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7
第一编 地理 地质 人口第一章 建置沿革 35
第一节 位置 35
第二节 区域 35
第三节 沿革 36
第四节 行政区划 39
第五节 城市 49
第六节 镇、乡、村 49
第二章 自然环境 67
第一节 地质、矿藏 67
第二节 地形、地貌 71
第三节 气候、物候 74
第四节 水文 79
第五节 土地、土壤 86
第六节 野生动、植物 94
第七节 自然灾害 98
第八节 旅游资源 105
第三章 人口 107
第一节 人口发展及分布 107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流动 110
第三节 人口结构 111
第四节 人口控制 119
第二编 基础设施与知识经济第一章 水利 123
第一节 水利工程 124
第二节 水资源利用 143
第三节 水土保持 149
第四节 管理 150
第二章 交通 152
第一节 道路 155
第二节 桥梁、隧道 159
第三节 公路运输 164
第四节 交通管理 167
第五节 铁路 169
第三章 邮电 170
第一节 机构 172
第二节 邮政 173
第三节 电信 176
第四节 管理 180
第四章 电力 182
第一节 自办发电 183
第二节 电网建设 183
第三节 电力供应 185
第四节 电力管理 185
第五章 城乡建设 187
第一节 县城建设 189
第二节 市政管理 197
第三节 房产管理 199
第四节 乡村建设 200
第五节 建筑施工 200
第六节 环境保护 201
第七节 土地管理 202
第八节 管理机构 203
第六章 科学技术 203
第一节 组织体系 204
第二节 科技队伍 204
第三节 科学研究 206
第四节 科普活动 209
第五节 气象观测 209
第三编 农业 211
第一章 综述 211
第一节 历史发展 211
第二节 生产关系变革与调整 219
第三节 综合农业区划 227
第四节 大农业结构 230
第五节 农村收益分配 231
第二章 种植业 232
第一节 概况 232
第二节 耕地 240
第三节 种类与品种 243
第四节 耕作制度 253
第五节 栽培技术 258
第六节 植物保护 265
第七节 农业机械 268
第三章 林果业 275
第一节 林业资源 275
第二节 植树造林 278
第三节 果园 282
第四节 林业科技 284
第五节 林业管理 287
第四章 畜牧水产业 287
第一节 饲料饲草资源 288
第二节 畜禽品种与改良 292
第三节 畜禽饲养 295
第四节 畜禽防疫灭病 302
第五节 水面养殖 305
第六节 管理机构 305
第四编 工业与乡镇企业第一章 工业 307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07
第二节 经济体制 310
第三节 工业门类 327
第四节 重点企业与产品 342
第五节 经营管理 348
第二章 乡镇企业 350
第一节 企业形式 352
第二节 产业结构 359
第三节 企业管理 367
第五编 商业 369
第一章 综述 369
第二章 个体、私营商业 378
第三章 国营及供销社商业 384
第一节 生产公司 387
第二节 副食公司 388
第三节 土产公司 388
第四节 棉麻公司 389
第五节 百货公司 390
第六节 食品公司 391
第七节 糖酒公司 392
第八节 五金公司 393
第九节 饮食服务公司 393
第十节 石油公司 394
第十一节 烟草公司 395
第十二节 医药公司 395
第四章 粮食 398
第一节 粮食机构沿革 399
第二节 粮食购销 400
第三节 粮食储运 406
第四节 粮食加工 407
第五章 物资供销 40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08
第二节 经营方式 408
第三节 主要物资经营 409
第四节 物资储运 409
第六章 对外贸易 416
第一节 外贸商品 417
第二节 出口企业 421
第三节 出口基地 422
第四节 经营体制 423
第五节 外贸机构 423
第六编 财税金融第一章 财政 425
第一节 体制变化 425
第二节 财政收支 427
第三节 管理与监督 441
第四节 机构设置 448
第二章 税务 448
第一节 概况 448
第二节 农业税 451
第三节 工商各税 457
第四节 税收减免及三资企业优惠政策 466
第五节 税源培养 468
第六节 税收征管 468
第七节 税务机构 471
第三章 金融 473
第一节 金融体系 473
第二节 货币 475
第三节 储蓄存款 482
第四节 贷款 485
第五节 农村信用 491
第六节 金融管理 492
第七节 保险 493
第七编 经济综合管理第一章 计划管理 49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97
第二节 管理体制 497
第三节 计划编制及执行情况 498
第四节 分类计划管理 503
第二章 统计管理 50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05
第二节 统计内容 506
第三节 咨询、服务与监测 509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510
第一节 机构沿革 510
第二节 市场管理 511
第三节 企业登记管理 515
