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行政法学的基本概念 1
第一节 行政 1
一、行政、国家行政与公行政 1
二、行政权与公权力 4
三、行政与行政国家 5
四、行政与法治国家 12
第二节 行政法 14
一、中外行政法的一般定义 14
二、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 18
三、行政法是控制与规范行政权的法 24
四、行政法是难于制定统一法典的法 26
第三节 行政法学 28
一、行政法学是法学的分支学科 28
二、行政法学是研究行政法现象的法学学科 31
三、行政法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法学学科 33
第二章 行政法的法源 39
第一节 行政法法源概述 39
一、行政法法源的含义 39
二、国外行政法法源简介 40
第二节 行政法的制定法法源 44
一、宪法与法律 44
二、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46
三、行政立法 48
四、条约与协定 55
第三节 行政法的非制定法法源 55
一、法律解释 55
二、判例 60
三、习惯和惯例 60
四、行政法理 60
第三章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62
第一节 行政法基本原则概述 62
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62
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性质和功能 62
三、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形成和确定 63
第二节 行政法的实体性基本原则 64
一、依法行政原则 64
二、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66
三、越权无效原则 68
四、信赖保护原则 70
五、比例原则 71
第三节 行政法的程序性基本原则 72
一、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72
二、行政公开原则 73
三、行政公正原则 75
四、行政公平原则 77
第四章 行政法与行政法学的历史发展 80
第一节 我国行政法的历史发展 80
一、初创阶段(1949—1957年) 80
二、停滞和遭受摧残阶段(1957—1978年) 82
三、重建和发展阶段(1978—1989年) 85
四、发展和向新模式转化阶段(1989—2004年) 88
第二节 我国行政法学的历史发展 95
一、我国行政法学的“史前阶段”(1949—1978年) 95
二、创建阶段(1978—1985年) 95
三、全面发展阶段(1985—1989年) 96
四、深入发展和学术流派逐步形成阶段(1989—2004年) 97
第三节 各国行政法学的主要流派 98
一、行政法学主要流派的形成及其历史背景 98
二、行政法学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102
第五章 行政法主体概述 109
第一节 行政法主体的概念 109
一、行政法主体的含义 109
二、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 110
三、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 111
第二节 行政法主体与行政组织法 113
一、行政法主体与行政组织 113
二、行政组织法的主要内容 114
三、行政组织法的体系 116
第六章 行政机关 117
第一节 行政机关概述 117
一、行政机关的含义 117
二、行政机关的性质和特征 117
第二节 行政机关的分类 120
一、一般行政机关与部门行政机关 120
二、职能性行政机关与专业性行政机关 120
三、常设性行政机关与非常设性行政机关 121
四、专门执法机关与普通管理机关 121
五、首长制行政机关与委员制行政机关 122
六、派出行政机关与被派出行政机关 122
第三节 行政机关的职责、职权与管理手段 123
一、概述 123
二、行政机关的一般职责 124
三、行政机关的主要职权 126
四、行政机关的主要管理手段 128
第四节 我国现行行政机关的体系 133
一、中央行政机关 133
二、一般地方行政机关 134
三、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机关 135
四、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 136
第七章 其他行政主体 137
第一节 其他行政主体概述 137
一、其他行政主体的含义 137
二、其他行政主体的种类 137
第二节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138
一、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含义 138
二、被授权组织的条件和范围 139
三、被授权组织的法律地位 142
第三节 其他社会公权力组织 143
一、其他社会公权力组织的含义 143
二、其他社会公权力组织的行政主体资格 143
三、其他社会公权力组织的范围 144
第四节 行政委托情形下的行政主体 145
一、行政委托概述 145
二、受委托组织的含义 145
三、受委托组织的条件和范围 146
四、受委托组织的法律地位 147
第八章 公务员 149
第一节 公务员概述 149
一、公务员的概念 149
二、公务员的分类 150
三、公务员的法律地位 151
第二节 公职关系 153
一、公职关系的概念 153
二、公职关系的发生 153
三、公职关系的内容 155
四、公职关系的消灭 158
第九章 行政相对人 161
第一节 行政相对人概述 161
一、行政相对人的概念 161
