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文化》PDF下载

  • 购买积分:2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天瑜,林干总主编;穆鸿利主编
  • 出 版 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31152436
  • 页数:112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传统所形成的地域论述了松辽文化。内容包括:松辽文化释名、地域范围、文化内涵、文化分期、文化特征、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对松辽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了缕析,揭示了松辽文化在构筑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传统特征,对当今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第一章 鸟瞰松辽大地——孕育松辽文化的地理环境 1

第一节 山环水绕通四邻——地域与环境 3

第二节 黑土地的脊梁——山脉、丘陵与平原 4

一 连绵兴安岭,巍峨长白山——松辽的山脉 5

二 逶迤腾细浪,分布辽西东——松辽的丘陵 7

三 沃野平如砥,富饶米粮仓——松辽大平原 9

第三节 黑土地的血脉——江河与湖泊 10

一 滚滚松花江,滔滔辽河水——松辽的江河 10

二 平似镜泊,静如天池——松辽的湖泊  13

第四节 金海岸边撒珍珠——海岸与岛屿 15

一 其直如线弯似钩——从鸭绿江口至山海关头的沿海地貌 15

二 劈开黄、渤二海的利剑——辽东半岛  16

三 大珠小珠落玉盘——长山群岛 17

第五节 壮观的“三维”图景——气候、土壤和植被 17

一 寒暖分明——松辽地区的气候 17

二 土黑壤肥——松辽地区的土壤 19

三 林茂草丰——松辽地区的植被  20

第六节 丰厚的宝藏——松辽地区的物产资源  21

一 油浪翻滚,乌金闪亮——非金属矿产资源 21

二 铁水奔流,钢花飞溅——金属矿产资源 22

三 水能电力,舟楫鱼虾——水利、水产资源 22

四 东北“三宝”,名扬四海——野生动、植物资源 22

五 粮肉菜果,香飘天下——人工种植、养殖动植物资源 25

第七节 母亲的胸襟——地理环境孕育的松辽地域文化 27

第二章 谱写黑土地的乐章——松辽各民族经济文化类型 29

第一节 弓箭网钩“二重奏”——渔猎采集经济文化类型 31

一 密林深处是我家——山林狩猎型经济文化  31

二 河畔江边任我走——河谷渔捞型经济文化  39

第二节 马鞭穹庐“小夜曲”——畜牧经济文化类型 44

一 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原游牧型经济文化  44

二 村边宅前数豕犬——丘陵畜养型经济文化  52

第三节 锄镰犁耙“大合唱”——北方旱田农业经济文化类型 56

一 从刀耕火种到牛犁垄播——先秦至秦汉时期农业 56

二 “辽东赤粱”与“卢城之稻”——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农业 59

三 麦翻金浪稻菽丰——辽金元时期农业  62

四 屯田招垦种粮棉——明清时期农业 65

第三章 松辽自古属中华——历朝对东北的经略与疆域沿革 69

第一节 松辽大地开新宇——先秦时期 73

一 松辽地区设州始于唐虞 73

二 肃慎贡楛矢石砮接受周朝册命 74

三 箕氏朝鲜同中原的关系 75

四 燕拓东北与三郡设置 77

第二节 一统江山入版图——秦汉时期 78

