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药性说明 1
一、中药四气五味之运用 1
二、中药“升、降、浮、沉”之运用 5
三、中药特性综合说明 10
1.解表药 10
2.清热药 12
3.温理药 14
4.消食药 16
5.理气药 18
6.利湿药 20
7.活血药 21
8.化痰药 23
9.袪风湿、开窍、平肝熄风、泻下药 26
10.补阴药 28
11.补阳药 30
12.固涩药 32
第二章 病例举例 34
第三章 药性各论 36
一、解表药 36
1.淡豆豉 36
2.桑叶 38
3.荆芥 40
4.细辛 42
5.紫苏 44
6.蔓荆子 46
7.牛蒡子 48
8.白芷 50
二、清热药 52
1.大青叶 52
2.天花粉 54
3.玄参 56
4.白茅根 58
5.地骨皮 60
6.侧柏叶 62
7.决明子 64
8.赤芍 66
9.金银花 68
10.射干 70
11.淡竹叶 72
12.紫花地丁 74
13.紫草 76
14.黄柏 78
15.蒲公英 80
16.芦根 82
三、健胃药 84
1.神曲 84
2.麦芽 86
四、温里药 88
1.高良姜 88
2.丁香 90
3.艾叶 92
4.吴茱萸 94
五、理气药 96
1.薤白 96
2.枳实 98
3.槟榔 100
4.青皮 102
5.沉香 104
6.檀香 106
六、利湿药 108
1.车前草 108
2.佩兰 110
3.萆薢 112
4.灯心草 114
5.赤小豆 116
6.猪苓 118
七、活血药 120
1.王不留行 120
2.乳香 122
3.没药 124
4.三棱 126
5.莪术 128
6.水蛭 130
7.姜黄 132
8.郁金 134
9.地龙 136
10.益母草 138
11.五灵脂 140
八、化痰药 142
1.款冬花 142
2.紫苑 144
3.天南星 146
4.桑白皮 148
5.苏子 150
6.栝蒌 152
7.天竹黄 154
8.昆布 156
9.海藻 158
10.前胡 160
11.白僵蚕 162
12.葶苈子 164
九、袪风湿药 166
1.威灵仙 166
2.五加皮 168
3.蚕砂 170
4.乌梢蛇 172
十、安神药 174
1.麝香 174
2.珍珠 176
3.钩藤 178
4.芦荟 180
5.番泻叶 182
十一、补气药 184
1.太子参 184
2.白扁豆 186
十二、补阴药 188
1.玉竹 188
2.石斛 190
3.百合 192
4.旱莲草 194
5.黑芝麻 196
6.龟甲 198
十三、补阳药 200
1.冬虫夏草 200
2.肉苁蓉 202
3.胡桃 204
4.益智仁 206
5.淫羊藿 208
6.覆盆子 210
7.锁阳 212
8.紫河车 214
9.蛤蚧 216
10.蛇床子 218
十四、固涩药 220
1.芡实 220
2.桑螵蛸 222
3.乌梅 224
4.肉豆蔻 226
5.浮小麦 228
6.金樱子 230
7.麻黄根 232
第四章 “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