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1
图表 3
大事记 3
附:剧种表 6
剧种分布图 7
演出场所分布图 8
第五节 上党梆子 9
第四节 豫剧 9
第三节 二夹弦 9
第二节 京剧 9
第一节 怀剧 9
第一章 剧种 9
志略 9
第六节 曲剧 10
第七节 来修武演出过的剧种 10
第二章 剧目 10
第一节 古装剧目一览表 11
第二节 朝代不明的古装剧目 22
第三节 现代剧目一览表 24
第四节 代表剧目梗概 27
第五节 汇演获奖录 29
附:个人获奖录 31
第六节 创作剧目表 31
第三章 音乐 33
第一节 京剧 33
第二节 豫剧 35
第三节 怀剧 40
第四节 曲剧 41
第五节 二夹弦 43
第六节 曲牌选例 45
第七节 乐位变化图 49
附:豫剧团音乐设计人员表 51
豫剧团琴师表 51
豫剧团鼓师表 51
第四章 表(导)演艺术 52
第一节 概述 52
第二节 行当 52
第三节 表演 52
第五节 导演 53
第四节 特技 53
附:修武县豫剧团导演表 54
第六节 选例 55
第五章 舞美 56
第一节 舞台装置 56
第二节 灯光电器 56
第三节 布景 56
第四节 化装与服饰 56
附:豫剧团舞美人员表 57
第一节 戏班 58
第六章 机构 58
附:建国前全县戏曲班社一览表 59
第二节 戏校 61
第三节 业余剧团 61
附:建国后全县业余剧团一览表 62
第四节 半职业剧团 64
第五节 业余京剧爱好者协会 64
第六节 专业剧团 64
第七节 剧目创作组 68
第五节 大礼堂 71
第四节 公园舞台 71
第六节 人民戏院 71
第七章 演出场所 71
第三节 西门小戏院 71
第二节 白衣寺戏棚 71
第一节 衙门里戏棚 71
第七节 全县农村简易剧场一览表 72
第八节 修武县影剧院 72
附:全县影剧院一览表 73
外来演出一览表 74
第八章 演出习俗 76
第一节 破台 76
第二节 拜访 76
第三节 打闹台 76
第四节 垫戏 76
第五节 打炮戏 76
第六节 堂戏 76
第七节 对台戏 76
第十三节 地方忌讳 77
第十二节 舞台分工 77
第十四节 戏班分红 77
第八节 还愿戏 77
第十节 学艺合同 77
第九节 反串戏 77
第十一节 演戏合同 77
附:古庙会一览表 78
第三节 演出说明书 80
第五节 斗水戏楼 80
第四节 茶棚戏楼 80
第二节 “兴安村”戏箱 80
第一节 金代石刻杂剧图 80
第九章 戏曲文物 80
第六节 大东村戏楼 81
第七节 崔庄戏楼 81
第八节 横河戏楼 81
第九节 岭后戏楼 81
第十节 黑岩戏楼 81
附:全县已毁古戏楼一览表 82
第五节 台上与台下吵架 83
第四节 县长爱剧团 83
第六节 真枪实弹作道具 83
第一节 丸子称小改 83
第三节 台下女儿台上娘 83
第二节 猴子下台 83
第十章 轶闻趣事 83
第七节 演员丧母哭滚白 84
第八节 哑巴演员 84
第九节 女演员剧终生子 84
第十节 姜桂枝串唱佘太君 84
第十一节 祖先牌位挂剧照 84
第十二节 承审爱演戏 84
第十三节 东关火神庙及戏楼的来历 84
第十四节 台上真比武 84
第十五节 临危救戏 85
第十六节 “佛爷庙”戏楼的传说 85
第十一章 专语 86
第一节 行语 86
第二节 术语 86
第三节 谚语 87
修武县人民豫剧团整顿提高草案计划 89
修武县人民公社怀剧团59年工作总结 89
第十二章 戏曲文摘 89
修武县人民剧院关于剧院的几项规定的请示报告 91
修武县文化馆关于对农村业余剧团情况的初步了解 91
修武县文教科、劳动科文件 92
《新花》创刊号上对《见面》的评论 93
中央广播电台广播《见面》 95
《河南日报》上对《见面》的评论 95
关于成立修武县李万公社二夹弦半职业剧团的请示报告 96
关于林国太同志复职的请示报告 96
关于安置林国太同志工作的批复 96
通知 97
关于要求县财政解决豫剧团财政补贴的请示 98
关于成立春节文艺宣传活动小组的通知 98
1986年春节戏曲大奖赛评比结果 99
李守令 100
刘玉珍 100
许慧珍 100
张巨安 100
第一章 传记 100
人物 100
乔庆云 100
李松山 101
郝建秋 101
何利清 101
侯同勋 101
崔福令 101
原恒昌 101
第二章 简介 101
李香兰 102
赵柱臣 102
梁冰 102
范迎全 102
侯亮 103
陶渊平 103
吕化阳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