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 微量元素与皮肤病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元素的基本概念 2
一、常量元素 2
二、微量元素 6
第二节 微量元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在人体内的代谢 33
一、人体内微量元素的生物化学特性 33
二、金属的水解与羟桥化作用 35
三、金属离子的氧化还原性质 36
四、金属离子与生物体内大分子的配位作用 37
五、人体内微量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44
六、人体内生物酶的催化效应 47
七、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代谢 47
第三节 微量元素研究的目的及发展史 57
一、研究微量元素的目的 57
二、微量元素的发展史 61
参考文献 64
第二章 微量元素在皮肤及内脏中的分布 65
第一节 导言 65
第二节 皮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72
第三节 头发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77
一、毛发的结构与生长 77
二、毛发中的微量元素来源 81
第四节 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84
第五节 汗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84
第六节 锌与皮脂腺分泌 87
参考文献 87
第三章 铁与相关皮肤病 88
第一节 铁的生物学作用和生理功能 88
一、铁的生物学作用 88
二、铁的生理功能 103
第二节 铁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104
一、铁的吸收 104
二、铁的分布 106
三、铁的排泄 106
第三节 缺铁引起的疾病与皮肤病 107
缺铁状态和缺铁性贫血 107
第四节 铁中毒引起的皮肤病 112
一、血色病 113
二、卟啉病 115
三、其他 117
第五节 铁中毒的防治 118
一、分类 118
二、铁中毒的原因 119
三、急性铁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119
四、慢性铁中毒的表现 120
五、铁中毒的预防 120
参考文献 120
第四章 锌与相关皮肤病 121
第一节 锌的生物学作用和生理功能 122
一、锌的生物学作用 122
二、锌的生理功能 146
第二节 锌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148
一、锌的吸收 149
二、锌的分布 150
三、锌的排泄 151
四、影响锌吸收和代谢的因素 152
第三节 锌与皮肤病 154
一、锌与银屑病 156
二、锌与白癜风 156
三、锌与黑变病 156
四、锌与过敏性紫癜 157
五、其它 157
第四节 锌缺乏引起的皮肤病 158
一、肠病性肢端皮炎 158
二、急性缺锌综合征 160
三、慢性缺锌综合征 161
四、蛋白缺乏病样缺锌综合征 161
五、高血糖素分泌细胞瘤综合征 162
六、缺锌侏儒病 163
七、锌与免疫缺陷性皮肤病 164
第五节 锌中毒的防治 165
一、急性中毒 165
二、锌烟热 165
三、慢性中毒 165
四、补锌注意事项 166
参考文献 168
第五章 铜与相关皮肤病 169
第一节 铜的生物学作用和生理功能 169
一、铜的生物学作用 169
二、铜的生理功能 182
三、具有医药用途的铜配合物 184
四、铜与其他元素的相互作用 186
第二节 铜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187
一、铜的吸收 187
二、铜的分布 189
三、铜的排泄 191
第三节 铜代谢紊乱与疾病 192
一、铜与免疫 192
二、铜与应激 192
三、人体铜缺乏症 193
四、Menke综合征 194
五、肝豆状核变性 195
六、铜与肿瘤 196
七、铜与其他疾病 196
第四节 铜与皮肤病 197
一、铜与银屑病 197
二、铜与色素性皮肤病 198
三、铜与青少年白发病 202
四、铜与白化病 204
五、铜与色素性干皮病 209
六、铜接触性皮炎 209
七、扭发综合征 209
