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 2002-2003》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文物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01019843
  • 页数:48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2002~2003年在秦始皇帝陵园开展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的成果总集。

第一编 考古勘探与调查壹 2002年陵园考古勘探 3

一 内城东北小城的墓葬 5

(一)位置 5

(二)墓葬类型 6

(三)墓葬概况 12

二 组合式陪葬坑 13

(一)砖坯围墙 13

(二)K0101陪葬坑 15

(三)K0201陪葬坑 19

(四)K0202陪葬坑 24

(五)K0205陪葬坑 26

三 其他陪葬坑 30

(一)K0203陪葬坑 30

(二)K0204陪葬坑 32

四 石道遗迹 33

五 小结 34

(一)关于地宫宫墙 34

(二)关于秦始皇帝陵东墓道位置、数量 34

贰 “秦始皇帝陵园国家遗址公园”砖房移民点考古勘探 35

一 勘探目的 35

二 移民点的选择 35

三 移民点考古勘探概况 36

(一)墓葬 36

(二)窑址 40

(三)陪葬坑 40

四 小结 41

叁 代王汉代墓葬勘探 42

一 位置 42

二 形制与结构 43

(一)封土 43

(二)M1 44

(三)M2 44

三 墓葬时代 45

(一)两座墓的时代相同 45

(二)墓葬时代不早于汉初 46

肆 2002年陵区考古调查 47

一 前言 47

二 遗址 47

(一)新石器时代遗址 47

(二)秦或秦汉遗址 57

(三)汉代以后的遗址 64

三 墓葬 68

(一)秦墓 68

(二)汉代及以后的墓葬 73

(三)与传说有关的墓葬 80

四 与秦始皇帝陵有关的其他遗存 81

(一)陪葬坑 81

(二)窑址 82

(三)井址 85

(四)散见文物出土地点 86

五 小结 86

(一)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与环境关系 86

(二)本区域不见或少见先秦遗址 87

(三)本区域秦始皇帝陵建设时期遗址、墓葬最多见 87

伍 秦始皇帝陵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查 89

一 项目概况 89

(一)项目名称 89

(二)课题组织 89

(三)项目背景 89

二 项目目标 95

(一)目标 95

(二)方法 96

(三)遥感考古、物探考古基本原理 97

三 项目的主要收获 98

(一)遥感考古的主要收获 98

(二)物探考古的主要收获 99

四 项目的考古验证 100

(一)秦始皇帝陵地宫的存在与位置 100

(二)封土堆下细夯土墙的存在 101

(三)地宫中石质板材的存在 102

(四)地宫的深度 102

(五)墓室的范围、大小 102

(六)地宫中存在高汞 103

(七)阻排水系统的阻水效果 103

(八)封土堆南侧下部的砂石块堆积 104

(九)西墓道的存在 104

(一○)泥石流的分布 105

(一一)未经验证的成果 105

五 项目的结题 106

第二编 考古发掘与整理壹 K0007陪葬坑发掘 109

一 地理位置与发掘经过 109

二 形制与分区 112

三 地层堆积 113

(一)Ⅰ区地层 113

(二)Ⅱ区地层 114

(三)Ⅲ区地层 115

四 建筑结构 116

(一)Ⅰ区的结构与建筑遗迹 116

