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澳门戏剧的渊源及其前期状况 9
第一节 《牡丹亭还魂记》与澳门 9
第二节 澳门戏剧在抗日烽火中诞生 10
第三节 四五十年代澳门的戏剧活动与剧作 15
第四节 六七十年代澳门的戏剧活动与剧作 18
第二章 70年代沉寂后的重生期 22
第一节 新兴力量的崛起 22
“晓角”与“艺苗” 22
“艺苗剧社”(1974—1977年) 26
“教区剧社”的成立 27
蜕变而成的“澳门剧社” 28
“海燕”再度飞翔 30
第二节 自我培训的实习期 32
感受外间的戏剧新潮 32
“晓角”的探索精神 33
《虚名镇》与《夜天堂》 35
第三章 80年代的稳步发展期 38
第一节 “晓角”脱颖而出 38
不断加强同外间的戏剧交流 38
应对电视的挑战 41
追求高质素的创作和演出 41
促进政府文化政策的改变 42
撒播大专院校的戏剧种子 43
第二节 前进中的“海燕”和“澳门剧社” 45
“海燕”的《荷珠新配》 45
“澳门剧社”的艺术路向 46
第三节 在角力中成长 47
《马》的电检处事件 47
环绕《马》剧的争论 48
《等待果陀》的火花 50
第四章 校园戏剧与老人戏剧 52
第一节 在校园里萌芽的澳门戏剧 52
校园戏剧的第一高峰期 52
周树利及其戏剧教育工作 54
走向普及的校园戏剧 56
走出校园的校园戏剧 59
“新校园戏剧”的诞生 61
第二节 校园戏剧的第二个高峰期 64
慈艺、晴轩及《阳光拍子机》 65
“校园纯演集”、“大联演”及其他学生剧组 69
两个高峰,三个隐忧 70
第三节 具有探索精神的大专戏剧 72
第四节 老人演剧饮誉港澳 74
第五节 艺穗会的演剧普及工作 76
第五章 1975年至1997年的戏剧创作 80
第一节 从现实主义到多元化的戏剧创作 80
第二节 关注现实,直面人生 82
第三节 剧本创作与舞台艺术并重 87
第四节 校园新秀剧作 89
第五节 探索戏剧 92
第六节 “澳门人·澳门事”的剧本 96
第六章 周树利、李宇樑的戏剧创作 104
第一节 周树利的剧作 104
第二节 李宇樑的剧作 112
第七章 澳门土生葡人的戏剧 130
澳门语 135
关于澳门情结 139
我是谁 143
第八章 八九十年代的澳门戏剧活动 147
第一节 澳门戏剧汇演 147
独立公演的“汇演” 148
“汇演”新时代 148
历年变化 149
出色之作 150
新人涌现 151
《自烹》论争的影响 152
第二节 澳门艺术节的戏剧 152
初期几种制作模式 152
1992年的突破 154
《乌龙镇》及其他 155
《吝啬鬼》再创高峰 156
“本地化”的《澳门特产》 157
第三节 破除门户框框的“联演” 158
《等待果陀》的演出 158
《上帝搞乜鬼》别开生面 158
港澳演员联演备受注目 159
首度联袂在外地演出 159
第四节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新剧社的突起 160
训练班的增加 160
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 161
校园戏剧推广成功 162
社会需求 162
场地增加 163
第五节 澳门政府的戏剧方针 164
澳府的文化政策 164
资助、制作与培训 165
演出审查 166
第六节 澳门戏剧协会的成立 167
附录 173
澳门概况&许国权、陈柏添 175
四界救灾会在孔教学校举行代表大会(1937年8月13日) 179
澳门学界体育界音乐界戏剧界救灾会成立宣言 181
清平戏院游艺大会盛况(1937年9月5日) 183
戏剧界报告 186
澳门话剧断章&邓耀荣 193
澳门的戏剧&周树利 201
澳门的戏剧(1975—1985)&李宇樑 205
90年代文化纲领 212
一次有意义的“话剧座谈会”&唐伯福 王智豪整理 218
1920—1990教育会戏剧活动回顾&邱子维 234
澳门话剧概况&周树利 237
走出模式艺术节话剧戏外语&穆凡中 244
谈《澳门特产》演出形式的探索&穆凡中 247
历届戏剧汇演剧目(含得奖者名单) 251
艺术节大型话剧演出一览表 260
澳门戏剧团体资料 261
澳门的戏剧刊物与剧本集&王智豪 272
戏剧导师培训课程资料 278
1988年《等待果陀》演出剪报资料选辑 283
林志宏访问记&郑继生 潭淑霞 286
后记&田本相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