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医护理发展简史 1
一、中医护理的起源(远古时期) 1
二、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夏—春秋时期) 2
三、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确立(战国—三国时期) 2
四、中医护理的发展(魏晋—五代时期) 3
五、中医护理的充实(宋金元时期) 3
六、中医护理的成熟(明清时期) 4
七、中医护理学科的独立和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 4
第二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5
一、整体观念 5
二、辨证施护 6
三、独特的护理技术和方法 7
第三节 中医护理学习方法 7
一、学好中医护理理论 8
二、注重护理操作实践 8
第2章 中医护理基本理论 9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 9
一、阴阳学说 9
二、五行学说 12
第二节 藏象 15
一、五脏 16
二、六腑 21
三、奇恒之腑 23
四、气血津液 25
第三节 经络 29
一、经络的概念、组成及生理功能 29
二、十二经脉 31
三、奇经八脉 33
第四节 病因 34
一、六淫 34
二、疫疠 37
三、七情 37
四、饮食、劳逸 38
五、痰饮、瘀血 39
第五节 诊法 41
一、望诊 41
二、闻诊 44
三、问诊 45
四、切诊 48
第六节 辨证 50
一、八纲辨证 50
二、脏腑辨证 52
第七节 护理原则 56
一、预防为主 56
二、施护求本 57
三、扶正祛邪 59
四、病护异同 59
五、三因制宜 60
第3章 中医护理基本方法 62
第一节 生活护理 62
一、生活护理的基本原则 62
二、生活护理的基本方法 63
第二节 情志护理 64
一、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 65
二、情志护理的基本方法 65
第三节 用药护理 66
一、中药基本知识 66
二、方剂基本知识 70
三、用药护理 79
第四节 饮食护理 74
一、饮食护理的基本原则 74
二、饮食护理的基本方法 77
第4章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79
第一节 针灸法 79
一、腧穴 79
二、刺灸方法 93
第二节 推拿法 100
一、推拿前准备 100
二、常用推拿手法 100
三、护理及注意事项 104
第三节 其他护理技术 104
一、拔罐法 104
二、刮痧法 105
三、刺络法 106
四、熏洗法 107
五、药熨法 108
六、贴药法 108
七、敷药法 109
八、吹药法 110
第5章 常见病证中医护理 111
第一节 感冒 111
一、风寒感冒 111
二、风热感冒 112
第二节 咳嗽 112
一、风寒束肺 112
二、风热犯肺 113
三、痰湿蕴肺 113
四、痰热壅肺 113
五、肺阴亏虚 114
第三节 胃痛 114
一、寒邪客胃 114
二、饮食停滞 115
三、肝气犯胃 115
四、瘀血停滞 115
五、脾胃虚寒 116
第四节 泄泻 116
一、寒湿泄泻 116
二、湿热泄泻 117
三、食滞泄泻 117
四、肝气乘脾 117
五、脾胃虚弱 118
六、肾阳虚衰 118
第五节 胸痹 118
一、心血瘀阻 119
二、痰浊痹阻 119
三、阴寒凝滞 119
四、气虚血瘀 120
第六节 中风 120
一、中经络 120
二、中脏腑 120
三、后遗症 121
第七节 黄疸 122
一、阳黄 122
二、急黄 122
三、阴黄 122
第八节 疮疡 123
一、痈 123
二、疖 124
第九节 月经不调 125
一、气虚 125
二、阴虚血热(虚热) 126
三、阳盛血热(实热) 126
四、肝郁血热 126
五、血虚 127
六、血寒 127
七、气滞 127
八、痰湿 128
九、肾虚 128
十、肝郁 128
第十节 痛经 129
—、气滞血瘀 129
二、寒湿凝滞 129
三、湿热蕴结 130
四、气血虚弱 130
五、肝肾亏损 131
第十一节 麻疹 131
一、疹前期 131
二、出疹期 132
三、疹收期 132
四、麻疹逆证 132
第十二节 积滞 133
一、乳食内伤 133
二、脾虚夹积 133
附录 135
附录一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图 135
附录二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148
附录三 主要参考文献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