八、新生儿缺铜综合征 210
九、急性缺铜综合征 212
十、铜与卟啉病 212
十一、遗传性铜蓝蛋白缺乏病 213
十二、断奶病 213
第五节 铜中毒引起的皮肤病 214
铜中毒有非职业性和职业性两种 214
第六节 铜中毒的防治 216
参考文献 217
第六章 硒与相关皮肤病 219
第一节 硒的生物学作用和生理功能 220
一、硒的生物学作用 220
二、硒的生理功能 230
第二节 硒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232
一、硒的吸收 232
二、硒的分布 232
三、硒的排泄 235
第三节 缺硒引起的疾病及皮肤病 235
一、硒与癌 235
二、硒与心血管病 237
三、硒与克山病和大骨节病 238
四、硒与免疫 239
五、缺硒与皮肤病 240
第四节 硒中毒引起的皮肤病 245
一、人的硒中毒 245
二、各种硒化合物的毒性 246
三、硒化合物的毒性机理 246
第五节 硒中毒的防治 247
参考文献 248
第七章 钴与相关皮肤病 249
第一节 钴的生物学作用和生理功能 249
一、钴的生物学化学作用 249
二、钴的生理功能 249
第二节 钴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250
一、钴的吸收 250
二、钴的分布 250
三、钴的排泄 251
第三节 缺钴引起的皮肤病 251
一、体内维生素B12缺乏症 251
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52
三、白血病 252
四、口腔黏膜病变 253
第四节 钴中毒引起的皮肤病 253
第五节 钴中毒的防治 254
参考文献 255
第八章 锰与相关皮肤病 256
第一节 锰的生物学作用和生理功能 256
一、锰的生物学作用 256
二、锰的生理功能 256
第二节 锰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257
一、锰的吸收 257
二、锰的分布 257
三、锰的排泄 257
第三节 缺锰引起的疾病及皮肤病 258
一、对骨骼结构和生长的影响 258
二、对糖代谢的影响 258
三、对类脂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259
四、对脑功能的影响 259
五、与繁殖、遗传及致畸的关系 260
六、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260
七、与癌症的关系 261
八、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261
九、锰与衰老的关系 262
第四节 锰中毒引起的皮肤病 262
一、急性锰中毒 263
二、慢性锰中毒 264
三、对脑组织的毒性影响及毒理 264
四、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效应 266
五、提出假设及接收全部胃肠道外营养(TPN)的新生儿饮食中的锰过量 266
第五节 锰中毒的防治 267
参考文献 267
第九章 铬与相关皮肤病 268
第一节 铬的生物学作用和生理功能 268
一、铬的生物学作用 268
二、铬的生理功能 272
第二节 铬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273
一、动物和人体内的铬 273
二、血液中的铬 274
三、组织中的铬 274
四、人发中的铬 276
五、人体内铬代谢的动力学研究 276
第三节 缺铬引起的皮肤病 278
一、铬与糖尿病 278
二、铬与动脉粥样硬化 279
三、与铬和糖尿病相关的皮肤病 280
第四节 铬中毒引起的皮肤病 282
一、铬的毒性 282
二、对人体的毒性 282
三、铬的致癌性 282
四、铬的致突变性 282
五、铬及其盐类引起皮肤及黏膜损伤 283
第五节 铬中毒的防治 283
参考文献 284
第十章 钼与相关皮肤病 285
第一节 钼的生物学作用和生理功能 285
一、钼的生物学作用 285
二、钼的生理功能 286
第二节 钼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287
一、钼的吸收 287
二、钼的分布 287
三、钼的排泄 287
第三节 缺钼引起的疾病及皮肤病 288
一、先天性So(链球菌溶血素“O”)缺乏征 288
二、Mo-Co缺乏征 288
三、营养性钼缺乏征 288
四、预防 289
五、肿瘤 290
六、龋齿 290
七、与钼相关的皮肤症状 290