一 秦灭燕统一东北 78

二 汉武帝灭卫氏朝鲜置四郡 80

三 公孙度据辽东 84

第三节 东临碣石有遗篇——魏晋南北朝时期  86

一 曹魏在东北的经略 86

二 西晋对东北的管辖 87

三 鲜卑的崛起与前燕建国 88

四 北朝与东北各族的关系 92

第四节 攻灭不臣抚海东——隋唐时期 94

一 隋讨高句骊 94

二 唐太宗亲伐高句骊 95

三 安东都护府的设置 98

四 渤海国接受唐朝册封 99

第五节 松辽大地起宏图——辽金元时期 101

一 辽朝崛起于松漠 101

二 辽统一东北各族 102

三 辽朝东北的建置 104

四 金朝对东北的严密管辖 106

五 蒙元统治下的辽阳行省 110

第六节 天朝大国一统天下——明清时期 116

一 明初经略辽东与辽东都司的设立 116

二 明初招抚黑龙江下游各族与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119

三 清初、中叶东北的建置与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 121

第七节 沙俄鲸吞大片领土——近代东北疆域的变化 123

一 沙俄鲸吞东北大片领土 123

二 民国时期的东北 125

第四章 其来有自,世代相承——松辽地区各族源流与分布 127

第一节 在遥远的时代和遥远的地方——先秦时期的民族分布 131

一 商之先民和孤竹、令支、屠何、山戎、箕族和嵎夷 131

二 发、槀离、?貊 132

三 肃慎 132

第二节 与祖国大家庭一起繁荣——秦汉时期 133

一 东?与沃沮 133

二 东胡、乌桓与鲜卑 135

三 挹娄 137

四 夫馀、高句骊 138

第三节 走上发展与融合的道路——魏晋南北朝时期 141

一 夫馀族的衰亡及其遗族豆莫娄 142

二 高句骊的发展与灭亡 144

三 勿吉诸部 145

四 室韦、地豆于、乌洛侯 147

第四节 心向中原慕华风——隋唐时期 148

一 靺鞨 148

二 渤海族 150

第五节 争向文明同迈进——辽金时期 152

一 契丹族 153

二 汉族 156

三 奚族 157

四 渤海族 157

五 女真族 159

六 室韦诸部 167

七 乌古、敌烈、阻卜 168

第六节 发展与融合共存——元明时期 169

一 蒙古族 169

二 女真族 172

三 水达达、兀者、乞列迷与骨嵬等族 175

四 汉族 177

第七节 君临万邦统九州——清及民国时期  179

一 满洲族 179

二 东部蒙古 181

三 达斡尔族 183

四 鄂温克族 185

五 鄂伦春族 186

六 赫哲族 188

七 锡伯族 189

八 回族 191

九 朝鲜族 195

十 柯尔克孜族 200

第五章 因俗而治,兼收并蓄——松辽各族政权的制度文化 203

第一节 夫馀国君王与诸加制 205

第二节 高句骊国王世袭制与职官食邑制 207

第三节 乌桓、鲜卑邑落大人制 209

第四节 前燕诸军营户制 210

第五节 渤海国的仿唐诸制 211

一 品阶制度 211

二 职事官与散位相分离的职官制度 211

三 勋爵制度 212

四 地方行政五京制 213

第六节 辽朝富有民族特色诸制 214

一 斡鲁朵制 214

二 北南面官制 215

三 四时捺钵制度 217

四 头下军州制 218

第七节 金朝特有的军政制度 219

一 勃极烈制 219

二 猛安谋克制 220

第八节 清朝特有的制度 221

一 后金八旗制 221

二 旗民二重制 222

三 盛京五部制 224

第六章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松辽地区的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文化 227