(二)Ⅱ区的结构与建筑遗迹 130

(三)Ⅰ区与Ⅱ区衔接处的建筑遗迹与结构推测 146

(四)Ⅲ区的结构与建筑遗迹 147

五 出土遗物 160

(一)各区域遗物出土状况 160

(二)青铜水禽 161

(三)陶俑 173

(四)其他遗物 180

六 小结 181

(一)水文环境与陪葬坑 181

(二)陪葬坑的结构 182

(三)陪葬坑性质推测 183

(四)坑体被毁成因 184

贰 山任窑址发掘 186

一 地理位置与发掘经过 186

二 地层堆积 187

三 形制与结构 190

(一)窑址 190

(二)窑场 193

四 窑场内埋葬的人骨 194

(一)地层 194

(二)葬式 194

(三)年龄与性别 197

五 出土遗物及戳印、刻划文字 206

(一)陶质遗物 206

(二)其他遗物 214

(三)戳印文字与刻划文字及符号 220

六 小结 234

(一)窑址保存状况良好 234

(二)窑场乱葬人骨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235

叁 新丰井址清理 237

一 地层堆积与形制、结构 237

二 出土遗物及刻划文字 238

(一)甲片粗坯与甲片 239

(二)其他遗物 246

(三)刻划文字及符号 249

三 小结 250

(一)关于井址 250

(二)不明器物的用途 250

(三)石甲片的制作 250

肆 2001、2003年秦始皇帝陵园内、外城墙发掘 253

一 发掘点的位置与地层堆积 253

(一)各发掘点的位置 253

(二)地层堆积 254

二 遗迹概况 256

(一)内城 256

(二)外城 259

三 出土遗物及戳印文字 261

(一)出土遗物 262

(二)戳印文字 265

四 小结 267

(一)内城墙的结构 267

(二)内城隔墙的结构 268

(三)外城墙的结构 268

伍 石质铠甲K9801T2G2甲5、甲6整理 270

一 出土现状 271

(一)甲5出土现状 271

(二)甲6出土现状 276

二 甲片类型及其概述 276

(一)甲片类型 276

(二)甲片概述 282

三 铠甲概述 286

(一)铠甲的编缀与开合 286

(二)铠甲上的绳类痕迹 287

(三)铠甲的结构和制作 287

四 小结 288

(一)铠甲上的图案 288

(二)包边 289

(三)刻划和钻点 289

陆 石胄K9801T2G2胄2、胄3整理 290

一 出土现状 290

(一)胄2出土现状 290

(二)胄3出土现状 292

二 胄片分类 293

(一)胄2胄片分类 294

(二)胄3胄片分类 295

三 石胄概述 297

(一)胄片概述 297

(二)胄片的制作 299

(三)胄的结构与胄片上的细绳痕迹 302

四 小结 304

第三编 相关研究 309

壹 秦始皇帝陵区K0007陪葬坑性质研究 309

一 陪葬坑的环境 310

二 陪葬坑的结构 311

三 陪葬坑的内涵 312

四 陶俑属性分析 321

五 以音乐驯化水禽的可能性分析 328

六 小结 331

贰 秦始皇帝陵区K0007陪葬坑出土陶俑的制作工艺 332

一 陶俑的出土现状 332

二 陶俑的制作工艺 333

叁 秦始皇帝陵区K0007陪葬坑出土木炭的鉴定 339

肆 秦始皇帝陵区山任窑址出土人骨的研究 340

一 性别和年龄 341

二 颅面部的形态特征 341

三 头骨测量数据的分析 343

四 肢骨的观测和分析 349

五 病理和创伤 358

六 与秦始皇帝陵区其他刑徒墓地或修陵人墓地的比较 362

伍 秦始皇帝陵区山任窑址出土人骨牙齿磨耗状况的分析 365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365