第四节 钼中毒引起的皮肤病 290
一、临床症状 291
二、西医药治疗 291
三、中医药治疗 292
四、预防与调养 292
第五节 钼中毒的防治 293
一、钼肥 293
二、城市污水淤泥 293
三、煤的燃烧 293
四、钼矿开采与加工 293
参考文献 293
第十一章 镍与相关皮肤病 294
第一节 镍的生物学作用和生理功能 294
一、镍的生物学作用 294
二、生物体内镍与其他元素的相互作用 297
三、镍的生理功能 298
第二节 镍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301
一、镍的吸收 301
二、镍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301
三、镍的排泄 303
第三节 缺镍引起的皮肤病以及镍中毒引起的皮肤病 303
一、镍与癌 304
二、镍与其他疾病 307
三、镍与皮肤病 307
四、镍与妇幼健康 308
第四节 镍中毒的防治 308
一、镍的代谢 308
二、镍中毒的动物毒理试验 309
三、羰基镍中毒 309
四、镍及其化合物的致毒机理 310
五、镍中毒的防治 311
参考文献 311
第十二章 钒与相关皮肤病 312
第一节 钒的生物学作用和生理功能 312
一、钒的生物学作用 312
二、钒的生理功能 319
第二节 钒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322
一、钒的吸收 322
二、钒的分布 323
三、钒的排泄 323
第三节 缺钒引起的疾病 323
第四节 钒中毒引起的皮肤病 324
一、心血管疾病 324
二、躁狂抑郁症 324
三、龋齿 325
四、胆石症 325
五、荨麻疹和皮肤瘙痒症 325
第五节 钒中毒的防治 325
一、钒毒性与价态 326
二、钒致毒机制 326
三、钒急性慢性中毒 326
参考文献 327
第十三章 锗与相关皮肤病 328
第一节 锗的生物学作用和生理功能 328
一、锗的生物学作用 328
二、锗的生理功能 335
第二节 锗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337
一、锗的吸收 337
二、锗的分布 340
三、锗的排泄 341
第三节 缺锗引起的皮肤病 342
一、β-羧乙基锗倍伴氧化物(Ge-132) 342
二、螺锗化合物 342
三、乳酸—柠檬酸锗 343
四、其他 343
第四节 锗中毒引起的皮肤病 344
第五节 锗中毒的防治 345
参考文献 345
第十四章 硼与相关皮肤病 347
第一节 硼的生物学功能 347
第二节 硼的生物学作用机制 348
一、硼的生物化学机制 348
二、药理学机制 348
第三节 硼的应用 349
参考文献 349
第十五章 硅与相关皮肤病 351
第一节 硅的生物学作用及生理功能 351
一、钙化过程 351
二、软骨与结缔组织的形成 351
三、结缔组织的组成成分 352
四、衰老 352
五、矽肺的分子标志 352
第二节 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352
一、硅的吸收 352
二、硅的分布 353
三、硅的排泄 353
第三节 缺硅引起的疾病 353
一、硅对骨骼系统的影响 353
二、对胶原形成的作用 354
三、对心血管的作用 354
四、对甲的影响 354
第四节 硅中毒引起的皮肤病 354
一、急性毒性 354
二、慢性毒性 355
三、硅与矽肺(Silicosis、硅沉着病) 355
四、硅与肿瘤 358
第五节 硅与皮肤病 358
一、石棉粉尘刺激 358
二、石棉纤维嵌入刺激 359
参考文献 359
第十六章 氟、溴、碘与相关皮肤病 360
氟元素与相关皮肤病 360
第一节 氟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360
一、氟进入人体的途径及其吸收过程 360
二、影响氟吸收的因素及氟化物的排泄 360
第二节 氟的生物学效应 361
一、氟的生理功能 361
二、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61
第三节 氟与皮肤病的关系 362
一、接触性皮炎 363
二、白癜风、白化病 363
三、黏液性水肿 363
四、痤疮样药疹 363
溴元素与相关皮肤病 363
一、溴与人体健康 363
二、溴与相关皮肤病 364
碘元素与相关皮肤病 364
第一节 碘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364
