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俄民族心理结构、艺术精神和文化传统的异同性 1
第一节 作为民族精神的宗教问题 1
第二节 文艺上的道德主义传统 4
第三节 稳定的民族心理结构 8
第四节 空间因素与民族性的铸造 11
第五节 罪感与耻感 13
第六节 极端与中庸 14
第七节 体悟与启示 16
第八节 “士”与“知识分子” 18
第二章 俄苏文学的传入与接受 23
第一节 启蒙与救亡的任务 23
第二节 文学的内在要求 28
第三节 作家自身的选择 33
第三章 五四文学与俄罗斯文学的人道主义主题 39
第一节 为人生的文学 39
第二节 为艺术的文学 42
第三节 唯美主义的奢侈 44
第四节 文学是人学 47
第四章 “拉普”与中国30年代左翼文学运动 55
第一节 “拉普”的出现与“无产阶级文化派”的关系 55
第二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64
第三节 “革命文学”的论争 67
第四节 “左联”的意义和失误 74
第五章 “新写实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83
第一节 “革命的浪漫谛克”批判 83
第二节 日本的渠道:藏原惟人的理论参考 85
第三节 太阳社的努力 87
第四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苏联文学的楷模 90
第五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传入 93
第六章 中国的“青春型写作”与肖洛霍夫和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97
第一节 翻身道情 97
第二节 青春型人格的塑造 102
第三节 革命与建设中的爱情 106
第四节 新演义和新武侠小说 111
第七章 叙事的时代(上):契诃夫与中国的短篇小说及其戏剧 113
第一节 短篇小说大师 113
第二节 “小人物”形象与“文学为人生”的追求 116
第三节 讽刺与幽默 118
第四节 戏剧性叙事 121
第八章 叙事的时代(中):屠格涅夫与中国的诗意小说 125
第一节 天生的小说家 125
第二节 小说家的诗意 127
第三节 不多余的“多余人” 129
第四节 问题小说 133
第五节 女性崇拜 138
第六节 散文诗魅力的传播 142
第九章 叙事的时代(下):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中国的现代派小说 147
第一节 思想大于语言 147
第二节 分裂的人格 154
第三节 燃烧的灵魂 158
第四节 复调性与相对主义的时代 167
第五节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175
第六节 信仰的痛苦 177
第十章 人的文学:托尔斯泰与儒道墨文化的合流 187
第一节 俄国的国魂 187
第二节 托尔斯泰主义的影响 189
第三节 契合点:儒道墨文化的精义 194
第四节 反文明倾向:村社精神与宗法制 198
第五节 史诗式的结构 202
第六节 俄国贵族的忏悔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忏悔意识 205
第十一章 政治抒情诗的终结与中国现代诗的成熟 209
第一节 马雅可夫斯基与中国的政治抒情诗 209
第二节 “文革”中的“地下诗歌” 216
第三节 诗歌作为人类精神的触角:一个回顾 225
第四节 白银时代诗歌与中国现代诗的成熟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