二、行政相对人的分类 162
第二节 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与权利、义务 165
一、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 165
二、行政相对人的权利 165
三、行政相对人的义务 167
第十章 行政法制监督主体 169
第一节 行政法制监督概述 169
一、行政法制监督的概念 169
二、行政法制监督与行政监督的区别与联系 170
第二节 行政法制监督主体的种类及监督内容 171
一、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171
二、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 172
三、专门行政监督机关的监督 172
四、国家机关系统外部的个人、组织的监督 173
第十一章 行政行为概述 174
第一节 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174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 174
二、行政行为的特征 177
第二节 行政行为的分类 179
一、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179
二、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180
三、依职权行政行为和应申请行政行为 180
四、附款行政行为和无附款行政行为 181
五、授益行政行为和不利行政行为 181
六、要式行政行为和非要式行政行为 181
七、作为行政行为和不作为行政行为 182
八、独立行政行为和需补充行政行为 182
九、内部行政行为和外部行政行为 183
十、行政行为的其他分类 184
第三节 行政行为的模式 185
一、行政行为模式的概念 185
二、行政行为模式的价值 188
三、行政行为的模式化 190
四、行政行为的模式定位 193
第十二章 抽象行政行为 196
第一节 抽象行政行为概述 196
一、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 196
二、抽象行政行为的范围 199
三、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202
第二节 行政立法行为 204
一、行政立法的概念和性质 204
二、行政立法的分类 207
三、行政立法的原则 208
四、行政立法的程序 210
第三节 制定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行为 212
一、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概念 212
二、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种类 213
三、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地位 218
第十三章 具体行政行为 223
第一节 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 223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 223
二、行政权能的存在 224
三、行政权的实际运用 226
四、法律效果的存在 227
五、意思表示行为的存在 230
第二节 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230
一、行为主体合法 230
二、行为权限合法 231
三、行为内容合法 231
四、行为程序合法 231
五、行为形式合法 231
第三节 具体行政行为的错误和违法(瑕疵) 231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错误 231
二、具体行政行为的违法(瑕疵) 236
第四节 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 240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内容 240
二、具体行政行为的生效和失效 245
第十四章 行政处理(一)——依申请行政行为 251
第一节 行政处理与依申请行政行为概述 251
一、行政处理概述 251
二、依申请行政行为概述 255
第二节 行政许可 258
一、行政许可的概念 258
二、行政许可的种类 260
三、行政许可的作用 264
四、《行政许可法》所确立的基本制度和原则 267
第三节 行政给付 272
一、行政给付的概念 272
二、行政给付的种类 275
三、行政给付的作用 277
四、行政给付的原则 277
第四节 行政奖励 279
一、行政奖励的概念 279
二、行政奖励的种类与形式 281
三、行政奖励的作用 281
四、行政奖励的原则 282
第五节 行政确认 283
一、行政确认的概念 283
二、行政确认的主要形式与基本分类 284
三、行政确认的作用 287
四、行政确认的原则 288
第六节 行政裁决 289
一、行政裁决的概念 289
二、行政裁决的种类 290
三、行政裁决的作用 291
四、行政裁决的原则 291
第十五章 行政处理(二)——依职权行政行为 293
第一节 依职权行政行为概述 293
一、依职权行政行为的概念 293
二、依职权行政行为的种类 294
三、依职权行政行为的原则 295
第二节 行政规划 296
一、行政规划的概念 296
二、行政规划的种类 298
三、行政规划的作用 299
第三节 行政命令 301
一、行政命令的概念 301
二、行政命令的种类 303
三、行政命令的作用 304
第四节 行政征收 305
一、行政征收的概念 305
二、行政征收的种类 307
三、行政征收的作用 308
四、行政征收的原则 308