第二节 碘的生物学效应 365
一、碘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365
二、碘的生理作用 365
第三节 碘与相关皮肤病 366
一、碘的生理需要量和供给量 366
二、碘与相关皮肤病 367
参考文献 367
第十七章 镓与相关皮肤病 368
第一节 镓的生物学作用和生理功能 368
一、镓的生物学作用 368
二、镓的生理功能 369
第二节 镓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369
一、镓的吸收、分布 369
二、镓的排泄 370
三、镓对动物的毒性和半数致死量(LD50) 370
第三节 镓盐的临床应用 370
一、元素镓在肿瘤诊断上的应用 370
二、镓对维甲酸所致骨质疏松的改善 370
第四节 镓中毒引起的皮肤病 371
第五节 镓中毒的防治 371
参考文献 371
第十八章 铝与相关皮肤病 372
第一节 铝的摄入 372
一、饮食中的铝 372
二、药品 373
第二节 铝的吸收、代谢与分布 373
第三节 铝对机体的影响 373
一、神经系统 373
二、骨骼 374
三、免疫系统 374
四、血液系统 374
五、呼吸系统 374
六、铝对胚胎生长发育的毒作用 374
第四节 铝对皮肤的影响 375
第五节 铝污染的防治措施 375
参考文献 375
第十九章 铊与相关皮肤病 376
第一节 铊的生物学作用和生理功能 376
一、铊的生物学作用 376
二、铊的毒作用机理 377
三、生物效用 377
第二节 铊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378
一、吸收 378
二、分布 378
三、排泄 378
四、中毒剂量 379
第三节 铊的临床应用 379
第四节 铊中毒 379
第五节 铊对皮肤毛发毒性 380
第六节 铊中毒的防治 380
一、中毒的处理 380
二、预防铊中毒不可忽视 381
参考文献 381
第二十章 钡与相关皮肤病 382
第一节 钡的生物作用和生理学功能 382
一、钡的生物功能 382
二、钡的毒性及其毒性效应 382
第二节 钡的临床应用 383
第三节 钡中毒 383
一、钡中毒临床表现 383
第四节 钡对皮肤的毒性作用 384
第五节 钡中毒的处理 384
一、尽快清除毒物 384
二、补充钾盐纠正低血钾 384
三、对症治疗 385
参考文献 385
第二十一章 钛与相关皮肤病 386
第一节 钛的生物学功能和生理作用 386
一、钛的不致敏性 386
二、二氧化钛的功能与原理 387
第二节 钛在现在医学中的应用 387
第三节 钛与皮肤病 387
参考文献 388
第二十二章 镉与相关皮肤病 389
第一节 镉的生物学作用和生理功能 389
一、镉对植物作用 389
二、镉对动物的毒性效应 390
三、中毒机制 390
第二节 镉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390
一、吸收 390
二、分布 391
三、排泄 391
四、中毒剂量 391
第三节 镉的应用 391
第四节 镉中毒 391
一、急性毒性 391
二、慢性中毒 391
第五节 镉中毒的防治 392
一、治疗 392
二、预防 392
参考文献 393
第二十三章 锑与相关皮肤病 394
第一节 锑的生物学作用和生理功能 394
一、锑对植物的生物有效性 394
二、锑对人及动物的毒性效应 395
第二节 锑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395
一、吸收 395
二、分布 395
三、排泄 396
四、中毒剂量 396
第三节 锑的临床应用 396
第四节 锑中毒 396
一、神经系统损害 396
二、消化系统损害 396
三、呼吸系统症状 396
四、心血管系统 397
五、泌尿系统损害 397
六、血液系统损害 397
七、皮肤损害 397
第五节 锑中毒的防治 397
一、锑中毒的治疗 397
二、锑中毒的预防 398
参考文献 398
第二十四章 铷与相关皮肤病 399
第一节 铷的生物学作用和生理功能 399
一、铷对生长和生殖的影响 399
二、铷对脑发育和脑衰老的影响 400
三、类似钾的功能 400
四、神经生理学功能 400
五、抗癌功能 400
第二节 人体铷摄入量 401
一、不同国家居民饮食铷摄入量 401
二、中国参考人饮食铷摄入量 401
三、铷在人体中含量 401
第三节 铷与疾病 401
一、神经系统疾病 401
二、心血管系统疾病 402
三、恶性肿瘤 402
四、泌尿系统疾病 403
