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施雅风 1
前言 3
1 绪论 1
1.1 科学背景和研究意义 1
1.1.1 科学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2
1.2 河口水沙通量研究进展 3
1.2.1 国外河口水沙通量研究进展 3
1.2.2 国内河口水沙通量研究进展 6
1.3 河口生源要素通量研究进展 7
1.3.1 通量估算方法研究 7
1.3.2 通量变化过程研究 9
1.3.3 相关研究 10
2 长江入河口区的水沙通量 14
2.1 通量定义及入河口区断面的选择 14
2.1.1 通量定义 14
2.1.2 入河口区断面的选择 14
2.2 水沙通量的年际变化 17
2.2.1 径流通量的年际变化 17
2.2.2 悬沙通量的年际变化 21
2.3 水沙通量的年内变化 24
2.3.1 径流通量的年内变化 24
2.3.2 悬沙通量的年内变化 26
2.3.3 年水沙通量组合类型 27
3 长江入河口区的生源要素通量 29
3.1 长江入河口区水的主要理化特征 29
3.1.1 水温 29
3.1.2 溶解氧 30
3.1.3 pH 30
3.1.4 入河口区水的化学类型 31
3.2 入河口区的径流和生源要素浓度 32
3.2.1 流量及生源要素浓度的季节变化 32
3.2.2 流量及生源要素浓度的年际变化 33
3.2.3 生源要素浓度与流量的关系 35
3.3 入河口区生源要素通量的估算 35
3.3.1 估算方法 35
3.3.2 月通量及季节变化 37
3.3.3 年通量及年际变化 38
3.3.4 生源要素的年均通量 40
4 长江河口泥沙的过滤器效应 42
4.1 长江河口海图深度基准面 42
4.1.1 基准面简介及其意义 42
4.1.2 海图理论深度基准面推算 44
4.1.3 理论深度基准面的计算及验证 46
4.1.4 长江河口不同深度基准面的计算与比较 50
4.2 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高程模型在河口海岸研究中的应用 52
4.2.1 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高程模型 53
4.2.2 GIS和DEM在河口海岸冲淤变化分析中的应用 57
4.3 百余年来南支泥沙冲淤定量分析 60
4.3.1 海图数字化及冲淤量计算 61
4.3.2 南支岸线演变 63
4.3.3 南支横断面变化 64
4.3.4 南支河床演变过程 66
4.3.5 南支河床演变规律探讨 67
4.4 百余年来南、北港泥沙冲淤定量分析 68
4.4.1 海图数字化及冲淤量计算 69
4.4.2 南、北港横断面演变分析 74
4.4.3 南、北港河床演变过程 75
4.4.4 南、北港治理构想 77
4.5 百余年来拦门沙地区泥沙冲淤定量分析 78
4.5.1 研究区域及其数字高程 79
4.5.2 拦门沙横断面分析 80
4.5.3 拦门沙纵断面分析 82
4.5.4 拦门沙平面变化分析 84
4.5.5 拦门沙冲淤量与冲淤部位分析 86
4.6 南、北港断面水、沙净通量估算 87
4.6.1 资料的取得和地形的数字化 88
4.6.2 计算方法 89
4.6.3 南、北港断面的水、沙净通量 91
5 长江河口生源要素的过滤器效应 96
5.1 河口混合区生源要素的分布及行为 96
5.1.1 资料 96
5.1.2 混合区的环境背景 97
5.1.3 生源要素的分布及行为 100
5.2 南、北港断面生源要素净通量估算 109
5.2.1 研究区域和样品采集与分析 109
5.2.2 断面选择 110
5.2.3 入海净通量的估算 112
5.2.4 污染负荷对断面通量的贡献 114
5.3 羽状锋区溶解态无机氮磷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114
5.3.1 材料与方法 115
5.3.2 结果分析 115
5.3.3 问题讨论 117
6 长江河口入海物质通量 119
6.1 长江河口入海泥沙的扩散与沉积 119
6.1.1 资料处理 119
6.1.2 等深线变化 120
6.1.3 纵向断面变化 124
6.1.4 冲淤量计算 125
6.1.5 入海泥沙扩散的若干关键问题讨论 128
6.2 长江河口泥沙收支及其入海通量 131
6.2.1 长江河口泥沙收支平衡模式 132
6.2.2 长江河口典型断面的泥沙通量 136
6.3 长江河口营养盐收支平衡模式 137
6.3.1 Budget Model原理 137
6.3.2 资料与方法 141
6.3.3 收支平衡计算结果与讨论 145
参考文献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