第五节 行政处罚 309
一、行政处罚的概念 309
二、行政处罚的特征 310
三、行政处罚的种类 310
四、行政处罚的作用 314
五、行政处罚的原则 314
六、行政处罚的程序 316
第六节 行政强制 325
一、行政强制的概念 325
二、行政强制的特征 326
三、行政强制的种类 329
四、行政强制的作用 332
五、行政强制的原则 333
第十六章 行政主体实施的其他行为 337
第一节 行政指导行为 337
一、行政指导的概念 337
二、行政指导的原则 340
三、行政指导的基本内容 342
四、行政指导的实施 345
五、行政指导的程序 347
六、行政指导的救济 348
第二节 行政合同行为 350
一、行政合同的概念 350
二、行政合同的原则 354
三、行政合同的缔结 358
四、行政合同的程序 360
五、行政合同的法律救济 362
第三节 行政事实行为 364
一、行政事实行为的概念 364
二、行政事实行为的构成 365
三、行政事实行为的种类 366
四、行政事实行为的救济 366
第十七章 行政程序 368
第一节 行政程序概述 368
一、行政程序的概念 368
二、行政程序的分类 369
三、行政程序的价值 371
第二节 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 373
一、公开原则 373
二、公正、公平原则 374
三、参与原则 376
四、效率原则 379
第三节 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 380
一、行政回避制度 380
二、行政听证制度 385
三、行政信息公开制度 389
四、说明理由制度 394
五、行政程序的其他基本制度 402
第十八章 行政救济概述 404
第一节 行政救济的概念 404
第二节 行政救济的分类 408
一、申诉和控告 408
二、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411
三、行政赔偿 413
第十九章 行政复议概述 415
第一节 行政复议概念与特征 415
一、行政复议的概念 415
二、行政复议的性质 416
三、行政复议的特征 417
第二节 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 418
一、合法原则 418
二、公正原则 419
三、公开原则 420
四、及时原则 420
五、便民原则 421
第三节 行政复议基本制度 421
一、一级复议制度 421
二、书面复议制度 422
第二十章 行政复议范围 424
第一节 可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行为的范围 424
一、行政复议范围概述 424
二、可申请复议的行政行为 424
第二节 可一并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规定的范围 432
一、将行政规定纳入行政复议的必要性 432
二、可纳入行政复议的行政规定的范围 433
三、申请复议行政规定的法定条件 433
第三节 排除行政复议的事项 434
一、行政法规和规章 434
二、内部行政行为 434
三、居间行为 434
第二十一章 行政复议法律关系主体 435
第一节 行政复议机关与主管机构 435
一、行政复议机关 435
二、行政复议机构 435
第二节 行政复议的管辖 436
一、行政复议管辖的概念 436
二、行政复议的管辖 436
第三节 行政复议参加人 438
一、申请人 438
二、被申请人 439
三、第三人 441
第二十二章 行政复议的程序 442
第一节 行政复议的申请与受理 442
一、复议申请 442
二、复议申请的受理 443
三、行政复议受理的法律后果 443
第二节 行政复议审理 444
一、审理方式 444
二、审理依据 445
三、举证责任 445
第三节 行政复议的决定 445
一、维持决定 445
二、履行决定 445
三、撤销、变更和确认违法决定 445
四、赔偿决定 446
五、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处理决定 446
第二十三章 行政诉讼概述 447
第一节 行政诉讼与行政诉讼法 447
一、行政诉讼的概念 447
二、行政诉讼的性质 448
三、行政诉讼的功能 449
四、行政诉讼法 451
五、我国行政诉讼法 452
六、行政诉讼的理论基础 453
第二节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 454
一、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 454
二、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 455
三、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 456
四、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 457
五、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 457
第三节 行政诉讼基本原则 458
一、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概念 458
二、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内容 458
三、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作用 460
第四节 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461
一、行政诉讼功能的再定位 461
二、进一步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462
三、行政诉讼的审查标准 463
四、拓展行政诉讼类型 464
