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语言学导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聂焱主编
  • 出 版 社: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807640049
  • 页数:495 页
图书介绍:本书针对王希杰的“三一语言学”进行分析研究,是一部有系统的理论专著,是真正的修辞学著作。

序一&徐思益 1

序二&王希杰 6

引论 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 1

一、个别研究——三一语言学的积累期 1

(一)个别研究时期的概况及研究特点 1

(二)个别研究对三一语言学理论形成的意义和价值 5

二、体系建立——三一语言学的探索期 9

(一)体系建立时期的概况及研究特点 9

(二)体系建立对三一语言学理论形成的意义和价值 15

三、思想深化——三一语言学的形成期 16

(一)思想深化时期的研究概况 16

(二)三一语言学理论的初步形成 20

四、学说完善——三一语言学的成熟期 22

(一)学说完善时期的研究概况 22

(二)三一语言学理论的成熟完善 24

五、人文关怀——三一语言学的伸延期 28

(一)修辞立其诚 28

(二)修辞和人格建设 29

(三)修辞学和民族文化的复兴 30

第一章 语言观及其发展轨迹 32

一、问题的提出 32

二、王希杰语言观的形成与确立 33

(一)“方光焘的改造过了的索绪尔的语言观”阶段 34

(二)王希杰化了的“方光焘的改造过了的索绪尔的语言观”阶段 37

三、王希杰全新语言观的理论内涵 38

(一)语言是多层次的相互制约的符号系统 39

(二)语言是具有非系统性特征的系统 41

(三)语言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44

(四)语言是开放的动态平衡的符号系统 45

(五)语言具有缺漏性和不自足性 52

(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54

四、王希杰语言观的发展及预测 58

第二章 修辞观:从交际中认识语言的本质 62

一、动态修辞观:修辞是语言系统结构的运动 62

(一)修辞存在于交际之中 63

(二)修辞学是修辞主体对“关系模式”的有意开发和利用 63

(三)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动态过程 64

(四)修辞学的研究方法:从运动中考察修辞现象 64

二、辩证修辞观:修辞现象的对立与统一 66

(一)整体观念 67

(二)联系观念 68

三、表达修辞观:修辞学研究语言的表达效果 71

(一)修辞学研究的是交际活动中的表达 71

(二)关涉解码,立足表达 72

(三)非语言因素的研究立足表达效果 72

四、伦理修辞观:修辞立其诚 73

(一)修辞学并非纯粹的语言技巧问题 73

(二)王希杰伦理修辞观的核心是“修辞立其诚” 74

第三章 四个世界论 78

一、引言 78

二、四个世界理论的形成 79

(一)理论背景 79

(二)四个世界理论的萌芽 81

(三)从《新论》到《通论》 84

(四)关于四个世界的最新阐释 87

三、世界的含义 88

(一)什么是四个世界 88

(二)语言世界同其他三个世界的关系 92

(三)四个世界的关系模式 96

四、作为修辞学理论基础体系的四个世界 100

(一)四个世界中的零度与偏离 100

(二)四个世界中的显性与潜性 103

(三)语境与四个世界 103

(四)四个世界中的同义手段 104

(五)四个世界与得体性原则 106

五、普遍语用学的四个世界与修辞学的四个世界之比较 108

(一)语言和“世界” 108

(二)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和他的四个世界 109

(三)普遍语用学四个世界和修辞学四个世界之比较 112

(四)普遍语用学四个世界说对修辞学研究的启示 115

六、四个世界理论研究简评 116

(一)科学、简明、有用的四个世界理论 116

(二)作为语言研究模式的四个世界理论 118

第四章 零度—偏离论 124

一、什么是零度和偏离 124

二、零度和偏离的多样性、层次性 126

(一)语言学、修辞学的零度和偏离 126

(二)理论和操作的零度与偏离 127

(三)零度和偏离的层次性 138

三、零度、偏离的普遍性 138

四、零度、偏离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40

(一)零度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40

(二)偏离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41

五、零度、偏离的显性和潜性 142

(一)零度是潜性的,偏离是显性的 142

(二)零度是显性的,偏离是潜性的 143

(三)零度和偏离都是显性的 143

(四)零度和偏离都是潜性的 143

六、零度—偏离的对立与统一 144

(一)零度—偏离相互依存 144

(二)零度—偏离相互转化 144

七、零度—偏离观的理论背景 150

(一)结构主义语言理论 151

(二)二元对立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 152

八、“三一理论”之零度—偏离观与中西零度—偏离观比较 155

(一)“三一理论”的零度—偏离与国内其他学者的零度—偏离观比较 155

(二)“三一理论”的零度—偏离与列日学派的零度—偏离观比较 156

第五章 显—潜论 166

一、显—潜理论 166

(一)世界的显与潜 166

(二)语言的显与潜 167

二、语言显—潜论的理论背景 169

(一)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 169

(二)索绪尔、叶尔姆斯列夫学说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说 170

(三)东西方哲学 175

三、语言世界和非语言世界的显与潜 177

(一)语言世界的显与潜 178

(二)非语言世界的显与潜 179

四、显性语言和潜性语言 182

(一)显语音与潜语音 182

(二)显文字与潜文字 182

(三)显词与潜词 183

(四)显义与潜义 187

(五)显语法与潜语法 190

(六)显修辞学与潜修辞学 195

五、显、潜语言的对立和转化 201

(一)显、潜语言的相对性 202

(二)显、潜语言的转化 205

六、语言显—潜理论的价值与指导意义 208

(一)革新了语言观 209

(二)革新了语言研究的方法 211

(三)导出了语言预测观 212

第六章 语义分析和同义手段选择论 218

一、王希杰同义手段选择论的研究历程 218