五、老年性白内障 403
六、其他疾病 403
第四节 铷的应用 403
参考文献 404
第二十五章 锡与相关皮肤病 405
第一节 锡的生物学效应 405
一、抗菌、杀虫、消炎、防霉等活性 405
二、促生长作用 405
三、抗肿瘤作用 406
四、有机锡化合物与蛋白激酶(PK)的作用 406
五、有机锡化合物对核酸的作用 406
第二节 锡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与代谢 406
第三节 锡与疾病 407
一、急性中毒 407
二、锡尘肺 407
三、慢性影响 407
第四节 锡与皮肤病 407
一、治疗 407
二、预防 407
参考文献 408
第二十六章 铍与相关皮肤病 409
第一节 铍的生物学作用和生理功能 409
一、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409
二、铍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410
三、铍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410
四、铍对卟啉代谢的影响 411
第二节 铍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411
第三节 铍中毒 411
第四节 铍与皮肤病 412
一、系统铍沉着症 412
二、局限性的铍肉芽肿 412
第五节 预防铍中毒 412
参考文献 413
第二十七章 稀土元素与相关皮肤病 414
第一节 稀土元素、资源分布、性质和应用 414
一、稀土简介 414
二、稀土的发展 414
三、稀土的分布 414
四、稀土元素的性质 415
第二节 稀土与人体健康 415
一、稀土进入体内的途径 415
二、Ln在体内的分布 415
三、Ln的排泄 416
第三节 黑米、黑豆黑色提取物轻稀土元素的分析 417
一、材料 417
二、方法 418
三、结果 418
四、讨论 418
参考文献 419
第二十八章 砷与相关皮肤病 421
第一节 砷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421
一、砷的吸收 421
二、砷的分布、贮存 421
三、砷的排泄 422
第二节 砷的生物学功能 422
一、砷的作用 422
二、砷的生物学功能 423
第三节 砷中毒与皮肤病 423
一、急性砷中毒 423
二、慢性砷中毒 423
第四节 砷中毒的预防 425
参考文献 425
第二十九章 汞与相关皮肤病 426
第一节 诱发皮肤病的汞的最常见来源 426
第二节 汞导致的皮肤粘膜损害 426
第三节 汞导致的系统性皮肤病 427
参考文献 427
第三十章 铅与相关皮肤病 428
第一节 铅的生物学作用和生理功能 428
第二节 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428
一、铅的吸收 428
二、铅的分布 429
三、铅的排泄 429
第三节 铅的病理学作用 429
一、铅对造血系统的病理学作用 429
二、铅对肾脏的病理学作用 430
三、铅对生殖系统的病理作用 430
四、铅对骨骼系统的病理作用 430
五、铅对内分泌系统的病理作用 430
六、铅对免疫系统的病理作用 431
第四节 铅与疾病 431
一、神经系统 431
二、造血系统 431
三、泌尿系统 432
四、生殖系统 432
五、骨骼系统 432
第五节 儿童铅中毒 432
一、儿童铅标准及铅中毒 432
二、铅对儿童智能的影响 433
第六节 铅的应用历史 434
第七节 铅中毒的防治 435
一、减少铅暴露的机会 435
二、进食有助于排铅的食物 435
三、拮抗铅毒的微量元素 436
参考文献 436
第三十一章 铯与相关皮肤病 438
第三十二章 微量元素的检测方法 439
第一节 概述 439
第二节 样品分析测定步骤简介 440
一、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 440
二、实验人员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 440
三、不要检测头发 440
四、采样时要防污染 440
第三节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440
一、血液样品 441
二、头发样品 441
三、尿液和唾液样品 441
四、脏器组织样品 441
第四节 样品的制备和前处理 442
一、常见的生物样品前处理方法 442
