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延安的道路:民间与民族 13
第一节 启蒙思想与民间意识 13
第二节救亡运动与“民族主义原型” 20
第三节 延安的道路与民族国家 25
第二章 民众、大众与工农兵戏剧 33
第一节 民众戏剧 33
第二节 大众化戏剧 41
第三节 工农兵的戏剧 46
第三章 民族的仪式:时间的过渡与空间的神话 52
第一节 时间的过渡 52
第二节 空间的神话 59
第三节 民族的仪式 64
第四章 戏剧的形态 72
第一节 话剧民族化 72
第二节 戏曲现代化 78
第三节 歌剧本土化 85
第五章 国家:仪式、剧场与形象 93
第一节 国家的仪式 93
第二节“剧场国家” 100
第三节 国家的形象 105
第六章 神话、原型与意象:建国以后戏剧的召唤结构 114
第一节 国家的神话:翻身解放 114
第二节 乌托邦原型:治病救人 121
第三节 意象的召唤:“明朗的天” 131
第七章 城乡之间:民族志、公共性与合作化 135
第一节 都市民族志 136
第二节 仪式的公共性 142
第三节 农村的合作化 147
第八章 戏剧的类型:二元对立的模式 154
第一节 神话剧与鬼戏 154
第二节 历史剧与现代戏 161
第三节 悲剧与喜剧 168
第九章 政治乌托邦与革命样板戏 177
第一节 政治乌托邦与运动修辞 177
第二节 节日与狂欢 182
第三节“剧场国家”与革命样板戏 189
第十章“两结合”、“三结合”与“三突出” 196
第一节“两结合”与“两条路线” 196
第二节 集体创作与“三结合”创作 201
第三节“三突出”原则与英雄人物 207
第十一章 神圣、身份与禁欲 215
第一节 神圣与僵化 215
第二节 身份与性别 222
第三节 禁欲与身体 227
第十二章 戏剧的象征 236
第一节 脸谱与角色 236
第二节 布景与道具 242
第三节 话语与语言 248
余论 256
参考书目 266
后记 276