五、改革审理程序 465
六、建立和解和调解制度 466
七、民事、行政争议冲突的解决机制 466
第二十四章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468
第一节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概述 468
一、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概念及性质 468
二、决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若干变量 468
三、制约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因素 469
四、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表述方式 470
第二节 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基本框架 471
一、确定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基本原则 471
二、《行政诉讼法》以及《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有关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规定 472
三、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理论边界 473
第三节 可诉性行政行为和不作为的特征 475
一、可诉性行政行为的特征 475
二、可诉性不作为的特征 478
第四节 几类不可诉行为的界定 478
一、国家行为 479
二、抽象行政行为 480
三、内部人事管理行为 481
四、终局行政裁决行为 482
五、刑事司法行为 483
六、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 484
七、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 485
八、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 486
九、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487
第五节 几类特殊行为的可诉性鉴别 487
一、不作为 487
二、行政裁决行为 488
三、行政合同行为 489
四、准行政行为 489
五、事实行为 491
第二十五章 行政诉讼的管辖 492
第一节 行政诉讼管辖概述 492
一、行政诉讼管辖的概念 492
二、行政诉讼管辖的种类 492
三、确定行政诉讼管辖的原则 492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级别管辖 493
一、行政诉讼级别管辖的概念 493
二、行政诉讼级别管辖的规则 493
三、级别管辖制度的完善 494
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地域管辖 495
一、行政诉讼地域管辖的概念 495
二、行政诉讼一般地域管辖规则 496
三、行政诉讼的特殊地域管辖规则 496
四、地域管辖制度的完善 497
第四节 行政诉讼的裁定管辖 499
一、移送管辖 499
二、指定管辖 499
三、管辖权的转移 499
第五节 行政诉讼的管辖异议 500
一、行政诉讼管辖异议的含义及意义 500
二、管辖异议的条件 501
三、对管辖异议的处理 502
第二十六章 行政诉讼参加人 503
第一节 行政诉讼参加人概述 503
一、行政诉讼参加人的概念 503
二、行政诉讼当事人的特征 503
第二节 行政诉讼原告 504
一、行政诉讼原告的含义及其资格条件 504
二、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转移 504
三、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认定 505
四、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若干问题的探讨 508
第三节 行政诉讼被告 511
一、行政诉讼被告的含义及其条件 511
二、行政诉讼被告的一般情形 511
三、行政诉讼被告的认定 512
四、行政诉讼被告适格若干问题的探讨 512
第四节 行政诉讼的共同诉讼人 514
一、共同诉讼人的概念 514
二、行政诉讼共同诉讼的种类 514
第五节 行政诉讼第三人 515
一、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概念 515
二、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种类 516
第六节 行政诉讼代理人 516
一、行政诉讼代理人的概念 516
二、行政诉讼代理人的种类 517
三、行政诉讼委托代理中的律师代理 518
第二十七章 行政诉讼证据 520
第一节 行政诉讼证据概述 520
一、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 520
二、行政诉讼证据的分类 521
三、行政诉讼法定证据的种类 521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 522
一、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性质和构成 522
二、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 523
三、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范围 524
四、举证时限 526
