 367

2.自然法—天理 370

第五章 论宇宙 375

一、宇宙的意义 376

1.宇宙的意义 376

2.宇宙构造的学说 378

3.天文学的宇宙观 382

二、宇宙变易说 383

1.希腊的宇宙变易说 383

2.印度的宇宙变易说 384

3.道家的宇宙变易说 385

4.儒家的宇宙变易说 389

5.天文学的星云论 394

三、宇宙的哲学问题 396

1.宇宙是不是无限的? 396

2.宇宙是不是永久的呢? 398

3.宇宙是否自有的? 401

第三编 心理学 407

第六章 论生命 407

绪论 407

一、生命的意义 410

1.普通人的意见 412

2.古代哲学家的意见 413

3.近代哲学家的主张 414

4.现代哲学家的主张 418

5.我们的主张 422

二、生命的由来 429

1.古代学者的主张 430

2.中国学者的主张 430

3.近代学者的主张 433

4.现代学者的主张 434

第七章 论生物 439

一、有机体 440

1.有机体的意义 440

2.有机体乃是一个完善的单体物 441

二、生魂 447

1.生魂的意义 447

2.生魂的特性 449

三、生物的生活 454

1.植物的生魂具有营养生活的能力 454

2.生物有营养、发育和生殖的活动 455

第八章 感觉生活 461

一、感官 462

1.感官的共同性质 463

2.感官的组织 472

3.觉魂 477

二、天然动作 480

1.天然冲动 481

2.良能 483

3.习惯 486

三、感觉 488

1.感觉与知觉 488

2.知觉的区分 491

3.知觉的成素 493

4.知觉在心理方面的作用 499

5.知觉的性质 504

四、内部感觉 509

1.综合感 510

2.想像 511

3.记忆 513

4.利害感 516

第九章 理智生活 519

一、理智 520

1.人有理智 520

2.理智的性质 523

3.理智的对象 530

二、知识 534

1.观念的由来 534

2.观念 538

3.观念的价值 539

三、意识 547

1.意识的意义 547

2.意识的特点 549

3.无意识的动作和潜意识 553

四、思维与语言 555

1.评判 556

2.思维 558

3.语言 562

第十章 情意生活 569

一、感触 570

1.感触的意义 570

2.感触和神经的关系 572

3.感触为天生能力 572

4.动物有情感 574

二、情 576

1.情的意义 576

2.情的性质 579

3.感情的区分 580

4.欲 581

5.情绪 582

三、意志 588

1.意志的意义 588

2.意志的性质 591

3.自由 594

第十一章 论人 605

一、心灵或灵魂 606

1.心灵或灵魂的意义 606

2.人有灵魂 609

3.灵魂的性质 614

二、人格 616

1.人 616

2.人格 618

3.我 621

三、人的由来 624

1.进化论 624

2.生物来自生物 625

3.生物的基本种类,不能由进化而来 627

4.人不能由生物进化而来 629

形上学 631

绪论 631

论形上学 631

一、形上学在中国哲学上的意义 631

1.儒家 631

2.道家 634

3.佛学 635

二、形上学在西洋哲学上的意义 636

1.古希腊哲学 636

2.中古哲学 638

3.近代哲学 640

4.当代哲学 642

三、形上学的意义 643

1.意义 643

2.形上学的可能 645

3.形上学的特性 647

4.形上学的区分 649

第四编 知识论 653

第一章 知识论 653

一、知识论 653

1.知识论的意义 653

2.知识论的学说 656

二、怀疑论 657

1.道家怀疑论 658

2.佛教怀疑论 662

3.希腊怀疑论 664

4.怀疑方法论 667

5.近代怀疑论 669

三、实在论 671

1.儒墨的实在论 672

2.亚立斯多德的实在论 673

3.圣多玛斯的实在论 675

4.士林哲学的实在论 677

5.非正规的实在论 679

四、相对论(广义) 684

1.唯物实征论 685

2.唯心论 692

3.目前的现象论 696

第二章 知识论的方法 709

一、怀疑论不合理 711

1.怀疑论的学说不能成立 711

2.绝对的怀疑方法论也不合理 713

3.有限度的怀疑方法为合理的方法 716

二、唯心论不能解决知识问题 718

1.主体和客体的问题 719

2.康德唯心论否定认识能力 720

3.黑格尔唯心论为一空想 721

4.唯心论对于知识论的贡献 722

三、唯物实征论限制了人的知识,摧毁了哲学 723

1.认识能力不能限于物质现象以内 724

2.人的知识不限于物质现象 725

3.实征论对于知识论的贡献 727

四、实在论研究知识价值的方法 727

1.知识的价值不能用证据去证明 728

2.认识力的价值可以加以说明 730

3.人的知识以感觉为基础,升到高深的抽象理论 732

4.我们可以指定认识真理的条件 734

第三章 论知识 737

一、人有致知的本能 738

1.感官具有认识对象的本能 739

2.理智具有认识对象的本能 746

二、抽象的共名 754

1.是不是有共名之实? 757

2.共名之实是不是实在的物体? 761

3.共名之实究竟是怎样存在 766

三、形上原理 770

1.最基本原理不能有证明 771

2.最基本原理来自经验 772

3.最基本原理(第一原理)有绝对的普遍性 774

第四章 论真理 779

一、真理的可能性 779

1.真理的意义 779

2.真理的可能 784

3.真理何在 786

二、真理的标准 790

1.确实 790

2.明显 793

三、真理的特性 795

1.真理为理则的关系 795

2.真理的客观性 797

3.真理的绝对性 800

4.人类真理的界限 803

第五编 本体论 809

第五章 论“有” 809

绪论:形上学的本体论 809

1.本体论的意义 809

2.研究本体论的方法 811

一、中西哲学对于“有”的主张 813

1.中国哲学 815

2.唯物实征论 818

3.唯心论 823

4.存在论 834

5.实在论 837

二、有的意义 843

1.有 843

2.物 845

3.什么可称为“有”、“在”? 846

4.有的类似性 849

5.无 850

三、有的区分和特性 853

1.有的区分 853

2.有的特性 856

四、有之所以为有 860

1.有是实有体 860

2.实有体之“有”,由性和在而成 862

3.“性”和“在”的分别 864

4.性和在的结合须有因 868

5.绝对现实是唯一的 869

6.个体之成因 870

7.同一律(相等律)和矛盾律 872

第六章 “有”的区分 877

一、自立体和依附体在实际上互有区别 877

1.自立体和依附体在实际上互有区别 878

2.自立体和依附体的意义 881

3.依附体的区分 885

二、论现实与潜能 892

1.现实与潜能的意义 892

2.现实和潜能的关系 896

3.现实和潜能在实际上有区分 900

4.变易 902

第七章 论行 907

一、行的意义 908

1.哲学家的观点 908

2.行的意义 914

3.行的优越点 920

二、行的原则 924

1.由“能”到“行”,必有发动之行—能不能自动 925

2.行之根本 927

3.宇宙万物之行只能达到物之为物 929

4.一物之成必有其因 930

第八章 论因 933

一、因的意义及区分 933

1.因的意义 933

2.因的区分 936

二、四因 937

1.质料因素 937

2.理论因素 939

3.动因 940

4.动机 941

三、因果律 943

1.因果律的意义 944

2.因果律的争论 947

3.因与果的关系 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