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意识 1
第1节 教育社会学学科意识的基本含义及特点 1
第2节 教育社会学的两种学科意识 5
一、常规性的学科意识 6
二、反思性的学科意识 9
第3节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13
第4节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定位 21
一、教育社会学是一门中观性的学科 22
二、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23
三、教育社会学与其他具体教育学科的关系 24
第5节 教育社会学的功能与边界 25
一、教育社会学的基本功能 25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边界 32
第2章 教育社会学分析的理论基础与渊源 34
第1节 前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与观点 34
第2节 古典教育社会学理论 35
一、迪尔凯姆和教育社会学的起源 35
二、马克思与冲突取向的教育 39
三、马克斯·韦伯与教育社会学理论 40
四、斯宾塞、曼海姆、凡勃仑和茨那尼克的理论与观点 43
第3节 现代教育社会学理论 46
一、一般社会学的理论视野和教育社会学 46
二、功能主义理论 47
三、功利主义理论 49
四、教育的冲突理论 50
五、教育的互动理论 56
第3章 教育社会学的分析视角和方法 60
第1节 教育社会学的分析视角 60
一、结构与过程 61
二、均衡与冲突 64
三、教化与内化 66
四、分化与抽离 68
第2节 教育社会学的分析与研究方法 70
一、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三个方法论角度 71
二、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与模式 74
三、知识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76
四、社会心理学的方法 81
五、《教育社会学手册》的方法论启示 88
六、故事、理性和精神 93
第4章 教育活动及其要素的分析 96
第1节 教育活动的基本含义 96
第2节 教育活动的目标 98
第3节 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与规范 103
第4节 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 109
一、教育活动的时间条件 109
二、教育活动的空间条件 111
第5节 教育活动的主要手段 117
第6节 教育活动的三种分析取向 125
一、客观主义研究取向 125
二、主观主义研究取向 127
三、辩证的研究取向 129
第5章 教育活动中的互动与合理性分析 133
第1节 教育活动中的互动及其功能 134
第2节 合作与冲突——教育活动中互动的基本形态 144
一、教育活动中的合作 145
二、教育活动中的冲突 148
第3节 教育活动的合理性分析 155
一、教育活动的工具合理性 156
二、教育活动的价值合理性 157
三、教育活动的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关系 158
四、教育活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163
五、教育批评与合理性 165
第6章 教育活动的政策分析 169
第1节 教育政策的基本含义与特点 170
一、教育政策的含义 170
二、教育政策与其他公共政策的不同 171
第2节 教育政策分析的主要模式 172
一、发生学取向的分析模式 173
二、过程取向的分析模式 175
三、目的取向的分析模式 177
四、政策话语的分析模式 178
第3节 教育政策分析的主要功能 179
第4节 OECD《教育政策分析》的模式分析 181
第5节 中国近年来教育政策的数量变化及其分析 184
一、1985—2001年中国教育政策的总体数量与变化分析 185
二、教育管理政策与教育教学政策的数量比较研究 186
三、高等教育政策与基础教育政策的数量比较研究 188
四、评论与建议 190
第7章 教师与学生 194
第1节 教师 195
一、教师行为及其基本特点 196
二、教师的角色分析 200
三、收入、声望与权力——教师的社会地位 211
四、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分析 215
第2节 学生 241
一、学生的含义 242
二、“边际人”的规定及其依据 242
三、“年轻的成人”——对青少年学生社会地位的新预设 245
四、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性分析 249
第3节 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主体间性和群体性 251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体间性 251
二、教师与学生交往的群体性及其特点 256
第8章 教育活动与社会化 259
第1节 社会化释义 260
一、社会化的含义 260
二、社会化的分析角度 261
三、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263
第2节 社会化的阶段分析——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 267
一、初级社会化 268
二、次级社会化 269
第3节 社会化主要机制的分析 271
一、家庭 272
二、学校 275
三、社区文化 277
四、同伴群体 278
五、大众传播媒介 280
六、顺序模式与重叠模式 282
第4节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285
第5节 社会化的几种主要理论和模式 288
一、迪尔凯姆的社会化理论和道德内化观点 288
二、帕森斯的社会化理论 290
三、冲突的社会化理论 291
四、辩证的社会化理论 293
第6节 进化与功能——社会化研究的不同思路 295
第7节 教化与内化——社会化研究的不同本位 298
一、教化与内化的基本关系模式 299
二、以内化为本位的关系模式 301
第9章 教育活动中的违规与控制 303
第1节 教育活动中违规与控制问题的社会和教育背景 304
一、青少年学生违规行为的社会背景 304
二、青少年学生违规行为的教育背景 305
第2节 教育活动中违规和控制的基本含义与特点 306
一、基本含义 306
二、一般特点 308
第3节 教育活动中违规行为的主要形式和原因分析 309
一、主要形式 309
二、解释青少年学生违规行为的主要理论 314
三、影响和造成违规行为的直接社会原因 317
四、影响和造成违规行为的学校和教育原因 319
第4节 教育活动中违规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式 325
一、教育活动中违规控制的基本原则 326
二、影响教师进行控制的主要因素 327
三、几种关于违规控制的基本理论 328
四、惩罚 334
第10章 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课程与教学 337
第1节 作为社会文本的课程 337
一、关于课程文本的含义和特点 338
二、课程作为一种文本的结构与建构 344
三、课程文本的主要类型:单科性课程文本与综合性课程文本 353
四、课程文本与课程改革 357
