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并购研究与启示 对中国银行业并购的思考》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蔡聪聪著
  • 出 版 社:杭州:杭州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807581369
  • 页数:48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析了众多国内外银行并购的现象和特点,对其中的规律进行了研究与探讨,这对指导我国的金融银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导言 1

第一章 银行并购百年历史变迁 1

第一节 全球跨国并购的历史演进 1

一、20世纪之交:产业变革、经济转型与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 2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重整与第二次企业并购浪潮 4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重建与第三次企业并购浪潮 4

四、经济自由化与第四次企业并购浪潮 6

五、经济全球化与第五次企业并购浪潮 7

第二节 第一次银行并购浪潮 9

第三节 第二次银行并购浪潮 11

第四节 第三次银行并购浪潮 13

第五节 第四次银行并购浪潮 14

第六节 第五次银行并购浪潮 17

一、第五次银行并购浪潮的概述 17

二、全球银行兼并浪潮的缘起 21

三、第五次银行并购浪潮的并购类型及特点 30

四、美国的银行并购 50

五、欧洲的银行并购 53

六、日本的银行并购 57

七、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银行并购 60

第七节 国际银行并购浪潮的影响及带来的问题 65

一、引起国际金融格局的发展变化 66

二、对国际银行业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6

三、并购后的银行不良资产有扩大的趋向 67

四、银行并购将加剧银行业的竞争与垄断 68

五、超级银行的形成会造成竞争的不公平 68

六、银行的大型化潜伏着更大的风险 68

第八节 国际银行并购的未来趋势 69

一、银行并购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69

二、银行并购将逐步从国家内部银行间的并购转向国家间银行的并购 69

三、银行国际化将由自己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转向同其他银行的并购 69

四、银行跨国并购的目标将从原来的分支机构资源转向信息网络 70

五、银行并购的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将体现在零售银行业务的合并 70

第九节 全球银行业并购浪潮对我国的启示 70

一、并购重组是实现我国银行适度规模经营的捷径 71

二、并购重组是弥补我国银行业过渡竞争的良方 71

三、并购重组是提高我国中小银行管理水平,加速科技进步的有利杠杆 71

四、并购重组是实现我国银行业全能化的必要手段 72

五、并购重组是我国银行业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72

六、我国银行业可能存在的并购形式 73

第二章 银行并购的特征与动因 75

第一节 银行并购特征 75

一、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 75

二、银行并购特征 79

第二节 银行并购动因—效率改进型收益(动因) 84

一、规模经济效应 86

二、范围经济效应 92

三、信息经济优势 94

四、管理协同效应 97

五、交易费用降低动因 103

六、代理动因 104

第三节 银行并购动因—非效率改进型收益(动因) 106

一、市场份额效应 106

二、财务协同效应 107

三、分散风险效应 108

第三章 案例分析:英国金融旗舰汇丰集团—不断扩张的汇丰版图 110

第一节 汇丰集团的基本情况 110

一、汇丰集团的规模与业务分布 110

二、汇丰集团的治理结构 113

三、汇丰集团的业务结构 114

四、汇丰集团的风险管理 118

五、汇丰集团的发展战略 120

第二节 全球并购:不断扩张的汇丰版图 122

第三节 典型案例评析:还乡之役—收购英国米特兰银行 128

一、米特兰银行简介 129

二、并购背景 130

三、并购过程 131

四、并购结果 136

第四节 典型案例评析:并购美国家庭国际银行 137

一、美国家庭国际银行概况 137

二、并购背景 139

三、并购过程 140

四、并购结果 141

第五节 典型案例评析:联姻中国交通银行 146

一、交通银行概况 146

二、并购背景 147

三、并购过程 150

四、并购结果 54

五、并购意义 157

六、强本固元:汇丰在中国的分行建设 165

第六节 汇丰并购神话的启示 167

一、资本管理 167

二、战略管理 169

第四章 银行监管的国际比较 182

第一节 银行监管指标的国际比较 182

一、资本充足率监管 182

二、资产质量监管 192

三、流动性指标监管 204

四、投资、固定资产比例和其他指标监管 214

第二节 外资银行监管的评级体系比较 223

一、银行信用评级体系概述 223

二、CAMEL评级体系 224