二 结果 366

三 讨论 367

附表1 山任窑址出土人骨的头骨测量数据 370

附表2 山任窑址出土人骨的肢骨测量数据 374

附表3 山任窑址出土人骨的肢骨形态观察 390

附表4 山任窑址出土人骨的病理和创伤记录 392

后记 396

英文提要 398

日文提要 404

图1 秦始皇帝陵区重要遗迹分布图 3

图2A 秦始皇帝陵园遗迹分布图 4

图2B 秦始皇帝陵园局部遗迹分布图 5

图3 秦始皇帝陵园内城东北小城墓葬分布图 6

图4 秦始皇帝陵园内城东北小城墓葬平面、剖面图 7

图5 秦始皇帝陵园组合式陪葬坑及其他陪葬坑平面、剖面图 14

图6 K0101陪葬坑平面、剖面图 17

图7 K0201陪葬坑平面、剖面图 21

图8 K0202陪葬坑平面、剖面图 25

图9 K0205陪葬坑平面、剖面图……(插页)图10 K0203陪葬坑平面、剖面图 31

图11 K0204陪葬坑平面、剖面图 32

图12 K0204陪葬坑勘探出土遗物 33

图13 砖房移民点M1平面、剖面图 37

图14 砖房移民点M2平面、剖面图 37

图15 砖房移民点M3平面、剖面图 38

图16 砖房移民点M4平面、剖面图 39

图17 砖房移民点M5平面、剖面图 39

图18 砖房移民点M6平面、剖面图 40

图19 砖房移民点陪葬坑平面、剖面图 41

图20 代王汉代墓葬平面图 43

图21 代王汉代墓葬M1平面、剖面图 44

图22 代王汉代墓葬M2平面、剖面图 45

图23 秦始皇帝陵区古代遗址分布图 48

图24 秦始皇帝陵区古代墓葬分布图 49

图25 秦始皇帝陵区秦代陪葬坑、窑址、井址等遗迹分布图 50

图26 秦始皇帝陵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图 51

图27 北李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陶器 53

图28 北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陶器 54

图29 陈家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陶器 55

图30 秦始皇帝陵区秦汉遗址分布图 56

图31 张家寨秦汉遗址出土陶器 58

图32 北庄秦汉遗址、凤凰台古城遗址出土陶器 62

图33 凤凰台古城遗址出土板瓦戳印文字拓本 63

图34 秦始皇帝陵区汉代以后遗址分布图 65

图35 庵后堡唐至明清寺院遗址出土器物 66

图36 秦始皇帝陵区战国、秦代墓葬分布图 69

图37 秦始皇帝陵区汉代及以后墓葬分布图 74

图38 赵南汉代墓葬出土器物 76

图39 堡北汉代墓葬出土陶器 77

图40 山任唐代墓葬出土器物 79

图41 山任唐宋墓葬出土铜钱币拓本 80

图42 秦始皇帝陵区秦代遗迹分布图 88

图43 K0007陪葬坑平面图 110

图44 K0007陪葬坑Ⅰ区(一号过洞)剖面图 110

图45 K0007陪葬坑Ⅱ区(二号过洞)纵剖面图 111

图46 K0007陪葬坑Ⅲ区(三号过洞)纵剖面图 111

图47 K0007陪葬坑Ⅰ区平面、剖面图……(插页)图48 K0007陪葬坑Ⅰ区(一号过洞)木结构遗迹平面图……(插页)图49 K0007陪葬坑Ⅰ区(一号过洞)木建筑榫卯结构图 128