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证据规则 526
一、提供证据的规则 526
二、调取证据的规则 529
三、出庭作证规则 531
四、质证规则 532
五、认证规则 533
第四节 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 536
一、证明标准概述 536
二、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设定 537
第五节 行政诉讼的证据保全 539
一、证据保全的条件 539
二、证据保全的启动方式 540
三、证据保全的方法 540
四、诉前证据保全 541
第二十八章 行政诉讼程序 542
第一节 诉与诉权 542
一、诉的概念 542
二、诉的种类 543
三、诉的合并和分离 544
四、诉权 545
第二节 起诉和受理 546
一、起诉 546
二、法院对起诉的审查 550
三、人民法院的受理 554
四、起诉与受理的法律意义 554
第三节 行政诉讼一审程序 555
一、审理前的准备 555
二、开庭审理 556
三、共同诉讼、撤诉、缺席判决、财产保全与先予执行 559
第四节 行政诉讼二审程序 562
一、二审程序的概念 562
二、上诉的提起与对上诉的受理 562
三、二审的审理 563
第五节 行政诉讼审判监督程序 564
一、行政诉讼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 564
二、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564
三、再审程序 565
第六节 行政诉讼的诉讼中止、诉讼终结与期间、送达 566
一、诉讼中止 566
二、诉讼终结 566
三、期间与期日 567
四、送达 568
第二十九章 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 569
第一节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概述 569
一、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含义及特点 569
二、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与行政行为的法律适用 570
三、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立法与实践 571
第二节 行政审判法律适用的规范 573
一、行政审判法律依据的含义及其意义 573
二、行政审判法律依据的范围 573
三、行政审判中参照规章 574
四、行政诉讼适用的其他规范 576
第三节 审判规范之间的冲突及处理 577
一、行政审判中的行政法律规范冲突 577
二、法院选择适用规范的规则 579
第三十章 行政诉讼的判决、裁定与决定 583
第一节 行政诉讼判决概述 583
一、行政诉讼判决的概念 583
二、行政判决的种类 583
三、行政判决的效力 585
四、行政判决书的制作 587
第二节 行政判决的适用条件 588
一、一审判决的适用条件 588
二、二审判决适用的条件 598
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裁定 600
一、行政诉讼裁定的概念及特征 600
二、裁定的种类及适用条件 600
三、行政裁定的形式 606
四、行政裁定的效力 606
第四节 行政诉讼的决定 607
一、行政诉讼决定的概念 607
二、行政诉讼决定的种类及适用范围 607
三、行政诉讼决定的形式 608
四、行政诉讼决定的效力 609
第三十一章 涉外行政诉讼 610
第一节 涉外行政诉讼概述 610
一、涉外行政诉讼的概念 610
二、涉外行政诉讼的特征 610
第二节 涉外行政诉讼的原则 611
一、平等原则 611
二、对等原则 612
三、适用国际条约原则 613
四、使用中国通用语言文字的原则 613
五、涉外行政诉讼的原告必须委托中国律师代理诉讼的原则 613
第三节 涉外行政诉讼的法律渊源 614
一、法律 614
二、最高司法机关的司法解释 614
三、国际条约和惯例 614
第四节 涉外行政诉讼法律规范的适用 615
一、涉外行政诉讼法律规范适用的概念 615
二、涉外行政诉讼法律规范适用的原则 615
第五节 涉外行政诉讼的参与人 616
一、涉外行政诉讼的原告 616
二、涉外行政诉讼的被告 616
三、涉外行政诉讼第三人 616
四、涉外行政诉讼的代理人 617
第六节 涉外行政诉讼的期间、期日和送达 617
一、涉外行政诉讼的期间和期日 617
二、涉外行政诉讼的送达 618
第三十二章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 620
第一节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概述 620
一、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 621
二、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特征 621
三、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意义 623
四、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种类 624
五、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的条件和范围 625
第二节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626
一、原告 626
二、被告 626
三、第三人 626
第三节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与裁判 626