二、血液样品的制备 443
三、血液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443
四、头发样品的制备 443
五、尿液和唾液样品的制备 444
六、软组织样品的制备 444
七、硬组织样品的制备 445
第五节 样品的分析测定方法 445
一、分光光度法 445
二、电化学法 445
三、原子吸收光谱法 446
四、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 448
五、中子活化分析法 448
六、X射线荧光光谱法 448
七、原子荧光光谱分析 448
八、分子发光分析 448
九、毛细管电泳 449
第六节 影响检测质量的因素 449
一、水质要求 449
二、金属元素的标准物质 450
三、微量元素检测的质量控制 450
参考文献 450
下部 中医中药 经方验方 微量元素与皮肤病第一章 概论 453
第二章 中医微量元素研究 455
第一节 微量元素与中医理论 455
一、人秉天地之气而生 455
二、天人合一论 455
三、阴阳学说 461
四、五行学说 473
五、脏腑学说 500
六、经络学说与针灸 516
七、气功 521
第二节 微量元素与中医临床 530
一、微量元素与“证”和“治” 530
二、微量元素与脏象和舌象 534
三、辩症和辩证 539
第三章 中药微量元素研究 568
第一节 概论 568
一、中药有效化学成分研究中的两个极端 570
二、中药微量元素和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其他问题 571
三、关于中药微量元素背景值的研究 572
四、关于微量元素与中药理论关系的研究 572
五、关于炮制与微量元素关系的研究 573
六、关于微量元素与地道药材及中药鉴定关系的研究 573
七、微量元素与中药栽培的关系 574
八、关于中药复方及各种制剂与微量元素关系的研究 574
九、中药中微量元素与有机成分相关性的研究 575
十、中药中微量元素的存在状态与生物活性关系的研究 575
十一、含重金属中药及中成药的研究 575
十二、关于中药微量元素的综述性文章 575
第二节 微量元素与中药理论 576
一、中药功效与微量元素 576
二、中药药性与微量元素 581
三、中药归经与微量元素 590
第三节 微量元素与中药饮片学 591
一、中药、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592
二、中药在使用方面的特色 592
三、中药饮片学的任务和发展方向 594
四、中药炮制方法与分类 594
五、中药炮制的目的 596
六、矿物类中药的炮制与微量元素 598
七、动植物中药的炮制与微量元素 599
八、炮制对中药中微量元素的影响 600
九、粉碎与筛析及微粉学在药剂学中的应用与微量元素的关系 608
十、细胞级微米中药加味温清饮治疗银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和微量元素的关系 624
第四节 单味中药、中药复方与微量元素 635
一、单味中药 637
二、中药复方 678
第四章 中医药微量元素系统研究在皮肤科的应用 710
第一节 中医药微量元素研究必须用中医药理论指导保持和突出中医药特色 710
第二节 中医药微量元素研究必须运用系统的方法论 711
一、系统的属性 711
二、系统的构成原则 711
第三节 常见皮肤病与微量元素的关系 712
一、锌与银屑病 712
二、锌与鳞状毛囊角化、小棘苔藓、单纯糠疹 712
三、锌与匙状甲 712
四、锌与脂溢性皮炎 712
五、锌与斑秃 713
六、锌与白癜风 713
七、锌与痤疮 713
八、白癜风 713
九、银屑病 714
十、红斑狼疮 716
十一、硬皮病 717
十二、乌脚病 718
十三、脂溢性皮炎 718
十四、痤疮 718
十五、秃发 720
十六、白发 724
第四节 中药饮片及中成药最新药理作用及常用经方验方辑 730
一、现代药理研究 733
二、皮肤病常用中医内服方剂辑要、药物组成及功效主治 734
第五节 皮肤病的相关研究 747
一、银屑病常用中药复方的微量元素测定及杉籽双莲解毒汤治疗40例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观察 747
二、口周皮炎与脾胃疾病关系的初步研究 754
三、17种补肾药、5种补气补血药、六味地黄丸、8种微量元素测定及其在皮肤科的临床意义 756
参考文献 780
后记 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