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国的古都 1
宝贵的遗产 1
城市规划的杰作 3
绵延不绝的文化 4
第二节 古都与自然相结合的优良传统 6
第三节 长安、洛阳的历史地位和自然环境特征 9
长安、洛阳的历史地位 9
长安、洛阳的自然环境特征 15
关系紧密的东西两京 21
第二章 古都的选址 24
第一节 古都的自然环境 24
地势 25
山脉 25
河流 26
土壤 27
气候 27
第二节 古都选址的地理原则 28
择中 29
相土 31
形胜 32
交通 35
第三节 历代都城选址 38
“天下之中”营洛邑 38
从雍、栎阳到咸阳 45
“斗城”汉长安 47
“九六城”汉魏洛阳 50
六坡上的隋唐长安 52
第三章 古都的山-水-城格局 58
第一节 围绕关中的群山及其军事意义 58
第二节 隔水相望的丰镐 65
周人聚落的推移 65
跨越沣水的都城 67
第三节横跨渭水的咸阳 70
“渭水贯都,以象天汉”的宏伟规划 70
以咸阳为中心的庞大交通网 74
第四节 八水绕长安 78
长安八水 78
八水环绕的长安城和诸陵邑 79
第四章古都的水系 82
第一节汉长安的城市水系 82
以昆明池为中心的城市水系 82
城市水系的功用 86
第二节 谷水与汉魏洛阳 88
第三节 隋唐长安的城市水系 94
纵横交错的河渠 94
水系建设的得与失 98
第四节 洛水与隋唐洛阳 102
洛水贯都 103
以洛水为主干的城市水系 105
第五章 古都环境的美化 113
第一节 汉长安苑囿与城市环境 113
皇宫与园林相结合 114
上林苑——规模宏大的自然保护区 116
第二节 北魏洛阳的城市绿化 119
街市绿化 120
皇家宫苑 120
寺观园林 122
私家宅园 123
凝缩自然——北魏洛阳园林的特色和成就 123
第三节 隋唐长安的城市绿化 126
街道、沟渠绿化 127
皇宫、苑囿绿化 128
风景名胜曲江池 130
寺观、宅第绿化 131
第四节 唐代洛阳的桥景 133
第六章 古都的迁徙 137
第一节 早期民族、部落及其国都的频繁迁徙 138
第二节 盘庚迁殷 141
盘庚迁都的原因 141
殷墟的自然环境 142
殷都布局和环境治理 144
第三节 长安地区古都城址的迁移 149
第四节 洛阳历代城址的迁移 153
第七章 古都的衰落 156
第一节 长安地区古都的衰落 156
山崩川竭,亡国之征 156
环境恶化与水系变迁 157
长安帝王就食洛阳 167
第二节 洛阳的衰落 169
森林的破坏与河流的变迁 169
北宋以后洛阳的衰落 170
第三节 全国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转移 172
第四节 大运河与古都兴衰 177
第五节 当今古都环境的恶化 185
第八章 历史的启示——对古都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192
第一节 传统的自然观 192
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 193
和谐观念的产生 195
质朴的生态意识 203
与自然相和谐的建筑 206
第二节 古都结合自然的成功经验 208
城乡统一 208
规模适度 210
合理布局 211
因地制宜 212
融合自然 214
防灾减灾 217
象天法地 219
第三节面对古都与自然的失衡 223
第四节 从古都兴衰看人与自然 226
人与自然不可分割 227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扩展和深化 229
人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230
第九章 当代的思考——古都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32
第一节 走出理论与实践的误区 232
关于人地关系的争论 233
对自然资源的再认识 235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 236
城市规划的失误 238
“技术至上”论的失败 239
第二节 古都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和对策 242
古都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 242
古都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对策 244
第三节 现代山水城市的探索 249
“山水城市”的构想 249
山水城市的探索 252
参考书目 258
后记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