五、课程文本与当代课程理论研究的两种取向 361
第2节 作为社会交往的教学活动的分析 363
一、教学活动中社会交往的基本含义与特点 363
二、教学活动中社会交往的内涵分析 365
三、教学活动中社会交往的形式分析 368
四、教学活动中社会交往的功能分析 373
第3节 当前中国大学课程的变化与主要特点 375
一、当前大学课程的变化 376
二、大学课程中的主要矛盾 379
三、大学课程的基本特点 383
第11章 教育活动的初级群体:班级 386
第1节 关于班级研究的各种不同观点 386
第2节 班级的基本属性和特点 389
第3节 班级的规模、规范与制度 392
第4节 班级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初级群体 396
第5节 班级建设的意义 398
第12章 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学校 401
第1节 学校组织的意义分析 401
一、学校组织是一种建构的教育环境 402
二、学校组织的社会同构性 402
第2节 学校组织研究的理论发展 403
一、投入—产出模式 404
二、层次区分理论 404
三、松散结构替换理论 405
四、超越层次区分理论 407
第3节 学校组织的一般特点 408
一、学校组织的目标特征 408
二、学校组织成员的特点 409
三、学校组织规范的特点 411
四、学校组织的功能分析 412
第4节 学校组织的基本性质与类型 415
一、学校组织的基本性质 416
二、学校组织的基本类型 418
第5节 学校组织的结构分析 421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二元性 421
二、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二元性 422
三、教学与科研之间的二元性 423
四、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之间的二元性 424
第6节 学校组织的文化分析 425
一、学校组织的物质文化 425
二、学校组织的制度文化 427
三、学校组织的观念文化 429
四、学校组织文化的基本功能 430
第13章 教育活动的制度分析 432
第1节 教育制度的基本含义与特点 432
一、教育制度的基本含义 432
二、教育制度的基本特点 434
第2节 教育制度的结构与类型分析 435
一、关于制度结构的几种观点 435
二、教育制度结构的基本要素 437
三、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439
第3节 教育制度与经济活动 441
一、教育制度与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基本性质 442
二、主要内容及其模式 443
第4节 教育制度与政治活动 448
一、政治体制的变化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448
二、教育制度与政治制度之间的直接同一性 450
三、基本模式与主要内容 451
第5节 教育制度与社会文化 454
一、教育制度与观念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特点 454
二、教育制度与观念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性质 455
三、文化多元性与教育制度的关系 456
第6节 教育制度的功能分析 458
一、教育制度在培养社会合格公民方面的功能 458
二、教育制度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功能 459
三、教育制度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功能 460
第7节 拓展教育活动的制度空间 463
第14章 教育成层与教育机会均等 471
第1节 社会分层与教育成层 472
一、社会分层的基本含义 472
二、影响社会分层因素的分析 473
三、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474
四、教育成层的主要途径 481
五、教育成层的社会基础 484
第2节 教育机会均等 485
一、教育机会均等的基本含义及历史发展 486
二、教育机会均等的社会基础与影响因素的分析 488
三、教育机会均等的类型分析 491
四、教育机会均等与社会公平 492
五、中国当代社会中的教育公平与教育差别 494
第15章 教育活动的结构分析 501
第1节 教育结构的一般含义 501
一、教育结构的概念与特征 501
二、教育结构的主要类型 503
第2节 教育结构的基本内容 507
一、教育的层次结构 507
二、教育的类别结构 510
三、教育的形式结构 513
四、教育的布局结构 515
第3节 教育结构的社会文化和逻辑基础分析 516
一、教育结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基础 516
二、教育结构的逻辑基础 522
第4节 教育结构的功能分析 524
一、教育结构与教育的选拔功能 524
二、教育结构对社会结构的复制 525
三、教育结构对社会结构的优化 527
第5节 教育结构的优化 527
一、教育结构优化的基本含义 528
二、教育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则 529
三、教育结构优化的基本途径 531
第16章 教育发展 533
第1节 教育发展的基本含义 533
一、教育发展的概念 533
二、教育发展的两种本位或观念 534
三、教育发展的两个基本维度 535
四、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 537
第2节 教育发展的解释模式与理论 539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解释模式 539
二、新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模式 542
三、人口型的解释模式 545
四、人才型的解释模式 546
五、地位竞争型的解释模式 548
六、内在的解释模式 549
七、普遍性的教育发展模式 550
第3节 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 554
一、社会发展的一般含义及其变化与教育发展的内涵之间的关系 554
二、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 557
三、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 560
四、教育发展与政治发展 562
五、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中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565
第4节 教育发展机制的一般原则 568
一、稳定原则 568
二、协调原则 569
三、同步与时序原则 569
第5节 中国21世纪教育中长期发展的若干问题 570
一、教育中长期发展的基本形式 571
二、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调整 572
三、教育发展需要新的空间 573
四、教育资产管理模式的更新 575
后记 578
修订版后记 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