三、外资银行监管的评级体系 226

第三节 外资银行税收政策的国际比较 231

一、金融税收概览 231

二、各国和地区外资银行的税收政策比较 233

三、中国外资银行的税收政策 236

第四节 发达国家对银行跨国并购的控制—以美国为例 237

一、银行跨国并购控制的多层次体系 237

二、美国适用于银行跨国并购的法律体系 238

三、美国银行业的监管体系 241

四、国外收购者并购美国银行的程序 245

五、银行跨国并购控制在美国的发展 247

第五节 中国银行监管及其问题研究 248

一、中国银行监管体制的演变 248

二、中国现行的银行监管体系 255

三、中国外资银行监管 266

第五章 跨国银行进入管制 273

第一节 跨国银行进入管制概述 273

一、跨国银行进入管制的理论基础 273

二、跨国银行进入管制的基本内容 276

第二节 各国(地区)跨国银行的准入政策 281

一、机构准入的监管政策 282

二、业务范围准入的监管政策 286

三、各国和地区跨国银行准入的政策评价 287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对跨国银行进入管制的战略选择 288

一、从限制性进入管制到审慎性进入管制 289

二、进入放松下的审慎性管制 291

第四节 中国对跨国银行的进入管制 295

一、跨国银行进入中国的历史 296

二、中国对跨国银行进入管制的内容 306

三、中国对跨国银行进入管制中存在的问题 309

四、中国对跨国银行进入管制问题的对策 313

第五节 跨国银行进入管制的国际合作 314

一、跨国银行进入管制的国际合作的内在要求 314

二、跨国银行进入管制的国际合作的现实障碍 319

三、跨国银行进入管制的国际合作的构想:巴塞尔模式 324

四、加强我国跨国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 333

第六章 中国银行业重组并购问题研究 335

第一节 中国银行业重组并购的历史回顾 335

一、城市信用社合并重组为城市商业银行 336

二、商业银行接管和收购有问题金融机构 338

三、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收购 342

四、外资金融机构对我国银行的重组并购 350

五、产业资本控股中小银行 361

六、中资银行境外并购 364

第二节 中国银行业并购的特点 367

一、国内外银行并购模式的比较 367

二、中国银行业并购的特点 370

第三节 中国银行业并购的效果 373

一、中国银行业并购的绩效评价 373

二、案例分析:财务指标的指数分析 379

三、相关结论 382

第四节 发展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必要性 384

一、宏观经济发展对银行适应性调整的要求 384

二、加入WTO后外资银行进入的新冲击 387

三、经济对外开放与金融环境的稳定 394

四、银行并购发展与我国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395

五、并购与我国银行规模经济的实现 398

第五节 影响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制约因素 403

一、体制性因素对银行并购的限制 403

二、市场体系不完善对银行并购的限制 406

三、资本项目管制对银行并购的制约 417

第六节 中国商业银行并购的原则和战略步骤 417

一、开放性与市场化的银行并购原则 417

二、中国经济金融发展与银行并购战略的互动式推进 419

三、中国银行业并购的战略选择:“组织重构—同业整合—混业扩张”渐进式战略 424

第七节 中国银行业并购的过渡—银行战略联盟和银行控股公司 434

一、银行战略联盟 434

二、银行控股公司 439

第八节 中国商业银行并购的模式选择 446

一、现金并购方式为主、非现金并购方式为辅 446

二、协议式并购为主、公开要约并购为辅 447

三、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的“MBO”收购方式 448

四、资本项目管制下的QFII与QDII通道并购 449

第九节 银行并购制度环境的完善 450

一、完善银行并购的法律保障体系 450

二、规范银行并购中的政府行为 450

三、实施银行管理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451

四、大力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 451

五、建立现代产权制度,重塑产权主体 452

六、培育并购重组的中介机构 452

七、逐步放松分业经营的限制条件 453

第七章 美国次货危机及其启示 454

第一节 美国次贷危机 454

一、次级抵押贷款 454

二、次贷危机 456

三、美国次贷危机原因分析 458

第二节 次贷危机的影响 462

一、次贷危机对美国金融机构的影响 462

二、次贷危机对美国金融机构影响的原因分析 463

三、美国次贷危机对欧盟经济的冲击和影响 465

四、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467

第三节 贝尔斯登并购案例分析 469

一、贝尔斯登公司概况 469

二、贝尔斯登危机 472

三、摩根大通2.4亿美元收购贝尔斯登 473

四、贝尔斯登案例的启示与教训 475

参考文献:英文部分 477

中文部分 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