图50 K0007陪葬坑Ⅰ区(一号过洞)席纹印痕 129

图51 K0007陪葬坑Ⅱ区(二号过洞)平面图及过洞纵剖视图、横剖面图……(插页)图52 K0007陪葬坑Ⅱ区陶俑放置推测示意图 132

图53 K0007陪葬坑Ⅱ区过洞封门木平面图 145

图54 K0007陪葬坑Ⅱ区C型席纹印痕 146

图55 K0007陪葬坑Ⅲ区(三号过洞)平面、剖面图及南壁厢板木俯视、正视图……(插页)图56 K0007陪葬坑Ⅰ区过洞西部出土青铜天鹅 170

图57 K0007陪葬坑Ⅰ区过洞中部出土青铜鹤(K0007Ⅰ∶26) 171

图58 K0007陪葬坑Ⅰ区过洞中部出土青铜鸿雁 172

图59 K0007陪葬坑Ⅱ区过洞内出土陶俑 176

图60 K0007陪葬坑Ⅱ区过洞内出土陶俑 177

图61 K0007陪葬坑Ⅱ区过洞内出土陶俑 178

图62 K0007陪葬坑Ⅱ区过洞内出土小件遗物 180

图63 山任窑址位置图 186

图64 山任窑址上层遗迹平面图 188

图65 山任窑址剖面图 189

图66 山任窑址Y1平面、剖面图 191

图67 山任窑址Y2平面、剖面图 192

图68 山任窑址工具痕迹平面图 194

图69 山任窑址席纹印痕 194

图70 山任窑址窑场底层平面图 195

图71 山任窑址窑场出土人骨葬式平面图 196

图72 山任窑址出土筒瓦、瓦当 208

图73 山任窑址出土陶钵 210

图74 山任窑址出土陶器 211

图75 山任窑址出土陶器 212

图76 山任窑址出土陶器 213

图77 山任窑址出土铁器 215

图78 山任窑址出土铁器 216

图79 山任窑址出土铁器 217

图80 山任窑址出土铁器 218

图81 山任窑址出土骨器、石器 219

图82 山任窑址出土陶质器物戳印文字拓本 221

图83 山任窑址出土陶质器物戳印文字拓本 222

图84 山任窑址出土陶质器物戳印文字拓本 223

图85 山任窑址出土陶质器物刻划“东園(?)秦”拓本(03QLY∶C6) 228

图86 山任窑址出土陶质器物刻划文字、符号拓本 229

图87 山任窑址出土陶质器物及刻划文字、符号拓本 230

图88 新丰井址平面、剖面图 237

图89 新丰井址出土开片过程中的甲片粗坯 240

图90 新丰井址出土开片过程中的甲片粗坯 241

图91 新丰井址出土修整与打磨过程中的甲片 243

图92 新丰井址出土布孔与钻孔过程中的甲片 244

图93 新丰井址出土甲片和石砧 246

图94 新丰井址出土砺石 247

图95 新丰井址出土铁器 248

图96 新丰井址出土器物残块 248

图97 新丰井址出土刻划文字甲片、胄片及砺石 249

图98 秦始皇帝陵园城墙发掘点位置图 254

图99 秦始皇帝陵园内城北墙01NBT1平面及西壁剖面图 255

图100 秦始皇帝陵园内城东墙03NDT1平面及北壁剖面图 256

图101 秦始皇帝陵园内城西墙03NXT1平面及北壁剖面图 257

图102 秦始皇帝陵园内城夹墙(复道)03NJT1平面及北壁剖面图 258

图103 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墙03WDT1平面、剖面图 259

图104 秦始皇帝陵园外城西墙03WXT1平面及北壁剖面图 260

图105 秦始皇帝陵园外城北墙03WBT1平面及北壁剖面图 261

图106 秦始皇帝陵园内城北墙出土板瓦 262

图107 秦始皇帝陵园内城北墙出土筒瓦 263

图108 秦始皇帝陵园内城北墙出土有脊筒瓦 264

图109 秦始皇帝陵园内城北墙出土瓦当(01NBT1∶4) 264

图110 秦始皇帝陵园内城北墙出土陶质器物戳印文字拓本 265

图111 K9801T2G2甲5各部位名称示意图 270

图112 K9801T2G2甲6各部位名称示意图 271

图113 K9801T2G2甲5第一层出土现状 272

图114 K9801T2G2甲5第二层出土现状 273

图115 K9801T2G2甲6第一层出土现状 274

图116 K9801T2G2甲6第二层出土现状 275

图117 K9801T2G2甲5第一类甲片 278

图118 K9801T2G2甲5第二类甲片 279

图119 K9801T2G2甲5第三、四类甲片 279

图120 K9801T2G2甲6第一类甲片 280

图121 K9801T2G2甲6第二类甲片 281

图122 K9801T2G2甲6第三、四类甲片 281

图123 K9801T2G2甲5甲片上的刻划符号 284

图124 K9801T2G2甲6甲片细绳穿连图 287

图125 K9801T2G2甲5复原图……(插页)图126 K9801T2G2甲6复原图……(插页)图127 K9801T2G2甲5、甲6展开图……(插页)图128 K9801T2G2胄2、胄3展开图……(插页)图129 K9801T2G2胄2出土现状 291

