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油气成藏物理模拟方法与技术 3
第一节 油气成藏物理模拟实验室系统设计与建造 3
一、油气运聚成藏模拟实验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3
二、油气成藏物理模拟实验室的设计与建造 7
第二节 油气生成物理模拟方法与技术 12
一、概述 12
二、碎屑岩系统烃源岩生排烃物理模拟方法与技术 15
三、碳酸盐岩油气生排烃物理模拟方法与技术 15
四、烃源岩催化成烃物理模拟方法与技术 17
第三节 油气二次运聚模拟方法与技术 19
一、孔隙介质油气运移模拟技术和方法 19
二、裂缝介质油气运移模拟技术和方法 22
三、输导层和圈闭系统油气运移和聚集模拟技术和方法 26
第四节 油气保存与破坏的模拟方法与技术 27
一、天然气扩散系数的模拟方法和技术 27
二、断层涂抹层形成的模拟实验 30
三、原油裂解成气模拟实验 30
第二章 油气成藏数据库建设及数值模拟方法与技术 33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33
一、油气成藏数据库建设 33
二、油气成藏数值模拟研究 33
第二节 油气成藏数据库结构及功能 36
一、需求分析 36
二、系统的数据结构 37
三、系统软件的结构 38
四、系统的物理结构 41
五、系统界面 42
第三节 盆地数值模拟方法 46
一、盆地模拟与评价的研究内容 46
二、用于油气成藏数值模拟的软件系统开发及结构和功能 47
三、BMPES系列软件在松辽盆地北部的应用 48
第四节 含油气系统模拟方法 50
一、含油气系统模拟研究内容简介 50
二、含油气系统定量模拟系统(PSMES)简介 52
第五节 勘探目标模拟与评价系统(PMBES) 55
一、勘探目标模拟与评价内容 55
二、勘探目标模拟与评价系统(PMBES)简介 55
第三章 油气成藏流体历史分析方法 59
第一节 成藏期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59
一、传统的成藏期分析方法 59
二、成藏期分析新思路——成藏化石记录的流体历史分析 60
三、成藏期定量分析基础——烃类流体—水—岩石相互作用 61
第二节 成藏期定量分析方法之一:成岩矿物定年 64
第三节 成藏期定量分析方法之二:流体包裹体定年 67
第四节 成藏期定量分析的其他方法 70
一、油储磁性矿物古地磁学定年 70
二、储集层固体沥青定年 70
三、油田卤水碘同位素定年 70
四、生烃时限分析 71
第四章 油气成藏体系研究方法与实例 73
第一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73
一、国外含油气系统概念的发展 73
二、含油气系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73
第二节 油气成藏体系的基本概念 74
一、油气成藏体系的定义 74
二、油气成藏体系的结构及其分类 75
第三节 油气成藏体系研究方法 77
一、油气成藏体系综合研究 77
二、油气成藏体系成熟度研究 79
第四节 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及其意义 80
一、问题的提出 80
二、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基本模式与主控因素 81
三、结论 88
第五节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的油气成藏体系 89
一、塔里木盆地成藏地质条件 89
二、塔里木盆地成藏旋回与塔中地区成藏体系划分 90
三、塔中早古生代单源三位成藏体系 91
四、塔中古生代多源三位成藏体系 93
五、成藏体系与勘探分析 94
第五章 油气生排烃机理与定量模型 97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97
第二节 生烃过程中的催化机理与定量模型 99
一、实验样品与实验方法 99
二、催化生烃特征及定量模型的建立 100
三、干酪根催化生烃机制 102
四、主要结论与认识 104
第三节 碎屑岩生排烃机理与定量模型 104
一、生烃机理 104
二、排烃机理 106
三、生烃定量模型 107
四、排烃定量模型 110
第四节 碳酸盐岩生排烃机理与定量模型 114
