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雷乐耕主编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314004099
  • 页数:61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

一、哲学的概念和特征 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0

第二节 哲学的历史发展概述 19

一、哲学的产生和哲学两大基本派别长期斗争的根源 19

二、哲学的历史发展概况 23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3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和特点 38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47

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50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50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53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56

第一节 物质 56

一、哲学物质观的历史发展 56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59

第二节 运动 67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67

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73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 77

一、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77

二、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82

三、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86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90

一、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90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 92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证明 95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00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100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00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04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108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08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现象 111

三、意识和思维模拟 118

第三节 意识的作用 120

一、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 120

二、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126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30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30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30

二、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136

三、普遍联系和系统科学 141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47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 147

二、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148

三、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51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154

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154

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160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66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69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169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69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78

三、矛盾的客观普遍性和特殊性 188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201

一、质、量、度 201

二、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210

三、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217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228

一、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228

二、否定之否定 237

三、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44

第六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251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 251

一、原因和结果及其辩证关系 251

二、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多样性 254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259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259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261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266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266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271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 274

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274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275

第五节 现象和本质 279

一、现象和本质的含义 279

二、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281

三、科学的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284

第七章 社会的物质性 287

第一节 两种社会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287

一、社会历史观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87

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根本缺陷 290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解释 293

第二节 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物质的运动过程 297

一、劳动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97

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飞跃 302

第三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305

一、地理环境 305

二、人口因素 314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321

第四节 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 323

一、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323

二、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325

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331

第八章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335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335

一、生产力的概念与构成 335

二、生产关系的概念与构成 342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348

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57

第二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359

一、经济基础的概念与构成 359

二、上层建筑的概念与构成 364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 369

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82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83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普遍性 383

二、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特殊性 392

第九章 社会意识 424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424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424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26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 436

一、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436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441

三、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448

第三节 社会意识诸形式 452

一、社会意识诸形式的特点 452

二、社会意识诸形式的辩证关系 463

第十章 人的社会本质和人的历史作用 470

第一节 人的本质与价值 470

一、人的本质 470

二、人的价值 475

第二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482

一、在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482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486

三、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历史制约性 490

第三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493

一、普通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及其社会制约性 493

二、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及其社会制约性 497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 504

第四节 个人和群众的辩证关系 508

一、个人和集体 508

二、领袖和群众 512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516

第十一章 认识与实践 52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520

一、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520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523

第二节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作用 526

一、实践 526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530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532

一、由实践到认识 532

二、由认识到实践 538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540

第四节 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543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543

二、归纳和演绎 544

三、分析和综合 546

四、抽象到具体 548

五、历史的和逻辑的方法 551

第十二章 真理 554

第一节 客观真理 554

一、什么是真理 554

二、任何真理都没有阶级性 560

第二节 真理的辩证发展过程 564

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及其辩证关系 564

二、真理和谬误及其辩证关系 570

第三节 实践在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中的作用 575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75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579

三、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 581

第四节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585

一、改造世界是人类认识真理的目的 585

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 587

三、认识论和思想路线 590

第十三章 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594

第一节 人类历史的自由王国是全人类的解放 594

一、人类历史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594

二、社会实践是从必然王国通向自由王国的桥梁 598

第二节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一个历史过程 600

一、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600

二、资本主义制度在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中的历史地位 601

三、社会主义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跃入自由王国的起点 603

第三节 共产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实践 606

一、共产主义理想 606

二、共产主义实践 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