第四节 个体工商业管理 519
第五节 经济检查 522
第六节 合同、商标、广告管理 523
第四章 物价管理 52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27
第二节 商品价格管理 528
第三节 服务行业收费管理 531
第四节 物价测报 532
第五节 物价检查 532
第五章 标准计量管理 53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33
第二节 计量管理 534
第三节 质量监督 536
第四节 标准化管理 536
第六章 审计管理 53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37
第二节 审计工作 537
第八编 政党群团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543
第一节 革命斗争史 543
第二节 组织发展史 549
第三节 思想建设 566
第四节 历次代表大会 569
第五节 统一战线 571
第六节 纪律检查 572
第七节 历次政治运动 577
第八节 主要领导活动及决策 581
第二章 群众团体 587
第一节 工人团体 587
第二节 共青团 590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591
第四节 农民组织 593
第五节 工商业联合会 593
第六节 科学技术协会 594
第七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594
第八节 医药卫生团体 595
第三章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 595
第一节 组织机构 595
第二节 主要活动 596
第九编 政权 政协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597
第一节 代表的产生 597
第二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与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598
第三节 人大常委会 601
附 县议会 604
第二章 政府 605
第一节 县级政府 605
第二节 区、乡(镇)、村政权 620
第三节 政务辑要 623
第三章 政治协商会议 627
第一节 常设机构 627
第二节 历届委员会 628
第三节 主要活动与工作 629
第十编 政务综合管理第一章 劳动人事 633
第一节 组织机构 633
第二节 干部 633
第三节 职工 637
第四节 工资、奖金和福利 641
第二章 民政 645
第一节 机构设置 645
第二节 优待抚恤 645
第三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650
第四节 社会救济 650
第五节 社会福利 652
第六节 婚姻登记 654
第七节 殡葬改革 655
第三章 扶贫 655
第一节 组织机构 655
第二节 扶贫资金 656
第三节 扶贫物资 659
第四节 监督机制 659
第五节 各界扶贫活动 660
第六节 科技扶贫 661
第七节 激励及考核机制 661
第八节 优惠政策 661
第九节 脱贫出列 662
第四章 信访·侨务·宗教·地名 664
第一节 信访 664
第二节 侨务 664
第三节 宗教 664
第四节 地名 665
第十一编 公检法司第一章 公安 667
第一节 机构 667
第二节 治安管理 668
第三节 户籍管理 672
第四节 交通管理 672
第五节 消防 673
第六节 监所管理 674
第七节 出入境管理 674
第八节 打击刑事犯罪 675
第二章 检察 684
第一节 检察机构 684
第二节 刑事检察 685
第三节 贪污贿赂检察 687
第四节 法纪检察 689
第五节 监所检察 689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690
第七节 民事行政检察 692
第三章 审判 695
第一节 审判机构 695
第二节 审判制度 697
第三节 刑事案件的审判 699
第四节 民事案件的审判 700
第五节 经济案件的审判 701
第六节 行政案件的审判 702
第七节 执行工作 702
第八节 申诉复查 703
第九节 司法警察 704
第十节 法院设施 704
第四章 司法 705
第一节 机构设置 705
第二节 律师事务所 705
第三节 公证 706
第四节 民事调处 706
第五节 法律宣传 706
第十二编 抗日斗争第一章 创建抗日根据地 709
第一节 根据地的开辟 709
第二节 根据地的巩固 714
第三节 根据地的发展 725
第二章 双方军事力量 730
第一节 抗日武装 730
八路军一一五师骑兵营(晋察冀军区骑兵团) 731
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第十大队 732
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二营(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第二团) 736
