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问题的提出:为什么一定是包公 1
二 学术史回顾 4
三 基本的理论与方法 8
第一编 包公文学传播的环境 13
第一章 包公为政的政治语境 13
一 包公时代的社会背景 14
二 宋代权力下移与多声道传播 16
三 帝师传统、明君贤臣模式与包公传播 21
第二章 包公的自我叙事与历史叙事 27
一 自我叙事中的包公 27
二 历史叙事中的包公 41
第二编 文学史上包公的“多级”传播第三章 宋元话本与包公文学传播之萌芽 63
一 瓦舍的创设及传播意义 64
二 宋金元话本小说中的包公 70
第四章 包公戏与包公传播之发轫 80
一 包公戏的规模 80
二 元代包公戏形成的社会背景与受众心理 98
三 包公戏传播之议程设置 105
四 元明清三代戏剧中包公媒介形象的演变 110
五 说唱、搬演与包公形象的传播方式 130
第五章 公案小说与包公传播之拓展 137
一 明清包公文学的规模 137
二 包公小说中包公媒介形象的传播演变 166
三 《三侠五义》的包公传播意义 178
四 因袭、改编——包公文学的民间传播方式 181
五 包公文学的叙事与包公传播 196
六 其他文学作品与包公传播之维持 214
第三编 全方位多层次的包公文学传播第六章 媒介的演进与包公文学传播之格局 227
一 搬演与包公戏剧传播 227
二 书场与包公小说传播 239
三 小说传抄与包公传播 243
四 书坊刊印与包公文学的编刻传播 245
五 商业利润与诸传播方式的传播动力 259
第七章 地域与包公文学传播之空间 265
一 乡村演剧传统与包公传播 265
二 城市的书坊刊刻、会馆戏剧与包公传播 291
三 包公文学在海外的传播 296
四 包公文学传播中情节的地域文化适应现象 303
第八章 传播者、受众与包公文学传播之阶层 311
一 有口皆碑与树碑立传——民间叙事与包公的传播 311
二 包公文学的传播主体 316
三 包公文学在民间传播的模式 331
第四编 包公文学在民间流传的传播要素阐释第九章 民族文化与包公文学传播之根基 349
一 判断是非的人类学意义 350
二 神话叙事与包公传播 360
三 儒家伦理与包公传播 367
四 佛教文化与包公形象 371
五 道教文化与民间判官 383
六 民间信仰与包公传播 391
第十章 社会控制与包公文学传播的动力 397
一 儒教政治及其社会治理 397
二 价值建构与争夺话语权的斗争 417
主要参考文献 423
后记 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