一、碳酸盐岩不同组成的生排烃特征比较 114
二、碳酸盐岩生烃机理与生烃定量模型 117
第五节 影响油气生排的主控因素与定量模式 122
一、油气生排门限概念 122
二、油气生排主控因素 122
三、油气生排特征与定量模式 123
四、油气排运的动力学特征与定量模式 126
第六章 不同介质条件下油气运聚机理与定量模型 130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0
第二节 孔隙介质油气运移动力学机制与定量模型 132
一、浮力作用下油气运移的动力学机制 132
二、压差驱动下油气运移的动力学机制 136
三、热力作用下孔隙介质油气运移的动力学机制 140
第三节 孔隙介质含油饱和度增长动力学机制与定量模型 142
一、实验模型与实验方法 142
二、实验结果与讨论 143
第四节 裂隙介质油气运移动力学机制与定量模型 146
一、裂隙介质油气运移的实验模拟 146
二、裂隙介质油气运移的数值模拟 151
第五节 非均质输导砂层油气运聚动力学机制及模式 157
一、非均质砂层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地质研究 158
二、层间非均质砂层石油运移和聚集的物理模拟 160
三、层内非均质砂层石油运移和聚集的物理模拟 164
第六节 断层输导系统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动力学机制 173
一、沾化凹陷断层对上第三系油气运移和聚集影响的地质模型 173
二、断层输导系统油的运移和聚集模拟实验研究 174
三、断层输导系统油气运移和聚集机理及模式 177
第七节 背斜圈闭系统石油运聚的动力学机制及模式 183
一、实验模型和实验方法 183
二、实验结果与讨论 183
第七章 油气保存与破坏机理及定量研究 186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86
一、盖层封闭性研究: 186
二、天然气扩散作用研究 187
三、断层封闭性研究 187
四、原油的微生物降解研究 188
五、原油化学热解成气的研究 189
六、油气藏破坏特征研究 189
第二节 物理扩散作用及其对油气藏保存与破坏的定量研究 190
一、天然气扩散作用及其地质模型与数学模型 190
二、实例分析 192
第三节 物理渗流作用及其对油气藏保存与破坏的定量研究 194
一、盖层裂缝研究 194
二、断层涂抹层形成特征定量研究 196
第四节 化学热解作用及其对油气藏保存与破坏的定量研究 201
一、原油热裂解产气率 201
二、原油热裂解成气化学动力学模型 201
三、原油热裂解成气转化率特征 203
四、热力对油藏的破坏及对气藏的补给 205
第五节 生物降解作用及其对油气藏保存与破坏的定量研究 206
一、原油微生物降解的影响因素 206
二、油藏菌解类型及其特征 211
第八章 典型区带油气藏解剖及定量研究 215
第一节 典型油气藏研究方法与工作程序 215
一、主要研究内容 215
二、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15
第二节 东部裂谷盆地富油气区成藏研究 216
一、松辽盆地大庆长垣背斜油气藏成藏分析 216
二、东营凹陷胜坨油田成藏模式 218
第三节 中西部克拉通盆地成藏研究 220
一、川东地区五百梯石炭系气藏成藏机理 220
二、塔中隆起塔中4油田成藏机理 229
第四节 西部前陆盆地(吐哈盆地)成藏研究 231
一、鄯善油田油气成藏机理 231
二、吐玉克油田稠油油藏成藏机理 233
第九章 几种特殊的油气成藏机理与模式 239
第一节 突发式油气成藏机理研究 239
一、突发式油气成藏地质概念模式的建立 239
二、突发式油气成藏的流体包裹体依据 239
三、突发式油气成藏模式及其意义 241
第二节 热循环对流成藏机理与模式 242
一、沉积盆地中的热对流 242
二、热对流对烃类运移和聚集影响的理论分析和地质研究 245
第三节 深盆气成藏机理与模式 247
一、深盆气藏简介 247
二、深盆气成藏机理与模式 247
三、深盆气预测方法与原理 249
四、吐哈盆地深盆气研究 251
五、深盆油成藏讨论 252
六、中国深盆气勘探前景展望 253
第十章 不同构造类型沉积盆地的油气形成条件及主控因素 257
第一节 不同构造类型沉积盆地形成演化特征 257
一、前陆盆地构造演化 257
二、裂谷盆地的演化特征 259
三、克拉通盆地的形成机制和演化特征 260