图130 K9801T2G2胄2第三层出土现状 292

图131 K9801T2G2胄3第一层出土现状 293

图132 K9801T2G2胄3第二层出土现状 294

图133 K9801T2G2胄2第一、二类胄片 295

图134 K9801T2G2胄2第三、四类胄片 295

图135 K9801T2G2胄3第一、二类胄片 296

图136 K9801T2G2胄3第三~五类胄片 296

图137 K9801T2G2胄3胄片上的刻划符号 300

图138 K9801T2G2胄3胄片上的细绳痕迹 303

图139 K9801T2G2胄2复原图……(插页)图140 K9801T2G2胄3复原图……(插页)图141 K0007陪葬坑出土陶乐人俑 313

图142 秦汉墓葬出土乐器配件 316

图143 汉代弹筝、击筑、击磬文物及图像 318

图144 秦汉墓葬出土的筑及筑棒实物 319

图145 汉代墓葬出土遗物所见击筑图像 321

图146 先秦、汉代击钟、击鼓文物及图像 324

图147 汉代弓弩图及奏琴、鼓瑟图 327

图148 河南博物院藏汉代画像砖驯马、驯鹤图像 330

图149 K0007陪葬坑陶俑制作工艺 334

图150 K0007陪葬坑陶俑制作工艺 337

图151 K0007陪葬坑陶俑制作工艺(K0007Ⅱ∶1) 338

图152 山任出土人骨与对比组在第一、第二主成分的二维散点图 348

图153 山任出土人骨与对比组在第一、第三主成分的二维散点图 348

图154 山任出土人骨与对比组的前三个主成分三维散点图 349

表1 秦始皇帝陵园内城东北小城内墓葬登记表 8

表2 K0007陪葬坑Ⅰ区垫木统计表 119

表3 K0007陪葬坑Ⅰ区立柱统计表 121

表4 K0007陪葬坑Ⅰ区厢板木统计表 122

表5 K0007陪葬坑Ⅰ区棚木统计表 124

表6 K0007陪葬坑Ⅱ区铺地木统计表 134

表7 K0007陪葬坑Ⅱ区立柱统计表 139

表8 K0007陪葬坑Ⅱ区厢板木统计表 140

表9 K0007陪葬坑Ⅱ区棚木统计表 142

表10 K0007陪葬坑Ⅲ区垫木统计表 150

表11 K0007陪葬坑Ⅲ区立柱统计表 156

表12 K0007陪葬坑Ⅲ区厢板木统计表 157

表13 K0007陪葬坑Ⅲ区棚木统计表 157

表14 K0007陪葬坑Ⅰ区出土青铜水禽登记表 162

表15 山任窑址出土人骨鉴定表 198

表16 山任窑址出土陶质器物戳印文字一览表 224

表17 山任窑址出土陶质器物刻划文字、符号一览表 230

表18 新丰井址出土甲片(含粗坯)与砺石统计表 238

表19 新丰井址出土甲片、胄片及砺石刻划文字统计表 249

表20 秦始皇帝陵园内城北墙01NBT1出土陶质器物戳印文字一览表 266

表21 秦始皇帝陵园内、外城墙建筑结构一览表 267

表22 K9801T2G2甲5各类型甲片分布状况统计表 277

表23 K9801T2G2甲6各类型甲片分布状况统计表 277

表24 K9801T2G2甲5甲片上的各种刻划现象统计表 286

表25 K9801T2G2胄2胄片上的刻划现象一览表 301

表26 K9801T2G2胄3胄片上的刻划现象一览表 302

表27 山任窑址出土人骨的性别、年龄分布 341

表28 山任窑址出土人骨的颅面部指数和角度特征类型 343

表29 山任窑址出土人骨与三大人种的比较(男性) 344

表30 山任窑址出土人骨与亚洲蒙古人种各类型的比较(男性) 345

表31 山任窑址出土人骨与对比组群的13项颅面测量平均值的比较(男性) 347

表32 山任窑址出土人骨肢骨测量项目统计结果 349

表33 山任窑址出土人骨肢骨的形态分类 351

表34 山任窑址出土人骨与对比组的肢骨测量值比较(男性) 353

表35 山任窑址出土人骨与对比组的下肢骨三个指数比较结果(男性) 353

表36 身高推算公式和山任窑址人群的身高 354

表37 各对比组群的时代和地点 355

表38 各组群男性股骨最大长的比较 356

表39 各组群男性的推算身高 357

表40 山任窑址出土人骨全部牙齿磨耗度统计表 366

表41 山任窑址出土人骨左右对称牙位牙齿合并后牙齿磨耗度统计表 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