第一节 从茹毛饮血时代走来——旧石器时代文化 229

第二节 精美的陶器和玉器相辉映——新石器时代文化 235

一 小朱山、后洼文化—辽东半岛 235

二 新乐文化——沈阳地区 237

三 查海、红山文化——辽西地区 238

四 臭李崴子、大朱仙沟遗址——鸭绿江右岸地区 245

五 南团山遗址——图们江左岸地区 246

六 二道岭子、星星哨、左家山遗址——吉长地区 247

七 昂昂溪文化——松嫩平原 247

八 新开流文化——三江平原 248

九 亚布力、莺歌岭遗址——牡丹江绥芬河地区 249

十 松辽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特点 251

第三节 迈入文明的门槛——青铜文化 254

一 夏家店下层文化、魏营子类型——辽西地区 255

二 弯柳街、凉泉遗址——辽北地区 260

三 马城子文化——辽东地区 264

四 双陀子文化——辽南地区 265

五 西团山文化——吉长地区 267

六 白金宝、汉书遗址——松嫩平原 269

七 夏家店上层文化、大兴安岭遗存——晚期青铜文化  274

八 具有青铜短剑特征的青铜文化  277

九 辽东半岛石棚 279

第七章 叹为观止的伟大工程——松辽地区的长城与都城 281

第一节 巍峨长城,不朽丰碑 283

一 燕、秦、汉长城  283

二 西晋、北齐、北周长城 290

三 隋、唐时期长城  292

四 辽、金长城 293

五 明代长城 297

六 清柳条边  299

第二节 都城壮丽,耀古铄今 300

一 高句骊的都城  301

二 渤海的都城 305

三 辽的都城  307

四 金的都城 309

五 后金的都城 310

第八章 陵园寺塔青山幽——松辽地区的名胜古迹 313

第一节 石窟塔寺,胜迹名园 315

一 钟灵毓秀,名山胜迹 315

二 鬼斧神工,造像佛窟  318

三 各擅胜境古寺观  322

四 高塔入云响风铃 328

第二节 地下世界,人间缩影  332

一 战国、汉、魏晋墓葬 333

二 高句骊、渤海墓葬  336

三 辽、金、元墓葬  340

四 明、清墓葬 347

第三节 石上文字,历史见证  351

一 魏、晋至唐石刻  351

二 辽、金、元碑刻  355

三 明、清碑刻 359

第九章 花样翻新的生活方式——松辽各族的衣、食、住、行文化生活 363

第一节 彩衣秀发竞争妍——服饰文化 365

一 裙袍鞋帽特色异 365

二 三尺青丝变化多 388

第二节 粗蔬佳肴品味长——饮食文化 399

一 山珍河鲜俱佐餐——渔猎民族饮食文化 399

二 人仰乳酪习为常——游牧民族饮食文化 402

三 种类繁多讲烹调——农耕民族饮食文化 409

第三节 穴居宫阙天壤间——居住文化 420

一 非定居式住所 421

二 定居住所 426

三 宫室居 435

第四节 雪橇车船转运忙——舟车文化 438

一 雪地交通工具 439

二 水上交通工具 442

三 陆路交通工具 444

第十章 人类交际的工具和符号——松辽各族的语言和文字 455

第一节 ?貊族系的语言文字 457

第二节 满洲—通古斯语族 458

一 渤海族的文字 458

二 女真语和女真大、小字 460

三 满语和老、新满文 468

四 锡伯语和锡伯文 471

第三节 蒙古语族 472

一 契丹语和契丹大、小字 472

二 蒙古语和蒙古文字的变化 477

第四节 朝鲜语和朝鲜文 483

一 朝鲜语 483

二 朝鲜文 485

第五节 汉语、汉文 486

第十一章 质朴无华与异彩纷呈——松辽各族的婚俗 497

第一节 原始婚姻的历史脚步——隋唐以前  499

一 肃慎、勿吉、靺鞨、渤海的婚俗 499

二 夫馀、高句骊的婚俗 501

三 室韦的婚俗 502

第二节 制度严密,遗风犹存——辽金元时期  503

一 契丹的婚俗 503

二 女真的婚俗 507

三 蒙古的婚俗  512

第三节 繁文缛节,不忘传统——明清时期  514

一 满洲、赫哲、锡伯族的婚俗  515

二 鄂温克、鄂伦春族的婚俗  521

三 蒙古、达斡尔族的婚俗  525

四 朝鲜族的婚俗  528

五 回族的婚俗  529

第十二章 冥冥世界的景观——松辽各族的葬俗  531

第一节 慰藉亡灵的葬式 534

一 回归自然的天葬 534

二 尸置棚上的树葬  535

三 渴望光明的火葬  537

四 入棺归天的土葬  537

第二节 再现生前生活的葬俗  540

一 公共墓地与合葬墓 540

二 重视家族聚居的墓区 541

三 丰厚的随葬品与人殉 542

四 神秘的面具与网络 545

第三节 其乐融融的葬仪 547

一 简单而古朴的丧仪 548

二 护送灵柩归故里 548

三 举族奔丧大会亲族 549

四 剺面与烧饭 549

五 满洲族繁缛的丧仪 550

六 赫哲与鄂伦春人的葬礼 552

第十三章 华风有绪,众望所归——松辽各族的伦理道德与儒学 553

第一节 民风纯朴,忻慕纲常——伦理道德的变化 556

一 汉族的伦理道德 556

二 东胡族系的伦理道德 558

