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建设规划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于仲编著
  • 出 版 社: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811147831
  • 页数:209 页
图书介绍:本书结合国内外高校规划的成功事例和典型案例,讨论了规划的宏观视角、目标和微观视角;对校园的空间规划、文化景观的规划、校园风貌的维护规划等规划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作了有理有据的论述和探讨。

第一章 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科学发展观 1

一、校园建设规划面临的矛盾与出路 3

(一)问题的提出 3

(二)建设规划所遇到的矛盾 4

(三)科学发展观的统领 8

二、校园建设规划的第一要义 9

(一)校园建设规划与大学发展的特征 10

(二)校园建设规划的理念创新 11

三、校园建设规划的核心 14

(一)为师生员工服务 14

(二)依靠师生员工参与 15

四、校园建设规划的要求与方法 16

(一)校园建设规划的基本要求 17

(二)校园建设规划的根本方法 18

第二章 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管理观 21

一、校园建设规划的计划观 23

(一)计划与规划 23

(二)校园建设规划的计划特征 24

二、建设规划中的人本观 26

(一)人本管理的一般 26

(二)人本观与校园建设规划 29

三、建设规划中的“共同愿景”观 31

(一)共同愿景和氛围的塑造 31

(二)校园文化的塑造 33

(三)哈佛大学“共同愿景”的塑造 35

四、建设规划中的“人际沟通”观 37

(一)和谐氛围的构筑 37

(二)人际交往空间和环境的构筑 39

(三)“人际沟通”观的链接 41

第三章 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文化观 43

一、认识校园文化 45

(一)校园文化的意义 45

(二)校园文化的内容 46

(三)校园文化的特征和功能 48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核 49

三、校园建设规划与大学精神 51

(一)校园规划的重心 51

(二)大学精神指导规划 52

(三)规划体现大学精神 53

四、校园建设规划与校园的文化个性 55

(一)认识校园的文化个性 55

(二)文化个性是校园建设规划出发点 56

第四章 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宏观视角 59

一、从物质空间延伸到精神空间 61

(一)激励教师的提高与学生成才 61

(二)激发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2

(三)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62

(四)为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捷 63

二、充分展现大学的价值取向 64

(一)中国古代与当代大学的价值取向 64

(二)欧美大学的价值取向 64

(三)环境与价值取向匹配 65

三、营造师生共同发展的环境 65

(一)校园物质文化的导向功能 66

(二)营造校园环境品质 66

四、校园建设规划宏观视角的链接 67

(一)校园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67

(二)校园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68

(三)建设目标 70

(四)校园建设规划中凸现的校园文化 72

第五章 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原则 79

一、建设规划的人文性原则 81

(一)校园建设规划与以人为本 81

(二)交流性 82

(三)开放性 83

(四)文化性 85

(五)公众参与 86

二、建设规划的整合性原则 88

(一)整体性 88

(二)继承性 90

(三)发展的可持续性 91

三、建设规划的生态及园林化原则 92

(一)生态化 93

(二)绿色化 95

(三)景观化 96

(四)园林化 97

第六章 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微观视角 99

一、教育在校园建设规划中的地位 101

(一)校园处处体现出“教育” 101

(二)校园分区的“教育”氛围 101

(三)单体建筑物体现出“教育” 102

二、校园建设规划的“四性” 103

(一)规划的统一性 103

(二)整体规划的开放性 104

(三)空间环境的人文性 104

(四)发展的可持续性 105

三、功能布局和产学研相结合 105

(一)功能布局科学适用 105

(二)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 108

四、建设规划中的“五化” 109

(一)建筑物的“三化” 110

(二)校园的“三化” 110

(三)校园的差异化 114

五、建设规划中的校园安全性 116

(一)设备设施的安全 116

(二)交通安全 116

第七章 大学校园空间布局的建设规划 117

一、校园的功能分区 119

(一)教学区 119

(二)学生生活区 120

(三)体育运动区 120

(四)后勤服务区 121

(五)教工生活区 121

(六)集中绿化区(带) 122

(七)科技开发区(带) 122

二、动态规划 123

(一)认识动态规划 123

(二)动态规划的典型模式 124

三、教学区规划 125

(一)建筑空间的典型化 126

(二)相关建筑设施的集团化与公用化 126

(三)建筑群体的网络化与密集化 128

四、交往空间规划 128

(一)认识交往空间规划 128

(二)交往空间规划的手法 129

五、校园空间形态规划 131

(一)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 131

(二)空间组合形态的要求 133

(三)空间形态的选择 133

第八章 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规划 135

一、文化景观的教育功能 137

(一)认识文化景观 137

(二)校园文化景观的具体形式 137

(三)文化景观的教育功能 140

二、文化景观的规划 143

(一)体现“三性” 144

(二)遵循自然 144

(三)塑造和谐 145

(四)强调“立意” 147

(五)统筹兼顾 147

三、文化景观的建设 149

(一)文化景观的功能性类型 149

(二)校园大门的建设规划 149

(三)校园雕塑 151

(四)喷水池及其他 152

第九章 大学校园建设规划中的风貌维护 155

一、校园风貌维护的必然性 157

(一)校园风貌维护及其意义 157

(二)校园风貌的损毁 158

二、校园历史风貌维护的内容 160

(一)维护标志性建筑 161

(二)优秀的历史建筑的使用 161

(三)新建筑与原有历史风貌的协调 162

三、校园历史风貌维护的途径 162

(一)时间维度的延展 163

(二)空间维度的延展 166

(三)新校园建筑的灵魂 168

四、校园历史风貌维护的对策 168

(一)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对策 168

(二)有机的保护对策 169

(三)制度保障的保护对策 169

(四)公众参与的保护对策 169

五、校园风貌维护的常规作业 169

(一)建立维护档案 170

(二)制定和执行维护制度 170

(三)树立保护意识 170

(四)保证维护资金 171

(五)强化重点保护 171

(六)保护信息的校际交流 172

六、校园风貌维护的链接 172

(一)南京师范大学宁海路校区 172

(二)南京大学 173

第十章 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回顾展望 175

一、大学校园建设规划回顾 177

(一)1949年前的建设规划 177

(二)1950~1976年的建设规划 178

(三)1977~1998年的建设规划 179

(四)1999~现在的建设规划 180

二、校园建设规划的趋势 183

(一)资源整合 183

(二)平面形状的现代化教学空间 183

(三)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特征 184

(四)大型文体建筑和会所 184

相关链接【Ⅰ】 国内外校区建设规划 186

一、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规划 186

二、英国巴斯大学 188

三、美国加州大学克利斯基学院 189

四、西南科技大学新校区 190

(一)总体规划 190

(二)空间布局 190

五、山东理工大学西校区 191

六、日本神户市流通大学 192

七、日本青山学院大学厚木校园 193

八、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多摩校园 193

九、新加坡南洋工学院 194

相关链接【Ⅱ】 校区交通建设规划 196

一、山东财经学院 196

二、澳门东亚大学 197

三、印度尼西亚大学第伯克校园 197

四、新加坡大学肯特岗校园 198

相关链接【Ⅲ】 厦门大学的建筑楼群 199

一、群贤楼群 199

二、上弦楼群 202

三、芙蓉楼群 203

参考文献 205

后记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