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1
导论 科学分配观下的收入分配、劳资共赢与和谐社会 1
(一)和谐社会呼吁以公正公平发展为导向的科学分配观 1
(二)创建科学分配观,推动收入分配制度创新 3
(三)科学分配观与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 6
(四)劳资共赢与和谐社会 8
(五)劳资共赢需要具备制度基础和社会条件 9
(六)本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9
一 劳资共赢:现代分析框架 11
(一)马克思资本理论分析框架及其含义 11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劳资共赢的制度保障 15
(三)能力与自由发展:劳资共赢的内在激励 16
(四)劳动和资本的共赢: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 17
(五)政府干预:劳资共赢的平衡器 18
(六)效率工资:劳资共赢的理论基础 19
(七)劳动力供求变化:劳资共赢的内生动力 20
(八)工会制度:劳资共赢的保障 20
专栏:利益须共享,劳资要双赢 21
二 “劳动—资本”关系:从历史到现实 25
(一)劳资关系的发端形态:源于马克思的评判 25
(二)传统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斯大林模式及其实践反思 28
(三)计划体制内劳动关系的调整与探索:南斯拉夫工人自治管理模式 34
(四)改革的实践需要理论的创新:经济转轨与劳资关系 39
专栏:马克思的经典论述与刘少奇的“剥削有功论” 44
三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劳资关系博弈 46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启动分配制度改革与劳资关系解冻 46
(二)“先富带动后富”:劳动致富占据主导,资本谋求合法空间 48
(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劳资地位趋向平等 50
(四)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劳资双方走向动态均衡 52
(五)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于劳资关系的影响 55
专栏: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吗? 56
四 30年制度变迁:劳动与资本的双重解放与回归理性 60
(一)计划经济体制对劳动和资本的双重束缚 60
(二)国有企业改革与传统劳动体制的松动 63
(三)非公企业发展与市场型劳资关系的培育 68
(四)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劳资双重解放与回归理性 73
五 劳动与资本的互利共赢:30年的实践历程与成就 77
(一)劳动者收入持续稳定上升 77
(二)资本收益高速增长 88
(三)政府收入显著提高 98
(四)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探索 105
专栏: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与生活质量 110
六 新形势下劳动与资本的博弈:问题与挑战 113
(一)中国劳资共赢发展的现实机遇与内生动力 113
(二)中国劳动力供求变化的长期趋势及其对劳资关系的影响 117
(三)劳动—资本关系的错位与扭曲:转型时期的新挑战 124
(四)劳动—资本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出现两极化吗? 128
(五)中国当前以及未来劳动资本关系及其症结 135
专栏:黑砖窑事件:现代版的包身工 144
七 收益共享:走向劳资共赢 146
(一)收益共享与劳资共赢的经验探索 146
(二)劳资收益共享制: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要实现统一 150
(三)劳资收益共享: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要实现统一 152
专栏:按贡献分配与劳资双赢 160
八 西方国家劳资关系:探索、修正与启示 163
(一)劳资关系改革: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制度创新的突破口 163
(二)社会民主主义的劳资关系 167
(三)新自由主义劳资关系 172
(四)西方国家当前劳资关系的矛盾与挑战 176
专栏:欧洲劳资关系矛盾为何可以走向缓和? 182
九 构建劳动—资本共赢与和谐发展的制度框架 184
(一)政府职能转变:公共服务与劳资双赢 184
(二)完善工会制度建设与集体谈判 186
(三)完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政府、企业与劳动者共赢 189
(四)完善参与一民主型的现代企业制度:微观基础 195
专栏:国外集体谈判的经验——法国 198
十 营造劳动—资本共赢发展的政策与法制环境 201
(一)完善劳动用工制度 201
(二)就业促进的政策与法律 210
(三)社会保障政策与法律 217
(四)其他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 221
专栏:《劳动合同法》:双赢还是双输? 225
参考文献 228
后记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