三 ?貊族系的伦理道德 565

四 肃慎族系的伦理道德 566

第二节 尊孔崇儒,弦歌边陲——儒学思想传入与发展 575

一 两汉时期儒家思想的传入 575

二 儒家经典传入高句骊 576

三 渤海国时儒家思想的普及 577

四 辽代儒学受到重视 578

五 金代尊孔崇儒成风  580

六 清代儒学正统地位在松辽地区的确立 583

第十四章 素描万民情态——松辽各族的人生礼仪  587

第一节 人之初始,礼繁仪缛  589

一 “再生”不亚于“初生”——契丹族的诞生礼 590

二 向神灵祈子——女真族的诞生礼 592

三 穹庐里的生命赞歌——蒙古族的诞生礼 594

四 悠车摇呀摇——满洲族人的诞生礼和成人礼 596

五 人生前程任抓取——朝鲜族的诞生礼 600

六 留不住的童年——汉族的诞生礼和成人礼  601

第二节 言行有度,好恶难限——禁忌与崇尚  602

一 贵少贱老——乌桓族的崇尚 603

二 “白”是生命之色——契丹族的崇尚  604

三 强壮勇武,信义节俭——女真族的崇尚  605

四 “火”是生命之本——蒙古族的禁忌与崇尚  605

五 忌吃狗肉——满洲族的禁忌与崇尚 607

六 尊崇山神——鄂伦春族的禁忌与崇尚  609

七 大自然的约束——达斡尔、鄂温克、赫哲族的禁忌  610

八 喜庆吉祥的“红色”——汉族的禁忌与崇尚  610

第三节 谦恭尊让,豪爽无拘——各族的交往礼仪 612

一 模仿汉礼——夫馀族的交往礼仪  613

二 叉手相揖亦成礼——契丹族的交往礼仪  613

三 妇女免跪拜——渤海人的交往礼仪  614

四 “执手”最为亲近——女真人的交往礼仪  614

五 热情好客——蒙古族的交往礼仪  615

六 “打千儿”后方可“问安”——满洲族的交往礼仪 616

七 尊老敬贤——朝鲜族的交往礼仪 618

八 为友谊而互助——达斡尔族的交往礼仪 619

九 礼下庶人家——汉族的交往礼仪 620

第十五章 含蕴百族风情——松辽各族的岁时节日  623

第一节 异族同风——各民族共有的岁时节日  625

一 喜庆热闹庆团圆——元旦 626

二 火树银花不夜天——元宵节 631

三 圈灰撒米祈丰年——填仓节 634

四 引龙灭虫宴亲朋——中和节 634

五 焚香射兔花煎游——上巳节 635

六 踏青禁火祀先贤——寒食、清明节 636

七 五色香汤浴佛祖——佛诞节 638

八 熏艾食粽系彩缕——端午节 640

九 祭亡百种喜迎送——中元节 641

十 花好月圆屠白犬——中秋节 642

十一 赏菊登高赛射虎——重阳节 643

十二 蒸冬消寒拜黑山——冬至节 644

十三 香粥醋蒜享战神——腊八节 645

十四 鞭牛催春备耕田——立春节 646

第二节 民族节令,异彩纷呈——各族特有的岁时节日 647

一 祭山祀神为争战——契丹族的烧甲节  647

二 此日窃物不为偷——女真族的放偷节  647

三 祈盼农牧双丰收——蒙古族的兴畜节与抹黑节 648

四 自然崇拜祭山神——蒙古族的塔克勒恩节 649

五 脱晦气与防窃贼——满洲族的走百病和照贼  649

六 一钵黏食祭祖先——满洲族的丰收祭祀节  650

七 满洲命名纪念日——当代满族特有的颁金节  650

八 难忘举族西迁日——锡伯族的怀亲节  651

九 浴发江边祈消灾——朝鲜族的流头节  651

十 屠牲竞技庆丰收——朝鲜族的嘉俳节  652

十一 农医宗教与传说——汉族特有的岁时节日 652

第十六章 虔诚崇拜,各有信仰——松辽各族的宗教信仰  657

第一节 扑朔迷离的原始信仰习俗  660

一 古老的祭坛 660

二 多神的自然崇拜 662

三 执著的图腾崇拜 670

四 虔敬的祖先崇拜  674

第二节 行走于神与人之间的使者——松辽各族普遍信仰的萨满 680

一 渤海国平民最早信仰萨满教 681

二 契丹人早期信奉萨满教 682

三 女真人很早就出现了职业萨满  683

四 东部蒙古族的萨满教  684

五 满洲族的堂子祭与家祭 686

六 赫哲族的萨满教派别  691

七 锡伯族早期信仰萨满教与上刀梯  693

八 鄂伦春族萨满神具与神歌 695

九 鄂温克族萨满的产生与法会  698

十 达斡尔族萨满法衣和神帽 699

第三节 灵魂不灭,诸教俱来——佛、道、伊斯兰、基督教相继传入松辽地区  702

一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702

二 道教的流行和新派的出现 719

三 伊斯兰教随回族传入松辽各地 724

四 基督教的传入与传播  726

五 朝鲜族的民族宗教信仰  731

六 柯尔克孜族的不同宗教信仰 737

第十七章 开启民智,育才兴邦——松辽地区的教育 739

第一节 萌芽初露——先秦两汉时期的教育  741

一 原始教育的萌芽  741

二 先秦时期的教育  742

三 秦汉时期的教育  744

第二节 蓓蕾怒绽——魏、晋、隋、唐时期的教育 746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松辽教育  746