(一)积累形成期 218

(二)发展成熟期 221

(三)延伸扩展期 225

二、意义 226

(一)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 228

(二)狭义和广义 231

(三)四个世界的意义 231

(四)运用“转换”原理揭示“义”和“形”的关系 232

三、同义手段 235

(一)语言的同义手段和言语的同义手段 235

(二)语言单位的同义手段 236

(三)语言风格的同义手段 237

(四)辞格的同义手段 238

(五)四个世界的同义手段 239

(六)显性同义手段和潜性同义手段 241

(七)零度同义手段和偏离同义手段 243

四、同义手段的选择 245

(一)同义手段的“同”和“异”决定了选择的必要性 245

(二)语境制约着同义手段的选择方式 245

(三)选择同义手段的最高原则是得体性原则 247

(四)同义手段及其选择的本质与意义 247

五、“同义手段理论”的历史与前景 248

(一)理论的萌芽期 249

(二)理论的引进期 249

(三)理论的发展期 250

(四)理论的成熟期 251

第七章 语境论 256

一、什么是语境 256

二、语境的功能 257

(一)语境和意义 257

(二)语境的功能 260

三、语境的分类 262

(一)广义的语境和狭义的语境 262

(二)四个世界的语境 263

(三)口头语语境和书面语语境 269

(四)表达语境和接受语境 270

(五)静态语境和动态语境 272

(六)共时语境和历时语境 273

(七)显性语境和潜性语境 276

(八)零度语境和偏离语境 279

(九)语境差 281

四、王希杰语境研究的特色 286

(一)引入四个世界、显性和潜性、零度和偏离这些方法论原则 286

(二)强调话语意义对语境的依赖性 288

(三)语境功能的精细化解释 289

(四)语境分类的层次化、精细化描写解说 289

(五)既强调话语对语境的选择性、适应性,又提出对语境的创造和偏离 290

第八章 修辞原则——得体性 293

一、修辞原则与得体性原则的提出 293

二、得体性原则的层次观 296

(一)得体性原则的派生性 297

(二)语境适应得体性的有序性 299

(三)言语交际得体性的层级性 302

(四)得体效果的级差性 305

三、得体性原则与中国传统文化 307

(一)得体性与中庸观念 308

(二)得体性与宇宙天文、建筑观 309

(三)得体性与传统的意象组合 310

(四)得体性与数字的文化底蕴 312

四、得体性原则与比喻建构 313

(一)比喻建构的得体性 314

(二)比喻建构的偏误 323

五、得体性原则与修辞批评 327

(一)得体性的标准 327

(二)得体性评价的方法 334

(三)修辞批评中存在的问题 336

六、余论 339

第九章 辞格理论 343

一、区分“修辞格”和“修辞方式” 344

二、辞格的定义与本质、重要地位和价值 345

(一)辞格的定义与本质 345

(二)辞格在修辞学中的地位和价值 348

三、三一语言学理论基础上的辞格研究 351

(一)辞格与四个世界 352

(二)零度的辞格和偏离的辞格 353

(三)显辞格与潜辞格 357

四、归纳的辞格和演绎的辞格 358

五、辞格研究的现状、应注意的问题及辞格的整合 361

(一)辞格研究的现状 361

(二)辞格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361

(三)辞格的整合 362

六、辞格学 368

(一)修辞学的辞格学 368

(二)文化学的辞格学 368

(三)哲学的辞格学 369

七、结语 370

第十章 语言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 374

一、方法论意识 375

(一)重视方法和方法论 375

(二)全面地历史地看待方法和方法论 378

(三)唯物辩证法的宏观指导作用 379

(四)语料和方法的关系 381

(五)方法对体系建构的作用 383

二、研究方法 384

(一)古今中外法 384

(二)观察法 386

(三)演绎法 389

(四)移植法 391

(五)异中求同法 393

(六)演绎法运用的典范——双关研究 399

三、方法论特色 406

(一)语言与言语的区分 406

(二)简单性原则 409

(三)三一语言学是方法论之学 411

第十一章 王希杰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贡献 419

一、完整的语言观 419

(一)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 420

(二)语言处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 421

(三)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和动态平衡 422

(四)语言是具有非系统性特征的系统 424

(五)语言具有缺漏性和不自足性 425

二、崭新的修辞观 426

三、全息的理论体系 428

四、方法和方法论原则的创造性运用 439

五、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442

(一)以典型真实的语料为基础 443

(二)“尽心尽力”的治学态度 444

(三)超越他人、否定自己的勇气 445

(四)尊重传统、继承创新 447

第十二章 三一语言学的生命力和王希杰学术思想的影响 454

一、三一语言学与传统语言学理论 454

(一)“修辞立其诚”是中国古典修辞学的基本命题之一 454

(二)“修辞立其诚”是三一语言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456

二、三一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理论 462

(一)理性主义 462

(二)演绎的方法 464

(三)强调解释力 466

(四)注重共性 468

三、三一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理论 469

(一)表层结构衔接与深层结构衔接并重 469

(二)语言本身衔接与语体风格衔接并重 470

(三)零度衔接与偏离衔接并重 470

(四)衔接与辞格 471

四、三一语言学与文体学理论 472

(一)文体学偏离理论与三一语言学偏离理论的共性 472

(二)文体学偏离理论与三一语言学偏离理论的差异 475

(三)文体学偏离理论与三一语言学偏离理论比较的意义和价值 481

五、王希杰学术思想的影响 482

(一)影响了语言学学说 483

(二)影响了语言学学界 484

(三)影响了中国内地研究者乃至港台、海外研究者 485

三一语言学主要参考资料 487

后记&聂焱 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