第二节 沉积盆地油气成藏要素的统计特征 261
一、前陆盆地成藏要素统计特征 262
二、裂谷盆地成藏要素统计特征 261
三、克拉通盆地成藏要素统计特征 262
第三节 前陆盆地温压场和应力场特征(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为例) 264
一、温度场特征 264
二、压力场特征 266
三、应力场特征 276
第四节 克拉通盆地温压场和应力场特征(以四川盆地为例) 279
一、温度场特征 279
二、压力场特征 286
三、应力场特征 293
第五节 裂谷盆地温度场和压力场特征(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为例) 298
一、地温—地压系统特征 298
二、温压场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299
第十一章 中国大、中型油气田分布规律研究 303
第一节 中国大、中型油气田油气藏类型及分布 303
一、油气藏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案 303
二、油气藏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303
三、中国含油气盆地油气藏的分布规律 308
第二节 中国大、中型油气田烃源岩分布特征 313
一、中国东部裂谷盆地大、中型油气田烃源岩分布特征 313
二、中国中西部克拉通盆地大、中型油气田烃源岩分布特征 318
三、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大、中型油气田烃源岩分布特征 322
第三节 中国大、中型油气田储集层分布特征 323
一、主要储集层(体)的分布时代 323
二、主要储集层(体)的成因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324
三、主要储集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325
四、生储配置关系及其分布特征 326
第四节 中国大、中型油气田运移聚集特征 326
一、中国大、中型油气田成藏运移特征 327
二、中国大、中型油气田油气聚集特征与主控因素 329
第五节 中国大、中型油气田保存与破坏特征 331
一、油气藏破坏类型及分布 331
二、中国油气藏破坏状况及分布 332
三、盆地发展演化阶段对油气藏保存与破坏的控制 335
第六节 中国大、中型油气田油气分布规律基本特征及控制因素 335
一、中国大、中型油气田分布特征 335
二、中国大、中型油气田分布的主控因素 336
第十二章 中国油气勘探战略选区预测 341
第一节 中国东部裂谷盆地油气勘探 341
一、前裂谷期沉积单元的勘探潜力分析 341
二、裂谷期和后裂谷期勘探潜力分析 342
第二节 中国前陆盆地油气勘探 343
一、前陆盆地的概念 343
二、前陆盆地的类型 344
三、前陆盆地的发育历史及形成的力学机制 345
四、前陆盆地的分布及含油气性 346
第三节 中国克拉通盆地油气勘探 349
一、关于克拉通盆地油气地质研究的若干认识 349
二、认识克拉通盆地油气富集规律的技术关键 355
三、中国克拉通盆地的油气勘探 355
第四节 与走滑作用有关的含油气盆地勘探 357
一、富油气走滑盆地概述 357
二、走滑断层控盆和含油气机制 357
三、国内三大走滑构造体系与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 359
第五节 中国北方石炭一二叠系油气远景分析 366
第六节 中国南方志留系、三叠系油气远景分析 369
一、志留系 369
二、三叠系 370
第七节 中国含油气盆地剩余资源潜力分析及潜在大、中型油气田预测 372
一、中国各主要含油气盆地探明油气资源量分析比较 372
二、中国含油盆地油气资源预测 373
三、中国大、中型油气田潜在发育的盆地预测 376
第八节 中国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体系剩余资源潜力分析及潜在大、中型油气田预测 380
一、潜在发育区预测的方法和原理 380
二、有利于大、中型油气田成藏的潜在发育区预测 383
三、有利大、中型油气田成藏的潜在油气成藏体系预测 383
参考文献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