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教育  747

三 隋唐时期的教育  749

四 渤海国的教育 751

第三节 枝繁叶茂——辽、金、元时期教育的发展 753

一 辽朝时的教育场所与科举 754

二 金朝时的教学形式与民族教育 757

三 元朝时官私学校及蒙古族教育 760

第四节 硕果飘香——明、清时期松辽教育的多样化 762

一 明朝时松辽的书院和学校 762

二 清朝时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765

三 明清时松辽满洲族的民族教育 768

第十八章 参天识地,巧手精工——松辽各族的科学与技术 771

第一节 探幽天穹,妙手悬壶——自然科学 773

一 数学 773

二 天文历法 775

三 地理学 778

四 医药学 778

第二节 平沙牛耕,软草名骥——农牧技术 782

一 农业技术 782

二 畜牧业技术 784

第三节 烈焰镔铁,三彩窑瓷——手工业技术  785

一 金属冶炼与制造技术 785

二 制瓷技术 790

第四节 古塔玲珑,殿宇轩昂——古建筑技术  793

一 古塔建筑技术 793

二 山城建筑技术 795

三 寺庙建筑技术 799

四 宫殿建筑技术 800

第十九章 雄健质朴,直抒胸臆——松辽各族的文学 803

第一节 古老而珍奇的神话传说 806

一 肃慎族系的三仙女传说 806

二 夫馀族因气而孕的神话 807

三 高句骊远祖朱蒙日照卵生的神话传说  808

四 契丹族“白马青牛”的传说 809

五 蒙古族起源神话 809

第二节 苍莽而朴直的英雄史诗 810

一 赫哲族的“伊玛堪”史诗 811

二 达斡尔族的英雄史诗《阿拉坦噶乐布尔特》  812

三 鄂伦春族的史诗《英雄格伯欠》 813

第三节 脍炙人口的叙事长诗 814

一 满洲族的《尼山萨满》 815

二 朝鲜族的《成主传》 816

三 达斡尔族的《开山的钥匙》 817

第四节 多姿多彩的歌谣 818

一 肃慎人伐木歌谣 818

二 高句骊人触景生情之作 819

三 渤海歌谣多为出使者所作 819

四 契丹歌谣时代特色鲜明 820

五 女真歌谣富有浓烈的本族语言特色  821

六 东部蒙古族的草原牧歌 823

七 满洲族内涵丰富的风俗歌谣 826

八 鄂温克、鄂伦春族描绘狩猎生活的歌谣 828

九 达斡尔、赫哲族描绘渔猎生活的歌谣 829

十 朝鲜族优美动听的情歌 831

第五节 刚健而典雅的诗词 832

一 北朝与高句骊的诗 833

二 唐代辽东诗与渤海诗歌 834

三 辽代契丹、汉人的诗词 837

四 金代女真、汉人文士的诗词 842

五 元代松辽各族诗词 854

六 明代辽东文士诗词 858

七 清代松辽各类文士的诗词 865

第六节 端庄朴实的散文 884

一 辽代的散文 885

二 金元时期的散文 886

三 明清时期的散文 890

第七节 饮誉文坛的小说名作 894

一 刘廷玑的小说理论著作《在园杂志》  895

二 佟世思的短篇小说集《耳书》 896

三 曹雪芹的杰作《红楼梦》 897

四 文康的《儿女英雄传》 899

五 近代松辽文学的主要成就 899

第二十章 完善机构,存史为鉴——松辽各族的史学 903

第一节 日臻完善的修史机构 906

一 契丹辽国史院和起居舍人院的设置  906

二 女真金史局与史官的设立 907

三 清代满洲贵族诸多修史机构 909

第二节 官私并重修史书 912

一 起居注 912

二 日历 913

三 实录 914

四 政书  917

五 方略 917

六 文集  919

七 传记 921

八 地方志 922

