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远大爱国志向 1
追随孙中山革命 3
投奔“援闽”粤军 4
策反桂军反正 5
上书“请缨北伐” 7
大总统随员 9
独秀峰下整军 10
在孙中山蒙难的严峻时刻 14
通电声讨陈炯明 18
香港筹款,支援北伐 19
参加东征讨贼 21
执教黄埔军校 24
扫平叛军,保卫省城 29
香洲设营练兵 32
平息香洲兵变 36
挥师平定商团叛乱 42
挥戈东征挫叛军 46
梅县的“清官” 54
痛悼张民达、廖仲恺 58
随师北伐 65
总预备队指挥部参谋长 66
首战南昌 67
王家铺战斗 68
佩剑晋见蒋介石 69
新编二师代师长 70
“四一二”后的抉择 72
彷徨武汉,巧遇同乡李世安 77
出席武汉国民议会 80
出任“铁军”参谋长 81
投入中国共产党的怀抱 82
策应南昌起义成功 88
“小划子”会议密议军情,采取对策 89
收编军校,保住“革命火种” 93
到敌人心脏里举行暴动 98
留在张发奎身边 101
接受党的秘密使命 103
利用敌人内部矛盾 107
加强起义武装力量 111
“夜半枪声连角起” 116
转移香港,总结经验教训 124
赴苏留学后回国 126
到中央苏区军委参谋部工作 128
挑起办红校和作战两副重担 135
在长征路上 149
拯救被迫害的革命骨干 150
率一纵队随主力红军实行战略转移 154
衷心拥护遵义会议的决定 158
艰难的雪山行 161
坚持北上的开路先锋 164
巧破张国焘的分裂阴谋 171
建议红军北上陕北 179
驰骋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战线上 182
国防会议上的发言得到许多与会者的赞同 183
“游击战争战略家” 187
平江风波,“必须制裁反动派” 190
“叶剑公舌战群儒” 192
“巧施‘釜底抽薪’之计”,揭露“闪击延安”的阴谋,转危为安 198
离北平前夕,同各界友好人士话别,“我们一定会回来的” 200
中央的“最佳参谋部” 203
创办华北军大,“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 205
无条件的和平解放,“战史上见不到,咱们今天就见到了” 208
在解放华南“三个战役”中,再展叶剑英的卓越军事才能 213
根据现代战争的特点建设军队 217
极力支持搞“两弹” 218
统一对原子武器威力的认识 219
主持辽东半岛军事演习 220
正确处理军队建设中的“八个关系” 222
开拓军事科学研究新领域 226
创建军事科学院 226
确定工作方针 228
建立工作体系 229
加强科研队伍 229
要有科学态度 230
提倡学术民主 230
研究学术方法 231
加强全军教育训练工作 233
树立“以军事训练为中心”的思想 233
军事训练的总体要求 235
总结与推广郭兴福教学法 239
领导全军院校建设工作 242
在十年动乱中 245
“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导火索 245
“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249
社会大动乱升级 256
两个“十万人大会” 261
面对动乱局势,挺身抗争 267
逆流而上,奋力搏击,保持缄默,待机而动 277
林彪、江青一伙掀起的“二月逆流”新高潮 291
奉命到工厂蹲点,搞调研,关注国际形势 294
出席九大,参加例会讨论国际局势 298
被“流放”在湖南长沙等地 301
出席庐山中共九届二中全会,接受重大政治任务 307
“批陈整风”,林彪叛逃,重新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316
协助周恩来纠正“左”倾错误 323
整顿军队,肃清林彪流毒 329
参与打开中美、中日关系大门的会谈 337
动乱再起和围绕四届人大的较量 346
主持召开军委扩大会议,搞好军队建设 355
周恩来逝世,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 367
毛泽东弥留之际,握住叶剑英的手 373
革命生涯的最后十年 384
八十诞辰的心愿 385
拨乱反正,为实现历史转折扫除障碍 390
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的作用 398
后记 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