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第二游击支队(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第七区队) 736
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云彪游击支队 737
县大队 738
民兵、游击队 738
第二节 日伪武装 739
附 境内日军炮楼及兵力分布情况 740
第三章 武装斗争 742
首战望都城 742
三次反围攻 742
1941年反扫荡 743
1943年春季反扫荡 753
1943年秋季反扫荡 755
一打完县城 757
二打完县城 758
三打完县城 758
地道战 759
地雷战 761
游击战 762
麻雀战 764
破袭战 765
平原游击队 766
保定外围神八路 768
敌后武工队 769
里应外合夺炮楼 770
大反攻 772
第四章 抗日活动 774
妇女模范县 774
抗战时期的少年儿童 777
政治攻势 779
两面政权 781
抗战时期的文化活动 781
抗战时期的游击高小 783
抗战时期的医疗卫生 785
白求恩在完县 786
日本反战同盟在完县 788
第五章 人民奉献 789
民族小英雄王璞 790
刘胡兰式女英雄张玉亭 790
宁死不屈的王桂仙 792
战斗英雄冯振民 794
炮楼边上的女支书徐振英 795
忍辱负重的敌工干部李克勇 798
望定县人民好县长 800
应县人民的好书记 801
繁峙支队政委陈玉田 801
一门忠烈孙韵桥 802
战斗到最后一息的郭志杰 802
献身抗日的大家闺秀齐洁民 803
郝秀芬舍女保乡亲 804
桃尔舍命保茜茜 804
钢铁堡垒户薛兰英 805
第六章 日伪暴行 807
常庄惨案 807
野场惨案 809
其他暴行 811
第十三编 军事 815
第一章 兵役 815
第一节 清代兵役制 815
第二节 民国兵役制 815
第三节 日伪兵役制 815
第四节 人民兵役制 815
第二章 地方武装 816
第一节 清代地方武装 816
第二节 民国初至抗战前地方武装 817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地方武装 817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地方武装 818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武装 819
第三章 驻军 825
第一节 清代驻军 825
第二节 民国初至抗战前驻军 825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驻军 826
第四章 民兵 827
第一节 组建与发展 827
第二节 训练与教育 829
第三节 主要活动 830
第五章 兵事 831
第一节 古代兵事 831
第二节 近代兵事 832
第三节 现代兵事 833
附一 门连驹武装团伙 833
附二 赵海龙土匪武装 836
第十四编 文化 839
第一章 教育 839
附:古代教育 839
第一节 幼儿教育 842
第二节 小学教育 842
第三节 中学教育 844
第四节 职业教育 847
第五节 社会教育 849
第六节 教师和学生 850
第七节 教学研究 854
第八节 考试制度 855
第九节 教育经费 857
第十节 捐资助教 858
第十一节 教育方针 860
第十二节 教育机构 861
第二章 文化艺术 862
第一节 文化馆站 862
第二节 文艺团体 863
第三节 民间文艺 864
第四节 文化创作 865
第五节 民间文学 867
第六节 图书档案 873
第七节 广播影视 875
第八节 文物 879
第九节 旧志文摘 881
第十节 管理机构 891
第三章 卫生 892
第一节 卫生行政机构 892
第二节 医疗机构 892
第三节 医疗进步 896
第四节 卫生防疫 904
第五节 妇幼保健 906
第六节 医疗队伍 906
第七节 医疗制度 909
第八节 医政和药政管理 910
第四章 体育 912
第一节 群众体育 912
第二节 学校体育 914
第三节 体育竞赛 915
第四节 体育队伍 917
第五节 人才培养与输送 917
第六节 机构与经费 918
第十五编 社情 民俗第一章 居民生活 919
第一节 农民生活 919
第二节 职工生活 924
第二章 婚姻家庭 926
第一节 婚姻 926
第二节 家庭 927
第三章 习俗 928
第一节 生活习俗 928
第二节 婚嫁习俗 931
第三节 丧葬习俗 932
第四节 礼仪 933
第五节 禁忌 934
第六节 岁时节令 935
第七节 美德良风 938
第八节 陋习 939
第九节 商幌市声 940
第十节 游艺活动 940
第十一节 称谓 941
第十二节 人名 941
第四章 方言 942
第一节 语音 942
第二节 语汇 945
第五章 谚语、歇后语 951
第一节 谚语 951
第二节 歇后语 952
第十六编 人物 955
第一章 烈士英名录 955
第二章 人物传 1014
第一节 古代人物 1014
第二节 近现代人物 1020
第三节 客籍人物 1044
第三章 人物简介 1047
第一节 党政军领导干部 1047
第二节 专家、学者、社会名人 1063
第四章 人物名录 1080
第一节 劳模、先进人物表 1080
第二节 县团以上党政军干部人名录 1082
第三节 金元明清科第题名录 1096
编后记 1099
各科局编写及供稿人名单 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