九 谱牒  928

第三节 重要史家和史著  930

一 契丹辽史家和史著 930

二 金代重要史家及史著 936

三 清代史家与史著 941

四 松辽各族史学的特点 947

第四节 近代东北边疆史地的研究 951

一 东北边疆学派创始人何秋涛 951

二 曹廷杰与东北边防名著 952

三 吴禄贞与《延吉边务报告》 953

四 金毓黻与《辽海丛书》 954

第二十一章 悠韵婉转,隽永丹青——松辽各族的艺术 957

第一节 绚丽多姿的歌舞 959

一 夫余歌舞  960

二 高句骊乐舞 961

三 渤海乐舞 965

四 契丹、女真歌舞  967

五 蒙古族歌舞 972

六 满洲族歌舞  975

七 其他少数民族歌舞 981

八 朝鲜族歌舞  982

九 汉族歌舞  989

十 各族歌舞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998

第二节 异彩纷呈的戏曲 1000

一 北曲与金院本  1000

二 朱赤温与二人转 1003

三 京剧、评剧的入乡随俗 1012

四 松辽曲艺的民族风韵 1016

第三节 源远流长的美术画卷 1020

一 装饰工艺 1020

二 建筑艺术 1023

三 雕塑与绘画 1029

四 名家辈出的书坛 1037

第二十二章 矫捷武勇,竞技娴熟——松辽各族的体育与游艺 1047

第一节 盘马弯弓善骑射 1049

一 ?貊系各族的骑射 1050

二 东胡系各族的骑射 1051

三 肃慎系各族的骑射 1055

第二节 精彩紧张的击鞠(马球)运动 1061

一 渤海国的马球比赛 1062

二 契丹族的马球运动 1063

三 女真族马球运动更盛行 1064

四 满洲族的马球运动 1065

五 足球运动 1066

六 其他球类运动 1067

第三节 技艺高超的马术和赛马 1069

一 蒙古族的赛马 1070

二 达斡尔族的赛马 1071

三 满洲族的骑马战和跳马 1072

四 鄂伦春族的赛马(耶路里得楞) 1073

五 鄂温克族的套马术 1074

第四节 花样翻新的冰雪运动 1074

一 北室韦的滑雪木板 1075

二 渤海人的滑雪板 1076

三 达斡尔族奇巧的肯骨楞 1076

四 赫哲人的“恰尔奇刻”和打爬犁 1076

五 鄂伦春族的皮爬犁 1077

六 鄂温克族的滑雪比赛 1078

七 满洲族人盛大的滑冰表演 1078

八 锡伯族的滑冰 1087

第五节 技巧与力的较量——角抵 1088

一 夫馀、高句骊族的角抵 1089

二 契丹族的角抵戏 1090

三 女真族的“跋里速戏” 1092

四 蒙古族的摔跤 1093

五 达斡尔族的摔跤 1094

六 满洲族的“布库” 1094

七 赫哲族的摔跤  1095

八 锡伯族的摔跤  1096

第六节 精彩绝伦的杂技 1096

一 汉代辽东汉人杂技百戏 1096

二 高句骊的杂技百戏  1099

三 辽、金时期的杂技百戏 1101

第七节 两军对阵战棋坪  1102

一 辽代的围棋、双鹿棋和民间棋类 1102

二 女真族的棋奕  1104

三 蒙古族的鹿棋与象棋  1105

四 满洲族的“满洲棋”  1107

五 鄂伦春族的围棋和将牌 1107

第八节 妙趣横生的游艺 1109

一 玩嘎拉哈游戏  1109

二 蒙古族投“布鲁” 1115

三 跑马城与撞拐  1116

四 老鹞子叼小鸡  1116

五 打瓦  1117

六 打马吊戏  1117

七 荡秋千  1117

八 踏跳板  1119

后记  1120

附录一 主要参考书目 1

附录二 本书作者简介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