一、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 626
二、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裁判 628
第三十三章 行政赔偿与国家赔偿 629
第一节 概述 629
一、行政赔偿的概念 629
二、行政赔偿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630
第二节 国家赔偿制度的历史发展 634
一、外国国家赔偿制度的历史发展 634
二、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历史发展 640
第三节 国家赔偿责任的性质 645
一、民事责任还是国家责任之争 645
二、代位责任与国家自己责任之争 646
第四节 国家赔偿责任的理论基础 648
一、关于国家赔偿责任理论基础的不同学说 648
二、我国建立国家赔偿责任制度的理论依据 651
第五节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 653
一、过错归责原则 654
二、过错加违法或不法归责原则 655
三、无过错归责原则(危险责任原则) 656
四、违法归责原则 656
第六节 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659
一、侵权行为主体 660
二、执行职务的行为违法 661
三、损害事实 661
四、因果关系 662
第三十四章 行政赔偿范围 664
第一节 行政赔偿范围概述 664
一、行政赔偿范围的含义 664
二、行政赔偿范围的制约因素 665
三、行政赔偿范围的确定方式和设定标准 666
第二节 行政赔偿的侵权行为范围 667
一、对侵犯人身权的行政赔偿 667
二、对侵害财产权的损害赔偿 669
三、国家不予赔偿的情形 671
四、几类行为的可赔偿性辨析 673
第三节 行政赔偿的侵权损害范围 676
一、物质损害 677
二、精神损害 677
第三十五章 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679
第一节 行政赔偿请求人 679
一、行政赔偿请求人的概念 679
二、行政赔偿请求人的资格 680
三、行政赔偿请求人的范围 681
四、几种特殊情况 683
第二节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 684
一、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概念 684
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设定原则 685
三、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范围 686
第三节 行政赔偿费用 689
第三十六章 行政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 691
第一节 行政赔偿方式 691
一、行政赔偿方式概述 691
二、支付赔偿金 692
三、返还财产 692
四、恢复原状 693
第二节 行政赔偿标准 693
一、行政赔偿标准概述 693
二、侵犯人身权的计算标准 694
三、侵犯财产权的计算标准 697
第三节 行政赔偿标准有关问题探讨 697
一、行政赔偿标准的选择 698
二、精神损害的赔偿标准 698
三、人身权损害的赔偿标准 699
四、财产权损害的赔偿标准 700
五、其他权利损害的赔偿标准 700
第三十七章 行政赔偿程序 701
第一节 行政赔偿请求的提出 701
一、提出行政赔偿请求的要件 701
二、行政赔偿的请求方式 702
三、单独提出行政赔偿请求及先行程序 703
四、一并(附带)提出行政赔偿请求 703
五、申请人可以提出数项赔偿请求 704
第二节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受案与处理 704
一、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受案 704
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处理 705
第三节 行政赔偿诉讼 705
一、行政赔偿诉讼的提起 706
二、行政赔偿诉讼的受理 707
三、行政赔偿诉讼的管辖 708
四、行政赔偿诉讼的当事人 709
五、行政赔偿诉讼的审理与判决 709
六、执行与期间 710
第四节 行政追偿程序 711
一、行政追偿概述 711
二、行政追偿的性质和形式 711
三、行政追偿条件 712
四、行政追偿的范围和标准 713
五、行政追偿人与被追偿人 713
第三十八章 行政补偿 715
第一节 行政补偿概述 715
一、行政补偿的概念 715
二、行政补偿的种类 718
第二节 行政补偿制度的历史发展 720
一、外国行政补偿制度的历史发展 720
二、我国行政补偿制度的历史和现状 722
三、健全与完善我国的行政补偿立法的设想 724
第三节 行政补偿的理论基础 726
一、关于行政补偿理论基础的几种观点 726
二、我国行政补偿的理论基础 729
第四节 行政补偿的范围与方式 731
一、行政补偿的范围 731
二、行政补偿的方式 733
第五节行政补偿的标准与程序 733
一、行政补偿的标准 733
二、行政补偿的程序 735
附录 参考文献 738
一、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85—2006)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报(1989—2006)登载的案例 738
二、国内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科书、专著和案例评析的选读书目 742
三、国外行政法著作和我国学者编著的关于外国行政法著作的选读书目 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