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新知、新人与新式教育的追求 21
第一节 西学东渐及其对中国传统教育结构的冲击 22
第二节 “中体西用”与新式教育的兴起 25
第三节 维新变法与新式教育的反思性探索 32
第四节 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新式教育之猛进 37
第五节 传统教育制度的终结与近代学制的建立 43
第二章 经学的蜕变及其文化意义 52
第一节 “古”、“今”之变 54
第二节 今文经学派内部的学理变化 61
一、汉宋兼采 61
二、“《春秋》重义不重事” 69
三、从反对“疑古”(古文经学)到“疑古” 73
第三节 角色互换:同一学术系统中的经史关系 75
第四节 一点思考 83
第三章 现代人文学术的建立与文化的现代性(一) 94
第一节 学术:传统与现代之分野 94
第二节 现代人文学术的理想追求:科学化 104
第三节 现代学术的制度建构与运作 121
一、现代学术门类的设置和布局 121
二、现代学术理论范型的探讨和构筑 125
三、现代学术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确立 130
四、现代学术研究机构之建置 139
五、现代专业学会与学术杂志的出现与运作 142
第四章 现代人文学术的建立与文化的现代性(二) 146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方法论的反思 146
第二节 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文学? 155
第三节 危机时刻的文学想象:王国维的“审美现代性” 174
第四节 并非结语:开放的文学实践 185
第五章 现代人文学术的建立与文化的现代性(三) 192
第一节 作为现代学术的哲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 192
一、现代大学制度中哲学系的建立 192
二、中国哲学史学科的确立 199
三、哲学刊物和哲学学会的创立 202
第二节 走出经学时代——批判意识的增长和创造精神的发扬 204
第三节 从实质的系统到形式的系统 212
第四节 哲学内容的现代化:以科玄之争为例 221
一、上升的进路 224
二、两分的进路 226
三、下开的进路 229
四、综合的进路 231
第五节 哲学的职业化及其困境 235
第六章 白话运动与现代化过程中的大众文化 239
第一节 白话运动与大众文化 239
第二节 晚清白话文运动与大众文化的兴起 244
第三节 “五四”白话文运动与大众文化的发展 258
一、白话文运动掀起了“走向民间”的热潮 266
二、大众文学样式多样化 270
三、白话教育的全面铺开 274
四、白话报刊的全民性 278
第七章 现代性的中心话语之一:科学 281
第一节 科学的“主义”化 282
第二节 科学视域中的知识系统 287
第三节 科学与人生 295
第四节 社会领域的科学精神 301
第五节 作为价值系统的科学 310
第六节 科学与人文 316
第八章 现代性的中心话语之二:民主 329
第一节 民主的多重向度及其统一基础 330
第二节 民主的制度形式和法律保障 342
第三节 理性主义和商议性民主的观念 350
第四节 政治文化和民主的本土基础 358
第五节 民主和社会主义 368
第六节 结束语 375
第九章 传统价值观的变迁与现代价值系统的建构 377
第一节 进化论与进步观念 379
第二节 竞争观念与民族精神的转换 381
第三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创造意识 384
第四节 对科学的崇尚 388
第五节 现代视域中的民主观念 392
第六节 多重维度的自由观念 395
第十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宗教 402
第一节 近代的宗教复兴 403
一、宗教复兴与近代社会变革 403
二、近代宗教复兴的发展阶段 406
三、近代宗教的契应时世文化特色 419
第二节 近代佛教的发展及人文意义 431
一、佛教复兴的标志 432
二、阐发入世、自立、利他之教义,提倡新国民道德 436
三、以佛教救世、救心的政治意义 444
四、学理化佛学的哲学启示 449
五、近代佛学与儒学的关系 454
第三节 基督宗教与中国现代化 461
一、天主教与中国现代化的间接关系 461
二、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之关系的历史追溯——基督教与中国近代化 472
三、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20世纪的基督教 491
第十一章 对现代性的诘难及其人文蕴含 525
第一节 科学主义与现代世界观的困境 526
一、科学在现代的主义特性与世界观品格 526
二、功利、理智、实证的现代性态度的强化与现代性人文向度的退隐 528
三、科学主义与机械的现代世界图像 532
第二节 进步叙事与现代历史观的危机 538
一、从世界观到历史观的过渡 538
二、进步话语与现代性的正当性 541
三、终极目的:进步叙事的宗教根源 543
四、进步意识的内在问题 547
五、力的逻辑、文野之辩与存在者本性的退隐 548
六、“以论理代实在” 556
七、现代虚无主义 560
第三节 走向健全的现代性 564
后记 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